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P10

  ..續本文上一頁要清楚的察覺到這些身心現象(合稱名色),可從每當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那一時刻,用觀察來覺知它們,並且給予注意(或標記):「看、看」、「聽、聽」、「聞、聞」、「嘗、嘗」、「觸、觸」、「想、想」。

  2. 每次當他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他就要對這個事實給予注意(或標記)。但是初學者不可能對每個發生的現象給予注意,所以,他必須先開始注意那些顯著和易于觀察的現象。

  

  二、注意呼吸

  1. 每次呼吸時,腹部就會上升及下降,這種運動一直很明顯,這就是物質的性質,稱作風大(或風界)。應開始注意這個運動,用心觀察腹部。當你吸氣時會發覺腹部上升,呼出時腹部便下降。腹部上升時,內心要注意「上升」,下降時,內心要注意「下降」。如果這運動不明顯時,可以用手放在腹部上。但不要改變呼吸,不可故意減慢或加快呼吸的速度,也不可太用力呼吸。如果改變呼吸,會令你覺得疲倦。要自然地呼吸,並注意腹部上升和下降的運動。要用內心給予注意(或標記),而不是用口念。

  2. 在內觀禅修中,名稱及所說的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去知道、去覺察。注意腹部的上升,須從運動的開始,一直到整個上升過程完畢,如同用眼睛看到一般。注意下降的運動也是如此。注意上升的運動時,要使覺知之心與上升的運動一致,運動及覺知要同步,就如丟一粒石頭正中目標一樣。下降的運動也如此。

  

  叁、注意心念

  1. 當注意腹部的運動時,心可能會到處遊蕩。這時內心注意說:「遊蕩、遊蕩」。如此注意一兩次後,這遊蕩的心便會停止,此時我們便回到注意腹部升降的運動。如果發覺心到達某處時,就標記「到達、到達」,然後又回到腹部的運動。如果想到遇見某人,就標記「遇見、遇見」,然後又回到腹部的升降。如果想到某人並和他談話,就標記「談話、談話」。

  2. 總之,如有任何思想或回憶産生時,就須給予注意(或標記)。如果你想象,就對「想象」給予標記。如果你思考,就給予「思考」。如果你計畫,就給予「計畫」。如果你察覺,就給予「察覺」。如果你回憶,就給予「回憶」。如果你感覺快樂,就給予「快樂」。如果你感覺無聊,就給予「無聊」。你感覺高興,就給予「高興」。你感覺氣餒,就給予「氣餒」。注意所有這些心識的活動,就稱作「心念住」。

  3. 由于我們沒有注意這些心識的活動,我們就將這些認同爲「人」或「個人」。我們以爲想象的、思考的、計畫的、覺察的是「我」。以爲有「一個人」從孩童開始就一直活著和思想著。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只有那些持續不斷的心識活動而已。所以,我們要注意這些心識的活動並知曉它們是什麼。這是爲何我們要注意每一個心識活動的生起。當它給予注意時,它就消失。接著,我們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

  

  四、注意感受

  1. 坐著禅修一段長時間後,身體會有緊及熱的感受,這些也須仔細給予注意;同樣的,也有疼痛及疲倦的感受。所有這些感受就是苦受(苦的感受),注意這些感受就是「受念住」。不懂得或忽略注意這些感受,你會以爲「我感到緊,我覺得熱,我感到疼痛。剛才我還好好的,現在我因爲這些不快的感受而不舒服。」將這些感受與「自我」認同。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實際上並沒有牽涉到「我」,只有一個接一個不快的「感受」在持續發生。

  2. 這些就像新而持續不斷的電流通到電燈。每當身體有不悅的接觸時,就有一個個的苦受産生。這些感受要仔細地注意,無論它們是緊、熱或是疼痛的感受。初學者開始練習時,這些感受顯得強烈,以致于有改換姿勢的欲望,就要對這「欲望」給予注意,而後再回到注意緊、熱等感受。

  3. 「忍耐導致涅槃」,這句話用于精進禅修是最恰當的。禅修時必須有耐心。如果因爲不能忍受緊或熱等感受而經常移動或改換姿勢,就不能産生「定」,如果不能培養「定」,就不能獲得智慧,不能獲得導致涅槃之道果和涅槃。這就是爲何禅修時需要忍耐的原因。最要忍耐的是身上不悅的感受,如緊、熱、疼痛,以及其他難以忍受的感受。禅修者不可在這些感受産生時,就立刻放棄禅修並改換禅修的姿勢。他應繼續耐心地對「緊、緊」或「熱、熱」給予注意。如能耐心地注意,這些中等的感受將會消失。當注意力強而集中時,即使很強的感受也會消失。而後,他又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

  4. 如果注意了一段時間而這感受仍沒有消失或無法忍受這感受時,當然須要改換姿勢。這時應開始注意:「欲換、欲換」。如果提起手,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動手,就注意「移動、移動」。要輕柔地改換這些姿勢,並注意:「提起、提起」、「移動、移動」和「接觸、接觸」。

