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带来的功力、洞察力,这些足以形成今世先天上的主要特质;其次是他们在这样的潜能上,对掌握修行良机所付出的热忱有多少?修得有多如法?
三层次瑜伽行者的差别,可在下面例子中,透过对同一本经典的名字,所能了解到的深度层次,看出其差异程度有多少。
譬如,有本经典名为《显现及真实了悟的宝饰-妙觉波罗密多心要论典》。对层次低的瑜伽士而言,此经典名只不过是个索引而已,也就是能使人在上百本书中,找到这一本书的方法;中层次的瑜伽士,经典名称则同时是有助其了解作品内容及宽度的有利资讯,只要读了这个名字,就能对书中主题形成很好的概念;而高层次的瑜伽士,则能经此便以极优异的才智融会贯通全书宗旨,仅看书名就能了解书中要义,在这个例子中,此要义是指般若波罗密多。
古代大师造论,为论著定名时总是非常用心,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希望让有天赋的人,一眼就明白作品从头到尾的寓意。不过时至于今,许多作者在为自己新书定名时,只想故意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字眼,这种动机和从前来比,真是大相径庭。
般若巴扎正如空行所述,乃是一位资质超胜的瑜伽士,才华横溢,对他而言,扬弃解脱道上的种种外相束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解脱道上的别解脱戒,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居士所受的戒,这类戒有一条条律文,使依戒行者免去对自己及他人有害的身体或语言方面的行为,由于规范了合宜的生活状况,而使受戒行者得到某个程度的解脱。
空行让般若巴扎了解到,现在是超越别解脱戒种种限制性善恶成见的时刻了。这种对于黑业白业的定义,是用来引导不成熟众生的方便法,它清楚地划分开道德及非道德的外在举动。般若巴扎的心灵成熟度及内在道德洞察力,已足够判别种种状况,并且已能善巧使用比别解脱戒所允许的范围更大效果更强的行为来影响一切。虽然这可能超出一般传统佛教行为,但却没有伤害性;相反地,这样做将会带来无量的利益。
此刻,是他坚守更为深奥金刚乘内解脱戒的时刻,因为能善持金刚乘三昧耶戒的人,自然就拥有三乘誓约的精华(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空行的这番话,启发帝洛巴行为上的新境界,此刻他必须完全将时间献于大手印的修持,这是离于思维禅修的最高境界。大手印见地,由一些善巧方便而催化成熟,将“照耀于心”的“至高方便”,是指成就的四传承法,这是大手印的辅修法,则每一法都必须修到圆满才行。
(补述毕)
说完这些话后,老空行答应要作般若巴扎证悟圆满正觉的主要助力,从此刻起,她会尽一切可能帮助他。透过这盟约及了解,帝洛巴通往真实见的非凡旅程,才算开始。
在此之前,他是个模范比丘,行布施、具爱心、善于开导,因此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愈来愈多,学生依赖帝洛巴的指导,尊敬并服侍他。空行了解,般若巴扎必须暂时除去这种责任所带来的负担,如此,才能有更优裕的时间做密集修行。她告诉他,隔天爬到寺顶上,做些疯狂的举动,大喊大叫,再把般若三千颂丢到河里,他不用担心!对经典不会有任何伤害,河水既不会冲走也不会毁坏经典,她会将经典取走,放在合宜的地方,所以这一切并不会造下任何恶业。
于是出乎寺中众人意料地,真的在隔天,般若巴扎这位优秀比丘,到寺顶上做出一些很疯狂的事,狂乱地大叫,并将神圣的经典丢入河中。
人们说道:“好可怜的比丘喔!他以前那么有爱心又可靠,现在这付模样。各位亲爱的同修,般若巴扎已丧失心智了!”因此帝洛巴被解除一切在寺院中担负的责任,得到自由,为自己完全而圆满的证悟展开旅程。
【噶举四种成绩传承法】
般若巴扎善加利用新获的自由,专注地修习禅定,必要时,云游四方以接受当时大师的特殊指导,包括古哈、达里卡、丁吉等大师。他成为众大师门下最好的学生,精通诸家要法,了达这些法要的异同处。他将所得到的各传承教法,全部浓缩为四股智慧法流。噶举派的名字正来自于此。“噶举”是指“三身心要,四种传递成就法,深奥秘密的无间断传承”之意,又有来自上师的亲密带领与三乘不共心法之意。
噶举的“噶”是“噶帕力”的简称,意思是“四种成就法的传递”。“力”是指“四”,“噶帕”的意思是知识、技巧、见解及教导方法的传递,但指的是一种特别的传递,由上师非常完整地传递给弟子,使弟子完全具备和上师一样的能力。当一个对某领域具有特殊性向,已具足资质的人,寻获在那领域最精通的老师,而能向他们学习一切所噶举传承须之事,就会发生这种传递,此处隐含的意义,就是当一位学生对某种道理有自然感受时,便会产生自发的了解及快速的吸收。
四种噶举传承法是指:
