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P11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出現,不須花很長的時間。

  7. 這就是爲什麼禅修者須每一時刻都要精進地注意。不可放松注意力,不要以爲「這一點點的懈怠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所有的動作,包括躺下時如何安置手、腳,都需小心和毫不放松地給予注意。如果沒有動作而靜止時,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即使時間已晚,到了睡眠時間,也不可不再注意。一個認真和勇猛精進的禅修者必須一直練習正念,好似他可以放棄睡眠似的,他要繼續禅修直到入睡。如果禅修進展很好,他不會入睡。如果昏沈,他就會入睡。當他想睡時,他須注意「欲睡、欲睡」;如果眼皮垂下時,就注意「垂下、垂下」;如果感到眼皮沈重,就注意「沈重」;如果眼睛感到酸痛,就注意「酸痛」。這樣的給予注意,昏沈可能會消失而眼睛就變得「明亮」。那麼,禅修者須注意「明亮、明亮」,然後繼續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及下降。

  8. 但是禅修者雖堅持繼續禅修,如果真正的睡意侵入時,他會入睡。睡覺並非是一件難事,其實那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躺著禅修,就會慢慢的感到昏沈,然後入睡。這就是爲什麼初學者不可多修臥禅,他須多修坐禅及行禅。但是,如果時間已晚,是睡覺時間,就須修臥禅,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就會自然地入睡。

  9. 禅修者睡覺的時間就是休息的時間,但認真嚴肅的禅修者須限製他的睡眠時間爲四個小時。這是佛陀所訂的「子夜時間」。四小時的睡眠已足夠了。如果初學者認爲四小時對健康尚嫌不足,他可延長到五或六個小時。六個小時的睡眠顯然對健康是足夠的了。

  10. 禅修者一睡醒,他應立刻恢複注意。真正努力禅修,欲獲得道和果智的禅修者只有在睡覺時才休息,其他清醒時間就持續注意而不休息。所以,當他一睡醒,就應注意這清醒的心態是「清醒、清醒」。如果他還不能如此覺知,他須開始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如果想從床上起來,他須注意「想起來、想起來」,接著,他應繼續注意移動手和腳的動作。當他擡頭和起身時,就注意「起來、起來」;當他坐下時,注意「坐下、坐下」;當他安置手腳時的任何移動,須注意這一切的動作。如果沒有這些移動,只是靜坐著,就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

  11. 洗臉和洗澡時,也須給予注意,因爲這些動作比較快,所以應盡可能注意越多的動作。還有穿衣、整理床鋪、開門、關門等這些動作也須盡量細心注意。

  

  七、進餐

  1. 當禅修者進餐並望向桌子時,就應注意「看、看」。伸手取食物、觸到食物、拿食物、把食物拿到口邊、低下頭並把食物放入口中、放下手臂、再擡頭,這些動作都需給予適時的注意。

  (此處注意的方式是順乎緬甸人進餐的過程,那些使用刀叉、湯匙或筷子

  的人也須以適當的方式來注意每一個動作)

  2. 當咀嚼食物時,須注意「咀嚼、咀嚼」;當知道食物的滋味時,就注意「知道、知道」;當品嘗食物和吞下、食物經過喉嚨時,都需注意這一切的發生。這就是禅修者一口一口吃時要如何注意。取湯時,所有的動作,如伸手、拿著湯匙和舀湯等都需給予注意。在進餐時要注意這些動作是比較困難的,因爲有這麼多動作須觀察和注意。初學者可能會遺漏一些應注意的動作,但他須下決心去注意一切。當然,他可能會遺漏一些,但當他的定力增強時,他就可以對所有發生的都給予注意。

  

  八、結論

  1. 好了,我已提及這麼多東西供禅修者去注意,但是,簡而言之,只有很少的東西須注意。當走得快時,就注意「右步、左步」;慢走時就注意「提起、落下」;當靜坐時,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躺著時,如果沒有特別的東西可注意,也一樣去注意腹部的升降。當注意時,如果東想西想,就注意心識活動的生起,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升降。當緊、痛和癢的感受生起時,就注意這些感覺,然後回到腹部的升降。當肢體彎曲、伸展和移動,頭低下、擡起,身體搖動、伸直時,都需注意,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2. 當禅修者繼續注意,他就能注意到越來越多現象的發生。開始時,他東想西想,可能沒有注意到許多東西,但是,他不用灰心,每位初學者都會遭遇這些相同的困難,當他修習久了,就能覺知到每次的胡思亂想,直到最後心中不再有妄念。這時,心系念于所注意的目標,他的正念就和所注意的目標(如腹部的升降)幾乎同步。(換言之,腹部上升就立刻注意到,腹部下降也如此。)

  3. 所注意的身體對象與能注意的心是「成對」發生的。在這過程中,沒有人或個人,只有所注意的身體對象與能注意的心成對發生。禅修者可以確實經曆到這個過程。當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時,他能分辨出腹部的上升爲身體現象而能注意之心爲精神現象。腹部的下降也如此。禅修者將很清楚的體會到精神與身體現象是同時發生。

