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次第,行者不論是修簡明或詳盡的觀想(此指本尊眷屬的數目),都能完全領悟父母尊的奧妙。在修持生起次第淨化四生的時候,謹守吃、穿、沐浴、供養、持誦、行儀與睡眠七方面的戒律,是極爲重要的。
4 此處“祈禱”乃一種靜慮法,並非請求或表達敬愛之意。
2、 一味
帝洛巴又靜默地坐了一年,當那洛巴請教法益時,帝洛巴突然站起來走開。
那洛巴跟過去,看到他坐在檀香木的熊熊烈火旁。那洛巴上前請法,帝洛巴說:“要是我有弟子的話,他一定會跳進這火中!”那洛巴毫不猶豫地跳了進去,結果全身嚴重灼傷,痛苦難忍。
帝洛巴淡淡地問:“那洛巴,你是怎麼啦?”
那洛巴說:“這個由前世業力造化而成的肉體被火吞噬了,我非常痛苦。”帝洛巴遂說:
“此爲信“我”皮囊身,
實應燒灼獲淨化,
吾之法子那洛巴!
看入心性平等性,
空行秘密之家園。”
他以手碰觸那洛巴,那洛巴即恢複完好如初。接著他就教授一味的教法。
教法分爲兩部分,轉化與一味。
轉化可分爲十六重:四確定之轉化、四解脫道之轉化、四誓約之轉化、四身(法、報、化、自性身)之轉化。亦可分十二重:下降四喜之轉化、上升四喜之轉化、果位四喜之轉化。亦可分九重:醒時、睡眠、死亡叁中陰時、法報化叁身之轉化。亦可分五重:轉化貪爲拙火、轉化嗔爲幻身、轉化癡爲光明、轉化慢爲生起次第、轉化嫉爲淨觀。亦可分叁重:轉化死有成法身、轉化中有成報身、轉化生有成化身。
體驗種種轉化的核心之處,在于了解如是妙理,安住此覺,自然任運,無造作偏頗,也不起散亂。
一味是行爲舉止的方式。它並非將好壞等等參雜而生成的混亂狀態,領悟事物如是本性,就是一味,而這樣的領悟必須加以調練。
在實際應用上,可以視覺體驗作爲說明:當一個人看見一樣物體時,就有一個主觀的印象産生愛或憎的感覺(亦即情緒幹擾了對物體的直接體驗)。
再進一步觀察,看起來在那兒的東西,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外顯諸物既是顯現又是空性,內在覺知的過程並非主體(並非與客體相對的、截然不同的)。根、塵、識叁者同時顯現。此理可推廣到耳、鼻、舌、身、意,皆是如此。
這就是六重一味。同時體驗六者,就能夠放棄對于此生的貪執,具足無常正念,思及六道痛苦,出離繁雜俗務,對上師起勝解及虔誠心,獲得心靈的清涼自在。
能不散亂地安住這種沒有任何外在參考點之境,就是真正在修行一味。
3、 誓約
帝洛巴在密林中度過一年,他時常乞食。有一天,附近的人們安置一座舍利塔,並在聚落中集會。那洛巴恰巧經過當地,得到滿缽的供品,于是就拿回來供養上師。帝洛巴大聲地咀嚼並且說:“那洛巴!這真好吃。”
那洛巴想:“師父以前是一個字也不說,今天看來心情很好。”于是就問上師是否要他再多拿一點回來。
帝洛巴回答:“是啊!去吧!”並且交給他一個裝滿水的瓶子和一把木劍,說:“要是哪些人心有不甘不願給你,就把水倒在食物上;要是大夥追你,就在沙上畫一個水的符號,要是他們還不回去,就揮舞你的劍。”
在這國家裏有個習俗,就是任何人第二次到別人家乞食,都不會如願的。因此人們就說:“你剛才已經拿過了。”而不願意再給他食物。那洛巴就把水倒在食物上,接著有人大喊:“這個人把飯弄砸了。”幾個男人聽到就追過來,一群人快追上的時候,他就在沙子上畫了一個水的符號,這裏竟變成一個湖,整夥人都過不過來。
一個老女人此時出現,告訴他們可把湖水弄幹再追,大夥便開始挖地,很快地湖水便被弄幹,
並又趕向前追上了他。那洛巴就舞動手中的劍,劍頓時變成一棟鐵屋,那洛巴則坐在裏面。老女人又告訴憤怒的人們去拿煤炭和風箱來燒。過了會兒,那洛巴無法再待在裏頭被烘,只好奪門而出,就在快回到帝洛巴所居地方的時候,不幸被人給逮住,用棍棒和石頭把他打個半死。
帝洛巴走到他身邊,問:“那洛巴,你師怎麼啦?”
那洛巴回答:“如同米粒被搗爛、芝麻被壓碎,我的頭裂開了,痛苦萬分。”
帝洛巴遂說道:
“輪回此一曲銅壺,
實應將其作粉碎,
親愛吾子那洛巴!
