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满次第,行者不论是修简明或详尽的观想(此指本尊眷属的数目),都能完全领悟父母尊的奥妙。在修持生起次第净化四生的时候,谨守吃、穿、沐浴、供养、持诵、行仪与睡眠七方面的戒律,是极为重要的。
4 此处“祈祷”乃一种静虑法,并非请求或表达敬爱之意。
2、 一味
帝洛巴又静默地坐了一年,当那洛巴请教法益时,帝洛巴突然站起来走开。
那洛巴跟过去,看到他坐在檀香木的熊熊烈火旁。那洛巴上前请法,帝洛巴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他一定会跳进这火中!”那洛巴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结果全身严重灼伤,痛苦难忍。
帝洛巴淡淡地问:“那洛巴,你是怎么啦?”
那洛巴说:“这个由前世业力造化而成的肉体被火吞噬了,我非常痛苦。”帝洛巴遂说:
“此为信“我”皮囊身,
实应烧灼获净化,
吾之法子那洛巴!
看入心性平等性,
空行秘密之家园。”
他以手碰触那洛巴,那洛巴即恢复完好如初。接着他就教授一味的教法。
教法分为两部分,转化与一味。
转化可分为十六重:四确定之转化、四解脱道之转化、四誓约之转化、四身(法、报、化、自性身)之转化。亦可分十二重:下降四喜之转化、上升四喜之转化、果位四喜之转化。亦可分九重:醒时、睡眠、死亡三中阴时、法报化三身之转化。亦可分五重:转化贪为拙火、转化嗔为幻身、转化痴为光明、转化慢为生起次第、转化嫉为净观。亦可分三重:转化死有成法身、转化中有成报身、转化生有成化身。
体验种种转化的核心之处,在于了解如是妙理,安住此觉,自然任运,无造作偏颇,也不起散乱。
一味是行为举止的方式。它并非将好坏等等参杂而生成的混乱状态,领悟事物如是本性,就是一味,而这样的领悟必须加以调练。
在实际应用上,可以视觉体验作为说明:当一个人看见一样物体时,就有一个主观的印象产生爱或憎的感觉(亦即情绪干扰了对物体的直接体验)。
再进一步观察,看起来在那儿的东西,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外显诸物既是显现又是空性,内在觉知的过程并非主体(并非与客体相对的、截然不同的)。根、尘、识三者同时显现。此理可推广到耳、鼻、舌、身、意,皆是如此。
这就是六重一味。同时体验六者,就能够放弃对于此生的贪执,具足无常正念,思及六道痛苦,出离繁杂俗务,对上师起胜解及虔诚心,获得心灵的清凉自在。
能不散乱地安住这种没有任何外在参考点之境,就是真正在修行一味。
3、 誓约
帝洛巴在密林中度过一年,他时常乞食。有一天,附近的人们安置一座舍利塔,并在聚落中集会。那洛巴恰巧经过当地,得到满钵的供品,于是就拿回来供养上师。帝洛巴大声地咀嚼并且说:“那洛巴!这真好吃。”
那洛巴想:“师父以前是一个字也不说,今天看来心情很好。”于是就问上师是否要他再多拿一点回来。
帝洛巴回答:“是啊!去吧!”并且交给他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把木剑,说:“要是哪些人心有不甘不愿给你,就把水倒在食物上;要是大伙追你,就在沙上画一个水的符号,要是他们还不回去,就挥舞你的剑。”
在这国家里有个习俗,就是任何人第二次到别人家乞食,都不会如愿的。因此人们就说:“你刚才已经拿过了。”而不愿意再给他食物。那洛巴就把水倒在食物上,接着有人大喊:“这个人把饭弄砸了。”几个男人听到就追过来,一群人快追上的时候,他就在沙子上画了一个水的符号,这里竟变成一个湖,整伙人都过不过来。
一个老女人此时出现,告诉他们可把湖水弄干再追,大伙便开始挖地,很快地湖水便被弄干,
并又赶向前追上了他。那洛巴就舞动手中的剑,剑顿时变成一栋铁屋,那洛巴则坐在里面。老女人又告诉愤怒的人们去拿煤炭和风箱来烧。过了会儿,那洛巴无法再待在里头被烘,只好夺门而出,就在快回到帝洛巴所居地方的时候,不幸被人给逮住,用棍棒和石头把他打个半死。
帝洛巴走到他身边,问:“那洛巴,你师怎么啦?”
那洛巴回答:“如同米粒被捣烂、芝麻被压碎,我的头裂开了,痛苦万分。”
帝洛巴遂说道:
“轮回此一曲铜壶,
实应将其作粉碎,
亲爱吾子那洛巴!
