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帶來的功力、洞察力,這些足以形成今世先天上的主要特質;其次是他們在這樣的潛能上,對掌握修行良機所付出的熱忱有多少?修得有多如法?
叁層次瑜伽行者的差別,可在下面例子中,透過對同一本經典的名字,所能了解到的深度層次,看出其差異程度有多少。
譬如,有本經典名爲《顯現及真實了悟的寶飾-妙覺波羅密多心要論典》。對層次低的瑜伽士而言,此經典名只不過是個索引而已,也就是能使人在上百本書中,找到這一本書的方法;中層次的瑜伽士,經典名稱則同時是有助其了解作品內容及寬度的有利資訊,只要讀了這個名字,就能對書中主題形成很好的概念;而高層次的瑜伽士,則能經此便以極優異的才智融會貫通全書宗旨,僅看書名就能了解書中要義,在這個例子中,此要義是指般若波羅密多。
古代大師造論,爲論著定名時總是非常用心,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希望讓有天賦的人,一眼就明白作品從頭到尾的寓意。不過時至于今,許多作者在爲自己新書定名時,只想故意設計一些引人入勝的字眼,這種動機和從前來比,真是大相徑庭。
般若巴紮正如空行所述,乃是一位資質超勝的瑜伽士,才華橫溢,對他而言,揚棄解脫道上的種種外相束縛的時機已經成熟了。解脫道上的別解脫戒,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居士所受的戒,這類戒有一條條律文,使依戒行者免去對自己及他人有害的身體或語言方面的行爲,由于規範了合宜的生活狀況,而使受戒行者得到某個程度的解脫。
空行讓般若巴紮了解到,現在是超越別解脫戒種種限製性善惡成見的時刻了。這種對于黑業白業的定義,是用來引導不成熟衆生的方便法,它清楚地劃分開道德及非道德的外在舉動。般若巴紮的心靈成熟度及內在道德洞察力,已足夠判別種種狀況,並且已能善巧使用比別解脫戒所允許的範圍更大效果更強的行爲來影響一切。雖然這可能超出一般傳統佛教行爲,但卻沒有傷害性;相反地,這樣做將會帶來無量的利益。
此刻,是他堅守更爲深奧金剛乘內解脫戒的時刻,因爲能善持金剛乘叁昧耶戒的人,自然就擁有叁乘誓約的精華(別解脫戒、菩薩戒和金剛乘戒)。空行的這番話,啓發帝洛巴行爲上的新境界,此刻他必須完全將時間獻于大手印的修持,這是離于思維禅修的最高境界。大手印見地,由一些善巧方便而催化成熟,將“照耀于心”的“至高方便”,是指成就的四傳承法,這是大手印的輔修法,則每一法都必須修到圓滿才行。
(補述畢)
說完這些話後,老空行答應要作般若巴紮證悟圓滿正覺的主要助力,從此刻起,她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他。透過這盟約及了解,帝洛巴通往真實見的非凡旅程,才算開始。
在此之前,他是個模範比丘,行布施、具愛心、善于開導,因此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愈來愈多,學生依賴帝洛巴的指導,尊敬並服侍他。空行了解,般若巴紮必須暫時除去這種責任所帶來的負擔,如此,才能有更優裕的時間做密集修行。她告訴他,隔天爬到寺頂上,做些瘋狂的舉動,大喊大叫,再把般若叁千頌丟到河裏,他不用擔心!對經典不會有任何傷害,河水既不會沖走也不會毀壞經典,她會將經典取走,放在合宜的地方,所以這一切並不會造下任何惡業。
于是出乎寺中衆人意料地,真的在隔天,般若巴紮這位優秀比丘,到寺頂上做出一些很瘋狂的事,狂亂地大叫,並將神聖的經典丟入河中。
人們說道:“好可憐的比丘喔!他以前那麼有愛心又可靠,現在這付模樣。各位親愛的同修,般若巴紮已喪失心智了!”因此帝洛巴被解除一切在寺院中擔負的責任,得到自由,爲自己完全而圓滿的證悟展開旅程。
【噶舉四種成績傳承法】
般若巴紮善加利用新獲的自由,專注地修習禅定,必要時,雲遊四方以接受當時大師的特殊指導,包括古哈、達裏卡、丁吉等大師。他成爲衆大師門下最好的學生,精通諸家要法,了達這些法要的異同處。他將所得到的各傳承教法,全部濃縮爲四股智慧法流。噶舉派的名字正來自于此。“噶舉”是指“叁身心要,四種傳遞成就法,深奧秘密的無間斷傳承”之意,又有來自上師的親密帶領與叁乘不共心法之意。
噶舉的“噶”是“噶帕力”的簡稱,意思是“四種成就法的傳遞”。“力”是指“四”,“噶帕”的意思是知識、技巧、見解及教導方法的傳遞,但指的是一種特別的傳遞,由上師非常完整地傳遞給弟子,使弟子完全具備和上師一樣的能力。當一個對某領域具有特殊性向,已具足資質的人,尋獲在那領域最精通的老師,而能向他們學習一切所噶舉傳承須之事,就會發生這種傳遞,此處隱含的意義,就是當一位學生對某種道理有自然感受時,便會産生自發的了解及快速的吸收。
四種噶舉傳承法是指:
大印:沒有任何特征的大手印,沒有儀式、形相或種種巧辯。
