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帝洛巴尊者传▪P7

  ..续本文上一页心的一面。依照行者程度不同,会化现出化身、报身或法身相的金刚持,只是遍时空界、遍一切处的证悟所展现的一面而已。当释迦牟尼圆满证悟时,他就和任一尊佛一样,帝洛巴以此特殊的方式体验到释迦牟尼的觉悟之心,即所谓的金刚持。

  帝洛巴所亲受的五种法脉传承中,外、内、密三者在某个范围内是可以加以描述的。

  金刚乘训练中的确存在这种正式的教导。而“秘密”和“如是”超越了任何描述,不像一般要经验过什么才能到达最终悟境。

  他接受这些见地的方式,即所谓亲受传承,有时候会把它翻译成口耳传承,意思就是:上师以非常秘密的方式,将极深奥的教法传给学生,这和普通用文字写的、嘴巴讲的教法不同,是在一个很深入、很平衡的体验上,所发生的精微点化作用。

  此处悟境的直接妙用,向帝洛巴揭示了五重教法。

  (补述毕)

  透过这些法脉传承,帝洛巴真正成就了无修之境,心契入本性完全清净的法身境界,从一切短暂的不净中得到究竟解脱,成为圆满佛陀,现金刚持相。

  金刚持的意思就是“持金刚的那位”。

  金刚是指不可改变、不可摧毁的宝杖,也指钻石,此处则用来表示自然心性那不可改变、恒常清净的状况。这是将一切障碍心性种种垢惑除去之后,所显现出的不异本性,当净化过程达到尽处,就发生“母子法身相会”的情形,母、子法身彼此相识,融合无间。

  一切修行者,如同逐渐长大的法身孩子。

  在充满主客对立的世界运作,行者总是要去做些什么,真实的了悟却超越了主体和客体,根本没有主、客体。母亲生出孩子,并将基因遗传给孩子;同理,修行到最后,主、客体被金刚持的悟境,自生俱显之境所取代。虽然每个人在最后都会体验到此境界,但在此刻,努力修持“子”的阶段是最要紧的。

  我们可由上师、成就者和空行等处,接受教法和引导以完成这件事。

  帝洛巴证悟后,自然而不费力地展现种种化身教化弟子,有些显现被众人视为奇迹,偶尔为了强调他与金刚持直接而亲密的融合,便讲出这句千古名言:

  “我,帝洛巴,没有人间的上师,

  我的上师就是大力金刚持!”

  我们应谨慎,不要将这句话解释错了。

  这并非代表帝洛巴目中无人,或是对所有过去曾帮助帝洛巴的恩师们不存感激之心,他对所有协助过自身成长的学者、大成就者及空行母的教诲均深为感激,而且仍然非常尊敬他们。

  但此刻帝洛巴已经圆满证悟,成就金刚三摩地。他全然接受金刚持如来的激励,而具有究竟确定的力量,获得殊胜的金刚持直接传承。

  印度的弟子们会向帝洛巴请示,他的上师是谁?得到什么传承?

  因此帝洛巴很自然地回答出上面的话,让弟子们对其亲身体悟、直接证悟之力与鲜活的程度有深刻的印象。

  以上结束瑜伽士之师-----帝洛巴尊者传记的第三部分,其中记述他如何从金刚持如来得到所有传承。

  第四部分 帝洛巴安住法性尽地而引导弟子

  帝洛巴住于金刚持俱生悟境中,帮助六道无量的众生趋向解脱,此处介绍八个特别的故事,记述他对弟子的加持及引导:

  瑜伽士

  德笛卡

  幻师

  卖酒的人

  歌唱家

  屠夫

  不信因果的人

  巫术师

  八篇短文均为描述帝洛巴以神通来调伏众生的事迹。

  【调伏瑜伽士】

  “瑜伽”原意是“结合、合一”,最好的瑜伽士就是心与法性相溶一味之人,他们透过金刚乘的修行达到此成就。帝洛巴的时代,有许多进行身体和心灵练习的瑜伽行者,其中一些也已获得特殊力量,透过禅定开发出特殊技能。

  例如,有个瑜伽士某天在离佛堂约三公尺远的地方静坐,心中突然生起一种感觉:要是自己的手臂一伸,手指就可以碰到佛堂。于是便伸出手来试试,果然,一伸手就碰到了墙,但这能力只维持了几天就消失,因为他的禅定力量驾御物质之力,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强到可产生特殊效果而已。

  有这种体验,或一般来说,有了任何不完整的明知力,常常会发生一种问题,那就是行者很容易对一点小小成就深感骄傲,而僵住在原地,不再求取进步。这十分可惜,帝洛巴调伏此类瑜伽士时,会先折服他们的骄傲,帮其做更深的突破,直入法尔实相。

  印度南方,有个显赫的国王深爱其母亲,他尽一切心力带给母亲精神及世俗的快乐。

  有天国王问道:“我可以做些什么样的事,既能使母亲快乐,又能在心灵上带来利益?”

  母亲想了一会儿告诉儿子:“尽可能邀请许多班智达、成就者和空行众等来到京城,并做一个大坛城,为我和全国人民灌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件事比这更能带给我满足的。”

  于是国王派使者到全国各地广寻圣者,逐渐人数增到好几千人。

  他们在特别选定的地方开始建造坛城并广设供品,正当众人忙碌之际,在场的一位老空行打断大家的工作,说:“好!那么谁来主持这场盛会呢?没有人带头将会一片混乱,若不选出一位领导的人,我就要离开了。”

  众人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于是心中开始想:“我们之中谁最适合来做这工作呢?”