看入自心誓约境,
空行秘密之家园。”
并以手碰触那洛巴,那洛巴即完好如初,接着他就教授誓约满愿宝教法。
此法分为两部分:信任与谛观。
一般而言,只要不违反自己所做的承诺,就算有了誓约,哪怕它甚至小到只有皈依的仪式而已。特别言之,金刚乘中誓约占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别当行者受了瓶灌之后,必须持守无上誓约,视法界为本尊坛城,一切有情为空行勇父。
瓶灌的体验,乃化身誓约的基础,又称为“范畴”。
秘密灌的体验,乃报身誓约的基础,又称为“无二”,于六解脱修行法中则名为“较高之门”。
智慧灌的体验,乃法身誓约的基础,又称为“深奥”,这是指与勇父永恒之喜秘密相结合,也叫做“较低之门”。
第四灌的体验,乃自性身的基础,又称为“完全深奥”,这是指大手印觉的照耀。
实修的应用上,行者必须试着安住此合一之境,令体验不致瓦解成零碎的片段,于刹那亦不舍离此境,食此禅定妙餐,守护真实自性。
“范畴”誓约分三重:
·透过俱生觉禅观空性,保任法身。
·透过直观了解禅观大乐,保任报身。
·透过认知力(认出众生本性)禅观与众生的一体性,保任化身。
“无二”誓约亦分三重:
·认出自性
·体验道上的进展
·忏悔未能证果的过失
心乃是念头与空性无二之性,它无法被捕捉到,但却不间断地示现种种游戏。显现的就是心,心即是究竟,心与法身不可分割,因此不能将心视为在这、在那,也不能视心为物。心念来来去去,认识持守誓约满愿宝的必要性,也就同时体验了它。
破犯了与上师(真实自性)的誓约,是很大的罪过,此刻应依下法忏悔:若上师仍住于世,行者应修持金刚萨(土垂)禅修法,然后请求上师的认证,如此真诚地做,直到禅修此法的特殊征相出现为止。
若上师已经圆寂,就要请求与上师同一法脉之人认证三次、七次或者更多次,依需要情况而定。
同理,若对法友起嗔心,也应在佛堂前忏悔。要是行恶、犯戒,就要详细地进行忏悔,然后重新开始。行者若能不犯真实自性(即上师)戒,一切誓约都将完好无瑕。上师本尊不可分割,上师现本尊相,金刚瑜伽母为本尊明妃,三宝即是真实自性,亦即上师。上师的化身即圣众,因此,勇父、护法与道友们皆是上师的化身。上师的报身即圣法教,其法身即佛境。
所谓“谛观”,就是稳定地守护真实自性戒,如此一戒护持一戒,各戒整合于自性戒中,简略地说,这是一种令人喜悦的信心,其中没有丝毫自责或是罪恶感,因为能明察善恶之因,做出应做之事。
4、拙火
帝洛巴又到了邻国边境地带,无语静坐一整年。
那洛巴以适切的行仪合掌绕行,请求传法。帝洛巴就说:“跟我来!”
然后就走了。他走到一个又黑又深又有许多水蛭的潭边坐了下来,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他就会在这潭上搭一座桥。”那洛巴立刻开始建桥。
当他下半身全浸到水里的时候,不慎滑倒,落到潭底去。潭水受到扰动,成群的水蛭、寄生虫等蜂拥而至,咬噬他的身体。血液流失令他产生虚脱的感觉,水流灌入伤口,令他产生彻骨寒意。
帝洛巴问:“那洛巴,你是怎么啦?”
那洛巴答:“水蛭的啃噬令我虚脱而寒冷,我无法控制自己了,真实痛苦万分啊!”
帝洛巴遂道:
“宿业所成身之潭,
实应将之作冰冻,
亲起吾子那洛巴!
谛观汝心拙火镜,
空行秘密之家园。”
于是,他便用手碰触那洛巴,那洛巴遂完好如初。接着,就给予他永恒喜悦与暖乐自明的拙火教法。
此法分为两部分:相信透过清晰观想得以体验拙火,利用拙火作为方便。
对于清晰观想即可生起拙火,这种信心包括三方面:
·修行脉气明点,修行心境,以及修行二者合一之法,就能趋入本性之根。
·种种对此拙火的体验,即是道。
·果乃证悟法身,永恒喜悦于空性。
关于这种分法,大班智达那洛巴曾说:“根、道,以及了悟果的各个阶段。”
根的方面分为:视根为脉、气、明点,视根为心境,视根为脉、气、明点与心境共通之处。
关于视根为脉、气、明点方面,那洛巴曾说:“脉静气动点创造。”
脉再分下去,又有粗脉、细脉、极细脉的区别。
在如同舍利塔的难摧微妙身中间,有整个系统的轴心——中脉。
中脉上通顶门,下达密处,具有四种性质(红、亮、直、中空)。中脉左方是拉萨那脉(右脉),具白色而略带一点红色,它在脐轮下四英寸的地方分出来,向上直到右鼻孔,中脉左方相同距离之处有拉拉那脉(左脉),呈红色略带白色,亦从脐轮下四英寸处分出来,直通到左鼻孔。
左右两粗脉在眉心处并回中脉,形成头内白色的部分此处分出许多支脉,其中两条粗脉到达双眼和鼻孔,在这些地方生起作用。除了两条在大腿分枝的脉以外,所有的脉都是多重的。
中脉上方的顶轮是大乐之轮,像一朵三十二瓣的倒立白莲花,代表凝聚力;喉轮是沟通之轮,像一朵十六瓣的正立红莲花,代表暖热力;心轮是法身之轮,像一朵八瓣的倒立黑莲花,代表流动力;脐轮是结构之轮,像一朵六十四瓣的正立黄莲花,代表坚固力。这些轮中的粗脉一共一百二十条。
在细脉方面,心轮中每一片花瓣都再分出三条脉,二十四条细脉通往二十四个部位,每个部分又分出三条脉,再一直分下去,直到总数为七万两千条为止。
极细脉极多,有如身上毛发一般。
气可分为两类:实际表现之气与分别之气。
即使身体依照心意而活动,成为一切活动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
《那洛巴尊者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