看入自心誓約境,
空行秘密之家園。”
並以手碰觸那洛巴,那洛巴即完好如初,接著他就教授誓約滿願寶教法。
此法分爲兩部分:信任與谛觀。
一般而言,只要不違反自己所做的承諾,就算有了誓約,哪怕它甚至小到只有皈依的儀式而已。特別言之,金剛乘中誓約占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別當行者受了瓶灌之後,必須持守無上誓約,視法界爲本尊壇城,一切有情爲空行勇父。
瓶灌的體驗,乃化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爲“範疇”。
秘密灌的體驗,乃報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爲“無二”,于六解脫修行法中則名爲“較高之門”。
智慧灌的體驗,乃法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爲“深奧”,這是指與勇父永恒之喜秘密相結合,也叫做“較低之門”。
第四灌的體驗,乃自性身的基礎,又稱爲“完全深奧”,這是指大手印覺的照耀。
實修的應用上,行者必須試著安住此合一之境,令體驗不致瓦解成零碎的片段,于刹那亦不舍離此境,食此禅定妙餐,守護真實自性。
“範疇”誓約分叁重:
·透過俱生覺禅觀空性,保任法身。
·透過直觀了解禅觀大樂,保任報身。
·透過認知力(認出衆生本性)禅觀與衆生的一體性,保任化身。
“無二”誓約亦分叁重:
·認出自性
·體驗道上的進展
·忏悔未能證果的過失
心乃是念頭與空性無二之性,它無法被捕捉到,但卻不間斷地示現種種遊戲。顯現的就是心,心即是究竟,心與法身不可分割,因此不能將心視爲在這、在那,也不能視心爲物。心念來來去去,認識持守誓約滿願寶的必要性,也就同時體驗了它。
破犯了與上師(真實自性)的誓約,是很大的罪過,此刻應依下法忏悔:若上師仍住于世,行者應修持金剛薩(土垂)禅修法,然後請求上師的認證,如此真誠地做,直到禅修此法的特殊征相出現爲止。
若上師已經圓寂,就要請求與上師同一法脈之人認證叁次、七次或者更多次,依需要情況而定。
同理,若對法友起嗔心,也應在佛堂前忏悔。要是行惡、犯戒,就要詳細地進行忏悔,然後重新開始。行者若能不犯真實自性(即上師)戒,一切誓約都將完好無瑕。上師本尊不可分割,上師現本尊相,金剛瑜伽母爲本尊明妃,叁寶即是真實自性,亦即上師。上師的化身即聖衆,因此,勇父、護法與道友們皆是上師的化身。上師的報身即聖法教,其法身即佛境。
所謂“谛觀”,就是穩定地守護真實自性戒,如此一戒護持一戒,各戒整合于自性戒中,簡略地說,這是一種令人喜悅的信心,其中沒有絲毫自責或是罪惡感,因爲能明察善惡之因,做出應做之事。
4、拙火
帝洛巴又到了鄰國邊境地帶,無語靜坐一整年。
那洛巴以適切的行儀合掌繞行,請求傳法。帝洛巴就說:“跟我來!”
然後就走了。他走到一個又黑又深又有許多水蛭的潭邊坐了下來,說:“要是我有弟子的話,他就會在這潭上搭一座橋。”那洛巴立刻開始建橋。
當他下半身全浸到水裏的時候,不慎滑倒,落到潭底去。潭水受到擾動,成群的水蛭、寄生蟲等蜂擁而至,咬噬他的身體。血液流失令他産生虛脫的感覺,水流灌入傷口,令他産生徹骨寒意。
帝洛巴問:“那洛巴,你是怎麼啦?”
那洛巴答:“水蛭的啃噬令我虛脫而寒冷,我無法控製自己了,真實痛苦萬分啊!”
帝洛巴遂道:
“宿業所成身之潭,
實應將之作冰凍,
親起吾子那洛巴!
谛觀汝心拙火鏡,
空行秘密之家園。”
于是,他便用手碰觸那洛巴,那洛巴遂完好如初。接著,就給予他永恒喜悅與暖樂自明的拙火教法。
此法分爲兩部分:相信透過清晰觀想得以體驗拙火,利用拙火作爲方便。
對于清晰觀想即可生起拙火,這種信心包括叁方面:
·修行脈氣明點,修行心境,以及修行二者合一之法,就能趨入本性之根。
·種種對此拙火的體驗,即是道。
·果乃證悟法身,永恒喜悅于空性。
關于這種分法,大班智達那洛巴曾說:“根、道,以及了悟果的各個階段。”
根的方面分爲:視根爲脈、氣、明點,視根爲心境,視根爲脈、氣、明點與心境共通之處。
關于視根爲脈、氣、明點方面,那洛巴曾說:“脈靜氣動點創造。”
脈再分下去,又有粗脈、細脈、極細脈的區別。
在如同舍利塔的難摧微妙身中間,有整個系統的軸心——中脈。
中脈上通頂門,下達密處,具有四種性質(紅、亮、直、中空)。中脈左方是拉薩那脈(右脈),具白色而略帶一點紅色,它在臍輪下四英寸的地方分出來,向上直到右鼻孔,中脈左方相同距離之處有拉拉那脈(左脈),呈紅色略帶白色,亦從臍輪下四英寸處分出來,直通到左鼻孔。
左右兩粗脈在眉心處並回中脈,形成頭內白色的部分此處分出許多支脈,其中兩條粗脈到達雙眼和鼻孔,在這些地方生起作用。除了兩條在大腿分枝的脈以外,所有的脈都是多重的。
中脈上方的頂輪是大樂之輪,像一朵叁十二瓣的倒立白蓮花,代表凝聚力;喉輪是溝通之輪,像一朵十六瓣的正立紅蓮花,代表暖熱力;心輪是法身之輪,像一朵八瓣的倒立黑蓮花,代表流動力;臍輪是結構之輪,像一朵六十四瓣的正立黃蓮花,代表堅固力。這些輪中的粗脈一共一百二十條。
在細脈方面,心輪中每一片花瓣都再分出叁條脈,二十四條細脈通往二十四個部位,每個部分又分出叁條脈,再一直分下去,直到總數爲七萬兩千條爲止。
極細脈極多,有如身上毛發一般。
氣可分爲兩類:實際表現之氣與分別之氣。
即使身體依照心意而活動,成爲一切活動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
《那洛巴尊者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