  5. 如果身體搖動,就注意「搖動、搖動」;如果提腳,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動,就注意「移動、移動」;如果放下,就注意「放下、放下」。如果沒有改變,而只是靜止休息時,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注意之間不可有間斷,只有一個注意接續另一個注意,一個定力接續另一個定力,一個智慧接續另一個智慧。只有這樣,禅修者的智慧才能持續並逐步地成熟。只有這種積聚的動力,才能獲得道和果的智慧。禅修的過程,猶如努力不停地磨擦兩塊木頭,以獲得所需的熱力來生火。

  6. 同樣的,在內觀禅修中的注意(或標記),不論是什麼現象産生了,都應持續不斷地注意,當中不可間斷。例如,如果有難以忍受的癢的感受生起而想要抓癢,那麼禅修者就需注意這「感受」和要抓癢的「欲望」,不可立刻爲了要消除癢的感受而直接抓癢。

  7. 如果持續不斷地注意,癢的感受逐漸消失了,禅修者就可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如果癢的感受實際並沒有消失,那麼當然就可用抓癢以消除它,但是,事前須注意到這個抓癢的「欲望」。所有消除癢的動作都要注意到,特別是「接觸」、「拉」、「推」和「抓」的動作,最後,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五、改換姿勢

  1. 每次改換姿勢時,就先注意這個要改換的意念或欲望,接著仔細的注意每一個動作,例如從坐姿起身、提起手、移動它、伸出它。姿勢的改換與注意之心要能一致。當身體向前搖動時,要注意它。起身時,身體變輕和上升,將心注意于這些動作上,輕柔地注意(或標記)著「上升、上升」。

  2. 禅修者須舉止如一個衰弱的人。健康的人起身容易,快捷或突然。衰弱的人就不如此,起身緩慢而柔和。背痛的人也一樣,需緩慢的起身以減少背部的痛楚。

  3. 禅修者也是如此,在改換姿勢時要緩慢而柔和,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正念、定力及內觀。所以,開始時動作要輕柔、緩慢。起身時,禅修者要輕柔猶如衰弱者,同時注意「升起、升起」。不但如此,對眼睛所看到的,就當作不曾見到一樣;對耳朵所聽到的,亦是如此。禅修時,禅修者只在乎注意(標記),而不必去理會所見或所聽的。因此,不論看到或聽到奇特或顯著的東西,他就當作沒有看到或沒有聽到一樣,只要細心地注意(標記)。

  4. 當移動身體時,禅修者須緩慢地移動,猶如衰弱的人,輕柔地移動手腳,彎曲或伸直它們,低頭或擡頭,這些動作需輕柔。當從坐姿要起身時,他的行動需緩慢,注意「起身、起身」。當伸直身體及站立時,注意「站立、站立」;當向四處看時,注意「看、看」。當走時,注意步伐是左或是右,並覺知所有從提足到落足的連續動作。注意每一個步伐是右腳或左腳,這是走得快時所應該注意的方式。當快步走時和走較遠路時,只需如此注意(標記)就夠了。

  

  六、行住坐臥

  1. 至于慢步走時或來回經行時,在每個步子中,須注意叁個階段:提足、往前移足及落足。要從提足和落足的動作開始注意。提足時要好好覺知,落足時也如此,要好好覺知落足的重感。

  2. 走時須注意每一步的「提起」及「落下」,經過大約兩天後,這種注意就會變得容易。其後就注意叁個階段:「提起、前移、落下」。開始時,只注意一或兩個階段就已足夠:走快時,只需注意「右步、左步」,走慢時就注意「提起、落下」。如果走時想坐下,就注意「想坐下、想坐下」。坐下時,就專注身體坐下時的重感。

  3. 坐下後,就注意安置手腳的動作。當沒有這些動作而身體靜止不動時,就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如此注意時,如果肢體上感到緊和熱的感受生起,就注意它們。而後再回到腹部的「上升、下降」。如果這時生起躺下的欲望,就注意它並在躺下時,注意腳和手的動作。手的提起、手移動、手肘碰地、身體轉移、伸腳、慢慢的准備躺下時身體的傾側,這些動作都需給予注意。

  4. 當躺下時須給予注意,這是重要的。在這動作的過程中(躺下時)可獲得特別的睿智(道智和果智)。當「定」和「智」強時,這睿智隨時可能産生,它可在一個彎臂或一個伸臂時産生。這就是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的過程。

  5. 阿難尊者勇猛精進,想在第一次結集佛法的前夕證得阿羅漢。他整晚練習身念住的內觀方法,注意他的步伐:右和左、提起、前移、落下,注意一個接著一個現象的發生:走的欲望和走時身體的動作。雖然他不停地練習直到將近淩晨,但還無法成功證得阿羅漢果。他覺察到他已過度練習行禅。爲了要平衡「定」和「精進」,他應修習臥禅一下子,因此他就進入臥室。他坐在床上,接著躺下。當他如此做,並注意「躺下、躺下」時,他即刻證得阿羅漢果。

  6. 在躺下前,阿難尊者只是預流果。從預流果,他繼續練習禅修,依次達到一來果、不還果和阿羅漢果。只在片刻之間,他獲得這叁個相續的果位。試記取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這個例子,這種證悟隨時…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