  瑜伽士、班智达等,纷纷推荐自己或朋友,并提出具有的资格为何等等,但老半天后,却没有一个对象能成为大家公认的领导者,老空行于是说:“很好!那么你们必须邀请我的兄弟----帝洛巴来,因为他有绝对的能力可主持这场盛会!”

  帝洛巴便在此因缘下参加此盛会。

  有一点必须说明,这些圣众中有很多人身分都非常显赫,向来身着华服、受人推崇,当一见到远地而来的帝洛巴,看起来一付肮脏、贫苦之相,就感到很反胃,想到要被这样一个邋遢的人领导,便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使尽浑身解术,施种种的幻术来对付他,阻挠帝洛巴的到来。

  帝洛巴同时也展现神通,闪耀着智慧威光的神变,使得那群人的幻术相形见拙,那些幻术就好象是小孩在玩的把戏一般,毫无神奇可言。很快地,大家就了解帝洛巴是极为非凡的成就者,于是便转而欢迎他来领导众人。

  担当引导群众的圣者帝洛巴,由身上每一个毛孔示现出坛城。当现此稀有相时(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密勒日巴和惹琼巴牛角的故事中)坛城既没有变小,他的身体也没有变大,在场的人都看到他全身毛孔中,均有一个极为精细生动的坛城。由于帝洛巴散发出的威势智光摧折了众人的我慢,使他们能见到如此神变,而原先修持所付出的努力也展现出成果。帝洛巴说道:

  “克耶玛!

  住的时候,住在虚空中央,

  当休息时,休息在矛的尖端。

  当观看时,犹如太阳的宝珠观看万物。

  我,帝洛巴,了悟究竟真理的瑜伽士,

  离于任何努力、造作。”

  [补述说明]

  “克耶玛”是悲叹声,显露他对那些没有真正了悟的瑜伽士所生起的慈悲心。若有人想表演和帝洛巴一样的神通,就必须住在虚空中央,这儿是指法界、究竟真理、如前所述的奥明天宫,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央,因为从来也没有所谓的边际,那是永恒之家。真正的瑜伽士,没有希望和恐惧、期待和焦虑。帝洛巴在别处曾说过个偈子:

  “没有希望和恐惧的瑜伽士,

  安住在没有变迁和移动的境界中。”

  沉浸于当下的人,已经准备好能在需要的时候于矛尖上休息。圣众们仍有争论和竞争之心,足以显示他们尚未超越习气,仍是怀着微细执着和焦虑的奴隶。

  太阳恒常绽放光芒,地球因为自转而有日夜更替的现象,乌云或是日蚀也会影响照到地球上的阳光。地球生活是持续的由光到暗、由暗到光;但在天道,太阳并不像人间所看的一样,有种种相对变化,它永远发出灿烂的光芒。当瑜伽士观察事物的时候,见地必须住于超越自心短暂妄念的光明心性中,这样的见地,此处以太阳的宝珠作比喻。

  帝洛巴是已经了悟胜义妙谛的瑜伽士,因此离于任何刻意造作。他的一席话向班智达、瑜伽士及空行,显示出自身已证得究竟成就。

  (补述毕)

  而后众人都踏上究竟解脱之道,证悟帝洛巴所体验的真理。也因过去各人修行的专长及国王、太后的用心,再加上帝洛巴的善巧,他们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法门趋向究竟,要不是如此,他们仍会陷于自我天地中而无法提升。

  【调伏德笛卡】

  “德笛卡”是梵文,藏文是“母得巴”,西藏人常用这个名词表示非佛教徒或是概念不够完整的哲学家,它原来的定义是指“差一步就达到完全了解的人”,那种差不多了解却仍未非常了解的状况,就像有十阶楼梯要走已经走了九阶的人。

  这经常是指误解了究竟真理的人,他们对于有和无仍具边执之见,无论其理论架构再怎么高、再怎样精妙复杂,缺乏绝对真理仍然会垮的。有人想,若在圣母峰上盖摩天楼,那一定是最高的地方,但从卫星或其他的行星看,这却仍然很低。

  帝洛巴当时,印度中央的那烂陀大学办学非常兴盛,吸引了各派极睿智的佛学宗师。除此,印度半岛也有许多势力很大的印度教徒和各派思想家,有些极擅于证明自己信仰的正确。各种异教徒均长于诡辩,有时会到佛教团体中找佛学大师辩论,胜方可以得到败方全部的徒众。(这种辩论常常成为当地盛事,连国王都会出席,国王不只是集会于裁决的最高首长,同时也要监督裁决结果的执行。

  不同信仰间的比赛,不是辩论赛的唯一型态。新的佛学著作、注释也必须在公开竞赛中被评认正确,才能为人接受,作者在辩论会中要为所写作品的每个细节注解,并和已公认为佛学权威的对手们展开唇枪舌战。若作品内容和释迦牟尼佛所说教法一致,就会成为被人接受的准则,若是错谬的,作品立刻就会当众烧毁,若作者仍坚持推广自己的想法,就会遭到王法处分,执法是国王的责任及所应扮演的角色,作法看来有点残酷,但也由于有这样一个系统,佛教才能历经这么久仍维持其清净面貌。

  当时,有个“德笛卡”是非常有天赋的成就者,身具种种神通,其中一种神通非常独特,最好透过…

《帝洛巴尊者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