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P11

  ..续本文上一页可以出现,不须花很长的时间。

  7. 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者须每一时刻都要精进地注意。不可放松注意力,不要以为「这一点点的懈怠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所有的动作,包括躺下时如何安置手、脚,都需小心和毫不放松地给予注意。如果没有动作而静止时,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即使时间已晚,到了睡眠时间,也不可不再注意。一个认真和勇猛精进的禅修者必须一直练习正念,好似他可以放弃睡眠似的,他要继续禅修直到入睡。如果禅修进展很好,他不会入睡。如果昏沉,他就会入睡。当他想睡时,他须注意「欲睡、欲睡」;如果眼皮垂下时,就注意「垂下、垂下」;如果感到眼皮沉重,就注意「沉重」;如果眼睛感到酸痛,就注意「酸痛」。这样的给予注意,昏沉可能会消失而眼睛就变得「明亮」。那么,禅修者须注意「明亮、明亮」,然后继续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及下降。

  8. 但是禅修者虽坚持继续禅修,如果真正的睡意侵入时,他会入睡。睡觉并非是一件难事,其实那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躺着禅修,就会慢慢的感到昏沉,然后入睡。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者不可多修卧禅,他须多修坐禅及行禅。但是,如果时间已晚,是睡觉时间,就须修卧禅,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就会自然地入睡。

  9. 禅修者睡觉的时间就是休息的时间,但认真严肃的禅修者须限制他的睡眠时间为四个小时。这是佛陀所订的「子夜时间」。四小时的睡眠已足够了。如果初学者认为四小时对健康尚嫌不足,他可延长到五或六个小时。六个小时的睡眠显然对健康是足够的了。

  10. 禅修者一睡醒,他应立刻恢复注意。真正努力禅修,欲获得道和果智的禅修者只有在睡觉时才休息,其他清醒时间就持续注意而不休息。所以,当他一睡醒,就应注意这清醒的心态是「清醒、清醒」。如果他还不能如此觉知,他须开始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果想从床上起来,他须注意「想起来、想起来」,接着,他应继续注意移动手和脚的动作。当他抬头和起身时,就注意「起来、起来」;当他坐下时,注意「坐下、坐下」;当他安置手脚时的任何移动,须注意这一切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些移动,只是静坐着,就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11. 洗脸和洗澡时,也须给予注意,因为这些动作比较快,所以应尽可能注意越多的动作。还有穿衣、整理床铺、开门、关门等这些动作也须尽量细心注意。

  

  七、进餐

  1. 当禅修者进餐并望向桌子时,就应注意「看、看」。伸手取食物、触到食物、拿食物、把食物拿到口边、低下头并把食物放入口中、放下手臂、再抬头,这些动作都需给予适时的注意。

  (此处注意的方式是顺乎缅甸人进餐的过程,那些使用刀叉、汤匙或筷子

  的人也须以适当的方式来注意每一个动作)

  2. 当咀嚼食物时,须注意「咀嚼、咀嚼」;当知道食物的滋味时,就注意「知道、知道」;当品尝食物和吞下、食物经过喉咙时,都需注意这一切的发生。这就是禅修者一口一口吃时要如何注意。取汤时,所有的动作,如伸手、拿着汤匙和舀汤等都需给予注意。在进餐时要注意这些动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这么多动作须观察和注意。初学者可能会遗漏一些应注意的动作,但他须下决心去注意一切。当然,他可能会遗漏一些,但当他的定力增强时,他就可以对所有发生的都给予注意。

  

  八、结论

  1. 好了,我已提及这么多东西供禅修者去注意,但是,简而言之,只有很少的东西须注意。当走得快时,就注意「右步、左步」;慢走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当静坐时,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躺着时,如果没有特别的东西可注意,也一样去注意腹部的升降。当注意时,如果东想西想,就注意心识活动的生起,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升降。当紧、痛和痒的感受生起时,就注意这些感觉,然后回到腹部的升降。当肢体弯曲、伸展和移动,头低下、抬起,身体摇动、伸直时,都需注意,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2. 当禅修者继续注意,他就能注意到越来越多现象的发生。开始时,他东想西想,可能没有注意到许多东西,但是,他不用灰心,每位初学者都会遭遇这些相同的困难,当他修习久了,就能觉知到每次的胡思乱想,直到最后心中不再有妄念。这时,心系念于所注意的目标,他的正念就和所注意的目标(如腹部的升降)几乎同步。(换言之,腹部上升就立刻注意到,腹部下降也如此。)

  3. 所注意的身体对象与能注意的心是「成对」发生的。在这过程中,没有人或个人,只有所注意的身体对象与能注意的心成对发生。禅修者可以确实经历到这个过程。当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时,他能分辨出腹部的上升为身体现象而能注意之心为精神现象。腹部的下降也如此。禅修者将很清楚的体会到精神与身体现象是同时发生。

