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清楚的察觉到这些身心现象(合称名色),可从每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那一时刻,用观察来觉知它们,并且给予注意(或标记):「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触、触」、「想、想」。
2. 每次当他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他就要对这个事实给予注意(或标记)。但是初学者不可能对每个发生的现象给予注意,所以,他必须先开始注意那些显著和易于观察的现象。
二、注意呼吸
1. 每次呼吸时,腹部就会上升及下降,这种运动一直很明显,这就是物质的性质,称作风大(或风界)。应开始注意这个运动,用心观察腹部。当你吸气时会发觉腹部上升,呼出时腹部便下降。腹部上升时,内心要注意「上升」,下降时,内心要注意「下降」。如果这运动不明显时,可以用手放在腹部上。但不要改变呼吸,不可故意减慢或加快呼吸的速度,也不可太用力呼吸。如果改变呼吸,会令你觉得疲倦。要自然地呼吸,并注意腹部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要用内心给予注意(或标记),而不是用口念。
2. 在内观禅修中,名称及所说的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去知道、去觉察。注意腹部的上升,须从运动的开始,一直到整个上升过程完毕,如同用眼睛看到一般。注意下降的运动也是如此。注意上升的运动时,要使觉知之心与上升的运动一致,运动及觉知要同步,就如丢一粒石头正中目标一样。下降的运动也如此。
三、注意心念
1. 当注意腹部的运动时,心可能会到处游荡。这时内心注意说:「游荡、游荡」。如此注意一两次后,这游荡的心便会停止,此时我们便回到注意腹部升降的运动。如果发觉心到达某处时,就标记「到达、到达」,然后又回到腹部的运动。如果想到遇见某人,就标记「遇见、遇见」,然后又回到腹部的升降。如果想到某人并和他谈话,就标记「谈话、谈话」。
2. 总之,如有任何思想或回忆产生时,就须给予注意(或标记)。如果你想象,就对「想象」给予标记。如果你思考,就给予「思考」。如果你计画,就给予「计画」。如果你察觉,就给予「察觉」。如果你回忆,就给予「回忆」。如果你感觉快乐,就给予「快乐」。如果你感觉无聊,就给予「无聊」。你感觉高兴,就给予「高兴」。你感觉气馁,就给予「气馁」。注意所有这些心识的活动,就称作「心念住」。
3. 由于我们没有注意这些心识的活动,我们就将这些认同为「人」或「个人」。我们以为想象的、思考的、计画的、觉察的是「我」。以为有「一个人」从孩童开始就一直活着和思想着。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只有那些持续不断的心识活动而已。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心识的活动并知晓它们是什么。这是为何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心识活动的生起。当它给予注意时,它就消失。接着,我们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四、注意感受
1. 坐着禅修一段长时间后,身体会有紧及热的感受,这些也须仔细给予注意;同样的,也有疼痛及疲倦的感受。所有这些感受就是苦受(苦的感受),注意这些感受就是「受念住」。不懂得或忽略注意这些感受,你会以为「我感到紧,我觉得热,我感到疼痛。刚才我还好好的,现在我因为这些不快的感受而不舒服。」将这些感受与「自我」认同。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实际上并没有牵涉到「我」,只有一个接一个不快的「感受」在持续发生。
2. 这些就像新而持续不断的电流通到电灯。每当身体有不悦的接触时,就有一个个的苦受产生。这些感受要仔细地注意,无论它们是紧、热或是疼痛的感受。初学者开始练习时,这些感受显得强烈,以致于有改换姿势的欲望,就要对这「欲望」给予注意,而后再回到注意紧、热等感受。
3. 「忍耐导致涅槃」,这句话用于精进禅修是最恰当的。禅修时必须有耐心。如果因为不能忍受紧或热等感受而经常移动或改换姿势,就不能产生「定」,如果不能培养「定」,就不能获得智慧,不能获得导致涅槃之道果和涅槃。这就是为何禅修时需要忍耐的原因。最要忍耐的是身上不悦的感受,如紧、热、疼痛,以及其他难以忍受的感受。禅修者不可在这些感受产生时,就立刻放弃禅修并改换禅修的姿势。他应继续耐心地对「紧、紧」或「热、热」给予注意。如能耐心地注意,这些中等的感受将会消失。当注意力强而集中时,即使很强的感受也会消失。而后,他又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4. 如果注意了一段时间而这感受仍没有消失或无法忍受这感受时,当然须要改换姿势。这时应开始注意:「欲换、欲换」。如果提起手,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动手,就注意「移动、移动」。要轻柔地改换这些姿势,并注意:「提起、提起」、「移动、移动」和「接触、接触」。