  4. 如此,禅修者自己將清楚知道,每次的注意只有物質(身體)是所注意的對象,以及心對它給予注意。這種智慧叫做「名色識別智」,這是內觀智慧的開始。正確的獲得這種智慧是重要的。當禅修者繼續地注意,這智慧將導致分辨因與果的智慧,這種智慧叫做「緣攝受智」。

  5. 當禅修者繼續注意,他可親身體驗到凡是生起的不久即滅去。常人以爲身心現象二者在一生是持續不變的,也就是從小到大沒有變,實際上並非如此。沒有現象是永恒不變的。所有的現象生滅得如此快,快到比一眨眼的時間還短。禅修者只要繼續注意,他自己就能明白這些。他將會確信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無常。這種確信叫做「無常隨觀智」。

  6. 這種智將引導入「苦隨觀智」,體驗到所有無常都是苦。禅修者也可能遭到多種身體上的苦,這些都是「苦蘊」。這也是「苦隨觀智」。接著禅修者將確信這些身心現象是順著自然發生的,不依任何人的心願也不受任何人的控製。它們不是個人或自我所構成,這種體認就是「無我隨觀智」。

  7. 當他繼續禅修,禅修者會確實體驗到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無常、苦和無我,他將證得涅槃。過去諸佛、阿羅漢和聖者們都依這條道路證得涅槃。所有的禅修者須知他們現在正在這條「念住」的道路上,希望圓滿證得道智、果智和涅槃法,並使他們的功德(波羅蜜)成熟。他們將體驗到諸佛、阿羅漢和聖者所體驗的正定和智慧。這些經驗是他們從前所不曾體驗到的,所以他們對這些應感到高興。

  8. 他們不久將體驗到如同過去諸佛、阿羅漢和聖者所體驗的道智、果智及涅槃法。其實,這些法可在一個月、二十天或十五天的禅修練習中經驗到。那些已累積功德成熟的人,甚至可以在七天內體驗這些。

  9. 因此,禅修者須有信心,將在上列的時日內獲得這些法,他將滅除我見和疑惑,並能免除來世生在惡道的危險。他要有這種信心來繼續禅修。

  願你們都能好好地禅修,並且迅速證得諸佛、阿羅漢及聖者所體驗的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阿姜念的方法

  實修

  凡拉達摩法師譯

  

  一、修行摘要

  

  壹、四種姿勢

  

  我們于四種姿勢中觀照身心:行、住、坐、臥。這些是《大念住經》中的四種基本或主要的姿勢。因爲身比心容易觀照,所以我們只由觀身著手。身比較容易觀照的原因是:

  身較「粗顯」,心較微細。

  四種姿勢隨時存在(心的所緣-如聽、看只有在某些時間生起)。

  色身比其他所緣更容易觀苦,因爲我們觀照四種姿勢時,「苦的真理」是無所遁形的。

  

  貳、觀照時所用的工具

  

  1.精進、2.正念、3.正知、4.如理作意、5.覺察力。

  「精進」是積極想去斷除煩惱。「正念」是念住于四念住。「正知」是帶著智慧去滅除愚癡或邪見的清楚認知。用這叁心觀照各種姿勢:

  1)精進:不精進你就無法體會整個坐的色身。例如,妄想 使你偏離了當下,精進心提起正念正知使你回到當下。

  2)正念使你明白你坐的樣子-姿勢。

  3)正知使你知道整個姿勢即是坐的色身。

  4)如理作意意即以正見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諸如:知道任何動作的原因或坐的色身的實際情況。如理作意提醒你 不管飲食、沐浴、如廁或做其他任何事,你都是爲了治苦而做 的,不是爲了尋樂而做的。如理作意也提醒你,變換姿勢只是爲了治苦而已。

  5)覺察力是觀照。它告訴你修得是否正確,覺察力可以使你知道是否偏離了當下。

  

  參、中道

  

  中道袪除或止息了喜歡或不喜歡,執取或厭惡。中道對于此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當下,喜歡或不喜歡就無法生起了。這也是爲什麼我們:

  1)每當苦産生的時候,就要改變姿勢來治苦,因爲苦迫使色身變 換姿勢。你必須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煩惱介入。所以變換 姿勢的時候必須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和覺察力,才能使你注意到修行是否與煩惱相應。例如,坐的時候,我們感到有點痛,我們不喜歡這個姿勢(起厭惡心)因而起貪欲想變換到一個新的姿勢。唯獨苦逼迫我們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改變姿勢。我們不要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爲這樣會産生煩惱-以爲我可以控製疼痛的邪見(事實上,身心皆無法控製,它們是無我的)。然而有些修行者爲了見到苦設法坐更久或者坐到疼痛完全消失,但是這種苦並不真實,因爲這種苦是人爲因素刻意造成的。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爲了能加深禅定,因爲他們認爲這樣能夠引發智慧,但是這樣做只是徒增煩惱而已。記住,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錯了,身也會跟著做錯的。例如,心裏認爲雙跏趺坐比較容易見實相-心會令身結雙跏趺坐。

  2)不要想從任何姿勢得到舒適或快樂。也不要覺得那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因爲每一種姿勢都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

  3)不要想從修行中得定,禅…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