大印:没有任何特征的大手印,没有仪式、形相或种种巧辩。
拙火:藏文原意为“忿怒母”。
光明:又名“明净光”,包括了睡梦瑜伽及中阴瑜伽。
结合:即事业手印。
以上四传承法,包含了三乘佛法的精华,每一法都互摄它法,因此每一法中即包含了一切。这些合起来统称为大手印。
在过去,有些上师在大手印四法中的任一法上,得到了非凡的成就,再将其特殊的法门及其相关法传给最好的弟子,因而发展出如此特殊的传承。
倘若四法中,任何一法不能成为全体法要的一部分,那么,拙火就只是产生暖热的技巧,人体也仅成为一个人体烤箱而已,光明成为如火光一样亮的东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拙火及光明是非常深奥的修持,其中富涵了大手印见、真言及观想等内容,每一个法门都非常完整,也都是相同法要中极重要的部分。
这四法,包括了对心的内密明知、三种善巧,融合而成为完整的大手印,从帝洛巴时期到今天,由具德大师和优秀弟子一代代传下来,成为现今噶举派的传统。
【受人驱逐及独自禅修】
帝洛巴当时寺院的主流就是,僧侣要依别解脱戒维持清净的身语二门行为,同时意门要修持大乘法。修道的理想仅限于戒行范围内的慈悲,般若巴扎在未离寺云游前,寺里的情况至少看来是如此。
帝洛巴接受了四传承法,并精进地实修,他很满意于自己在禅境及洞察力方面的卓越进展。但是,同修们愈来愈不认同他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难以接受他所修的事业手印法。
同修们认定他已违反寺院清规,所以,气愤地联名抵制他,将他逐出寺院。
大部分的传记都不曾有系统的记载,帝洛巴后续几年内是在那儿进行禅修,不过似乎有迹象显示,曾有将近十二年左右,他停留在靠近索玛普利的墓区,并非常精进的练习禅修。据说这阶段中,帝洛巴的腿都以禅定带系住,以维持固定的盘坐姿势不动。
有一天,老空行母又现身给他更进一步的指引:
“立刻到东方梵噶的潘索那市集,
为一个叫帕芮玛的女人和她朋友工作,
这会使你所有的修行趋向终极之境,
并成就圆满悉地!”
【帕芮玛和潘索那】
“梵噶”是现在孟加拉的古名。当到达潘索那镇上时,般若巴扎便四处打听有没有一个叫“帕芮玛”的人,不久就被他找着。不过,帝洛巴发现帕芮玛和她那伙朋友竟都是妓女,但他依然坚信老空行对自己的授记,于是帝洛巴便留在帕芮玛那儿,晚上为她们服务,早上就做磨芝麻的粗活。
由于大家都知道他早上在做捣芝麻的活儿,所以最初便是以“帝洛巴”-芝麻工人来称呼。“帝拉”是梵语“芝麻”的意思,“帝拉毗达”则指“捣芝麻的人”,这名字用当时潘索那的孟加拉话念,可能听起来就比较像,如果转用西藏话念就有点像“帝洛巴”的音。
在帝洛巴自性流露出的金刚歌中,明白显示自那时起,他生命中任一刹那都不曾再因散乱而虚掷浪费,籍由其卓越的心灵洞察力,他将余生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致力于行善,禅修的证悟功德亦不断升华,证悟之境但越来越稳定,也益发专一,不仅体验更广,也更新、更深入。
我们必须了解,帝洛巴晚上侍侯的这个女人-帕芮玛,既非寻常的女子,更不是外相上看来的不幸妓女,实际上她是个层次非常高、具威势力的智慧空行菩萨。在当地,帕芮玛以特别的方式接引此地的众生,因为这些人本身就具有非常特殊的因缘,促使他们来到帕芮玛所处之地相会,这是智慧本体(或法界实相)因缘中极为罕见的时空际会,林林总总这些条件聚集,足以开显众人内在的殊胜证悟,这也正是为什么老空行要帝洛巴来此的原因。
有些书里写到,帝洛巴花了四年的时间服侍帕芮玛,有的则说六年。若以帝洛巴传记中的描述和其它大成就者的传记相比对,则六年一说似乎较为可信。无论如何,留居此地的时光,潘索那镇上的人对帝洛巴都起了不同的观感,有些人感觉他是个很强势的人,但有的则觉得这人很亲切、谦虚,有时会看到帝洛巴像光一样,有时则令人觉得好象炽烈的火焰般,种种神妙的感受不一而足。
随时间流逝,大部分镇民都认为帝洛巴的确是个不凡的人,众人心中都不禁因诸多成就征兆而尊敬他。
正如授记所言,有天帝洛巴突然契入卓越的圆满悉地。当此际,镇上所有人都亲见他高升盘坐在离地约七棵椰子树高的虚空中,全身周匝虹光环绕。见到这不可思议景象,激起众人非常大的信心,纷纷伏下顶礼,并献上鲜花、妙香。
当地国王一听到这消息立刻赶来,随众人般向空中的帝洛巴祷告,国王并代表所有人向他忏悔,因为竟都无人看出帝洛巴的殊胜,仅把他看作为贫困的捣芝麻工人。此时帝洛巴以含两部分、三偈的金刚歌向大众开示:
“纵使傻子也知道芝麻油的确存于芝麻中,
这是芝麻的本质。
但若不了解缘起之炼,
则任谁也无法趋向此精要。
同样地,
纵使众生法尔本具根本智之真实心性,
但除非经上师引导,
否则依然无人能识。”
“正如芝麻油-芝麻之精华
透过捣磨去皮便能得到,
证悟本性独一无…
《帝洛巴尊者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