5. 如果身体摇动,就注意「摇动、摇动」;如果提脚,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动,就注意「移动、移动」;如果放下,就注意「放下、放下」。如果没有改变,而只是静止休息时,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注意之间不可有间断,只有一个注意接续另一个注意,一个定力接续另一个定力,一个智慧接续另一个智慧。只有这样,禅修者的智慧才能持续并逐步地成熟。只有这种积聚的动力,才能获得道和果的智慧。禅修的过程,犹如努力不停地磨擦两块木头,以获得所需的热力来生火。
6. 同样的,在内观禅修中的注意(或标记),不论是什么现象产生了,都应持续不断地注意,当中不可间断。例如,如果有难以忍受的痒的感受生起而想要抓痒,那么禅修者就需注意这「感受」和要抓痒的「欲望」,不可立刻为了要消除痒的感受而直接抓痒。
7. 如果持续不断地注意,痒的感受逐渐消失了,禅修者就可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果痒的感受实际并没有消失,那么当然就可用抓痒以消除它,但是,事前须注意到这个抓痒的「欲望」。所有消除痒的动作都要注意到,特别是「接触」、「拉」、「推」和「抓」的动作,最后,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五、改换姿势
1. 每次改换姿势时,就先注意这个要改换的意念或欲望,接着仔细的注意每一个动作,例如从坐姿起身、提起手、移动它、伸出它。姿势的改换与注意之心要能一致。当身体向前摇动时,要注意它。起身时,身体变轻和上升,将心注意于这些动作上,轻柔地注意(或标记)着「上升、上升」。
2. 禅修者须举止如一个衰弱的人。健康的人起身容易,快捷或突然。衰弱的人就不如此,起身缓慢而柔和。背痛的人也一样,需缓慢的起身以减少背部的痛楚。
3. 禅修者也是如此,在改换姿势时要缓慢而柔和,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正念、定力及内观。所以,开始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起身时,禅修者要轻柔犹如衰弱者,同时注意「升起、升起」。不但如此,对眼睛所看到的,就当作不曾见到一样;对耳朵所听到的,亦是如此。禅修时,禅修者只在乎注意(标记),而不必去理会所见或所听的。因此,不论看到或听到奇特或显著的东西,他就当作没有看到或没有听到一样,只要细心地注意(标记)。
4. 当移动身体时,禅修者须缓慢地移动,犹如衰弱的人,轻柔地移动手脚,弯曲或伸直它们,低头或抬头,这些动作需轻柔。当从坐姿要起身时,他的行动需缓慢,注意「起身、起身」。当伸直身体及站立时,注意「站立、站立」;当向四处看时,注意「看、看」。当走时,注意步伐是左或是右,并觉知所有从提足到落足的连续动作。注意每一个步伐是右脚或左脚,这是走得快时所应该注意的方式。当快步走时和走较远路时,只需如此注意(标记)就够了。
六、行住坐卧
1. 至于慢步走时或来回经行时,在每个步子中,须注意三个阶段:提足、往前移足及落足。要从提足和落足的动作开始注意。提足时要好好觉知,落足时也如此,要好好觉知落足的重感。
2. 走时须注意每一步的「提起」及「落下」,经过大约两天后,这种注意就会变得容易。其后就注意三个阶段:「提起、前移、落下」。开始时,只注意一或两个阶段就已足够:走快时,只需注意「右步、左步」,走慢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如果走时想坐下,就注意「想坐下、想坐下」。坐下时,就专注身体坐下时的重感。
3. 坐下后,就注意安置手脚的动作。当没有这些动作而身体静止不动时,就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此注意时,如果肢体上感到紧和热的感受生起,就注意它们。而后再回到腹部的「上升、下降」。如果这时生起躺下的欲望,就注意它并在躺下时,注意脚和手的动作。手的提起、手移动、手肘碰地、身体转移、伸脚、慢慢的准备躺下时身体的倾侧,这些动作都需给予注意。
4. 当躺下时须给予注意,这是重要的。在这动作的过程中(躺下时)可获得特别的睿智(道智和果智)。当「定」和「智」强时,这睿智随时可能产生,它可在一个弯臂或一个伸臂时产生。这就是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的过程。
5. 阿难尊者勇猛精进,想在第一次结集佛法的前夕证得阿罗汉。他整晚练习身念住的内观方法,注意他的步伐:右和左、提起、前移、落下,注意一个接着一个现象的发生:走的欲望和走时身体的动作。虽然他不停地练习直到将近凌晨,但还无法成功证得阿罗汉果。他觉察到他已过度练习行禅。为了要平衡「定」和「精进」,他应修习卧禅一下子,因此他就进入卧室。他坐在床上,接着躺下。当他如此做,并注意「躺下、躺下」时,他即刻证得阿罗汉果。
6. 在躺下前,阿难尊者只是预流果。从预流果,他继续练习禅修,依次达到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只在片刻之间,他获得这三个相续的果位。试记取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例子,这种证悟随时…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