  4. 如此,禅修者自己将清楚知道,每次的注意只有物质(身体)是所注意的对象,以及心对它给予注意。这种智慧叫做「名色识别智」,这是内观智慧的开始。正确的获得这种智慧是重要的。当禅修者继续地注意,这智慧将导致分辨因与果的智慧,这种智慧叫做「缘摄受智」。

  5. 当禅修者继续注意,他可亲身体验到凡是生起的不久即灭去。常人以为身心现象二者在一生是持续不变的,也就是从小到大没有变,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现象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现象生灭得如此快,快到比一眨眼的时间还短。禅修者只要继续注意,他自己就能明白这些。他将会确信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这种确信叫做「无常随观智」。

  6. 这种智将引导入「苦随观智」,体验到所有无常都是苦。禅修者也可能遭到多种身体上的苦,这些都是「苦蕴」。这也是「苦随观智」。接着禅修者将确信这些身心现象是顺着自然发生的,不依任何人的心愿也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它们不是个人或自我所构成,这种体认就是「无我随观智」。

  7. 当他继续禅修,禅修者会确实体验到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苦和无我,他将证得涅槃。过去诸佛、阿罗汉和圣者们都依这条道路证得涅槃。所有的禅修者须知他们现在正在这条「念住」的道路上,希望圆满证得道智、果智和涅槃法,并使他们的功德(波罗蜜)成熟。他们将体验到诸佛、阿罗汉和圣者所体验的正定和智慧。这些经验是他们从前所不曾体验到的,所以他们对这些应感到高兴。

  8. 他们不久将体验到如同过去诸佛、阿罗汉和圣者所体验的道智、果智及涅槃法。其实,这些法可在一个月、二十天或十五天的禅修练习中经验到。那些已累积功德成熟的人,甚至可以在七天内体验这些。

  9. 因此,禅修者须有信心,将在上列的时日内获得这些法,他将灭除我见和疑惑,并能免除来世生在恶道的危险。他要有这种信心来继续禅修。

  愿你们都能好好地禅修,并且迅速证得诸佛、阿罗汉及圣者所体验的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阿姜念的方法

  实修

  凡拉达摩法师译

  

  一、修行摘要

  

  壹、四种姿势

  

  我们于四种姿势中观照身心:行、住、坐、卧。这些是《大念住经》中的四种基本或主要的姿势。因为身比心容易观照,所以我们只由观身着手。身比较容易观照的原因是:

  身较「粗显」,心较微细。

  四种姿势随时存在(心的所缘-如听、看只有在某些时间生起)。

  色身比其他所缘更容易观苦,因为我们观照四种姿势时,「苦的真理」是无所遁形的。

  

  贰、观照时所用的工具

  

  1.精进、2.正念、3.正知、4.如理作意、5.觉察力。

  「精进」是积极想去断除烦恼。「正念」是念住于四念住。「正知」是带着智慧去灭除愚痴或邪见的清楚认知。用这三心观照各种姿势:

  1)精进:不精进你就无法体会整个坐的色身。例如,妄想 使你偏离了当下,精进心提起正念正知使你回到当下。

  2)正念使你明白你坐的样子-姿势。

  3)正知使你知道整个姿势即是坐的色身。

  4)如理作意意即以正见将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诸如:知道任何动作的原因或坐的色身的实际情况。如理作意提醒你 不管饮食、沐浴、如厕或做其他任何事,你都是为了治苦而做 的,不是为了寻乐而做的。如理作意也提醒你,变换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而已。

  5)觉察力是观照。它告诉你修得是否正确,觉察力可以使你知道是否偏离了当下。

  

  参、中道

  

  中道袪除或止息了喜欢或不喜欢,执取或厌恶。中道对于此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喜欢或不喜欢就无法生起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

  1)每当苦产生的时候,就要改变姿势来治苦,因为苦迫使色身变 换姿势。你必须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烦恼介入。所以变换 姿势的时候必须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和觉察力,才能使你注意到修行是否与烦恼相应。例如,坐的时候,我们感到有点痛,我们不喜欢这个姿势(起厌恶心)因而起贪欲想变换到一个新的姿势。唯独苦逼迫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改变姿势。我们不要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为这样会产生烦恼-以为我可以控制疼痛的邪见(事实上,身心皆无法控制,它们是无我的)。然而有些修行者为了见到苦设法坐更久或者坐到疼痛完全消失,但是这种苦并不真实,因为这种苦是人为因素刻意造成的。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为了能加深禅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引发智慧,但是这样做只是徒增烦恼而已。记住,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错了,身也会跟着做错的。例如,心里认为双跏趺坐比较容易见实相-心会令身结双跏趺坐。

  2)不要想从任何姿势得到舒适或快乐。也不要觉得那一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因为每一种姿势都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

  3)不要想从修行中得定,禅…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