拙火:藏文原意爲“忿怒母”。
光明:又名“明淨光”,包括了睡夢瑜伽及中陰瑜伽。
結合:即事業手印。
以上四傳承法,包含了叁乘佛法的精華,每一法都互攝它法,因此每一法中即包含了一切。這些合起來統稱爲大手印。
在過去,有些上師在大手印四法中的任一法上,得到了非凡的成就,再將其特殊的法門及其相關法傳給最好的弟子,因而發展出如此特殊的傳承。
倘若四法中,任何一法不能成爲全體法要的一部分,那麼,拙火就只是産生暖熱的技巧,人體也僅成爲一個人體烤箱而已,光明成爲如火光一樣亮的東西。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拙火及光明是非常深奧的修持,其中富涵了大手印見、真言及觀想等內容,每一個法門都非常完整,也都是相同法要中極重要的部分。
這四法,包括了對心的內密明知、叁種善巧,融合而成爲完整的大手印,從帝洛巴時期到今天,由具德大師和優秀弟子一代代傳下來,成爲現今噶舉派的傳統。
【受人驅逐及獨自禅修】
帝洛巴當時寺院的主流就是,僧侶要依別解脫戒維持清淨的身語二門行爲,同時意門要修持大乘法。修道的理想僅限于戒行範圍內的慈悲,般若巴紮在未離寺雲遊前,寺裏的情況至少看來是如此。
帝洛巴接受了四傳承法,並精進地實修,他很滿意于自己在禅境及洞察力方面的卓越進展。但是,同修們愈來愈不認同他的所作所爲,特別是難以接受他所修的事業手印法。
同修們認定他已違反寺院清規,所以,氣憤地聯名抵製他,將他逐出寺院。
大部分的傳記都不曾有系統的記載,帝洛巴後續幾年內是在那兒進行禅修,不過似乎有迹象顯示,曾有將近十二年左右,他停留在靠近索瑪普利的墓區,並非常精進的練習禅修。據說這階段中,帝洛巴的腿都以禅定帶系住,以維持固定的盤坐姿勢不動。
有一天,老空行母又現身給他更進一步的指引:
“立刻到東方梵噶的潘索那市集,
爲一個叫帕芮瑪的女人和她朋友工作,
這會使你所有的修行趨向終極之境,
並成就圓滿悉地!”
【帕芮瑪和潘索那】
“梵噶”是現在孟加拉的古名。當到達潘索那鎮上時,般若巴紮便四處打聽有沒有一個叫“帕芮瑪”的人,不久就被他找著。不過,帝洛巴發現帕芮瑪和她那夥朋友竟都是妓女,但他依然堅信老空行對自己的授記,于是帝洛巴便留在帕芮瑪那兒,晚上爲她們服務,早上就做磨芝麻的粗活。
由于大家都知道他早上在做搗芝麻的活兒,所以最初便是以“帝洛巴”-芝麻工人來稱呼。“帝拉”是梵語“芝麻”的意思,“帝拉毗達”則指“搗芝麻的人”,這名字用當時潘索那的孟加拉話念,可能聽起來就比較像,如果轉用西藏話念就有點像“帝洛巴”的音。
在帝洛巴自性流露出的金剛歌中,明白顯示自那時起,他生命中任一刹那都不曾再因散亂而虛擲浪費,籍由其卓越的心靈洞察力,他將余生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致力于行善,禅修的證悟功德亦不斷升華,證悟之境但越來越穩定,也益發專一,不僅體驗更廣,也更新、更深入。
我們必須了解,帝洛巴晚上侍侯的這個女人-帕芮瑪,既非尋常的女子,更不是外相上看來的不幸妓女,實際上她是個層次非常高、具威勢力的智慧空行菩薩。在當地,帕芮瑪以特別的方式接引此地的衆生,因爲這些人本身就具有非常特殊的因緣,促使他們來到帕芮瑪所處之地相會,這是智慧本體(或法界實相)因緣中極爲罕見的時空際會,林林總總這些條件聚集,足以開顯衆人內在的殊勝證悟,這也正是爲什麼老空行要帝洛巴來此的原因。
有些書裏寫到,帝洛巴花了四年的時間服侍帕芮瑪,有的則說六年。若以帝洛巴傳記中的描述和其它大成就者的傳記相比對,則六年一說似乎較爲可信。無論如何,留居此地的時光,潘索那鎮上的人對帝洛巴都起了不同的觀感,有些人感覺他是個很強勢的人,但有的則覺得這人很親切、謙虛,有時會看到帝洛巴像光一樣,有時則令人覺得好象熾烈的火焰般,種種神妙的感受不一而足。
隨時間流逝,大部分鎮民都認爲帝洛巴的確是個不凡的人,衆人心中都不禁因諸多成就征兆而尊敬他。
正如授記所言,有天帝洛巴突然契入卓越的圓滿悉地。當此際,鎮上所有人都親見他高升盤坐在離地約七棵椰子樹高的虛空中,全身周匝虹光環繞。見到這不可思議景象,激起衆人非常大的信心,紛紛伏下頂禮,並獻上鮮花、妙香。
當地國王一聽到這消息立刻趕來,隨衆人般向空中的帝洛巴禱告,國王並代表所有人向他忏悔,因爲竟都無人看出帝洛巴的殊勝,僅把他看作爲貧困的搗芝麻工人。此時帝洛巴以含兩部分、叁偈的金剛歌向大衆開示:
“縱使傻子也知道芝麻油的確存于芝麻中,
這是芝麻的本質。
但若不了解緣起之煉,
則任誰也無法趨向此精要。
同樣地,
縱使衆生法爾本具根本智之真實心性,
但除非經上師引導,
否則依然無人能識。”
“正如芝麻油-芝麻之精華
透過搗磨去皮便能得到,
證悟本性獨一無…
《帝洛巴尊者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