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十六 说根谛品▪P4

  ..续本文上一页瑜伽)者的与彼(正语)相应而正断邪业的离于杀生等为「正业」;(离杀生等的)等起是它的特相,离(邪业)是它的作用,舍断邪业是它的现状。(五)他(瑜伽者)的---彼等正语、正业的清净,与彼(正语正业)相应,断除诡诈等---离于邪命为「正命」;洁白是它的特相,维持正当的生活是它的作用,舍断邪命是它的现状。(六)那住立于称为正语、正业、正命戒地(的瑜伽)者的---随顺于彼(正语正业正命),与彼相应,正断懈怠的勤精进为「正精进」;策励是它的特相,未起的不善而令不起是它的作用,舍断邪精进是它的现状。(七)那如是的精进者的---与彼(正精进)相应,除去邪念的心不忘失为「正念」;注意是它的特相,不忘失是它的作用,舍断邪念是它的现状。(八)如是以无上的念而守护其心者的---与彼(正念相应,除灭邪定的心一境性为「正定」;不散乱是它的特相,等持是它的作用,舍断邪 定是它的现状。

  这正导至苦灭之道的解释法。

  如是当知这四谛中的生等的抉择。

  (九)「以智作用」---当知即以谛智的作用的抉择。谛智有随觉智及通达智二种56。此中:「随觉智」是世间的,由于随闻等而对于灭、道(的所缘)而起的。「通达智」是出世间的,以灭为所缘的作用而通达四谛的。即所谓57 :「诸比库!见苦者,亦见苦之集,亦见苦之灭,亦见导至苦灭之道」等一切当知。而此(出世间的智)作用将于智见清净(的解释)58中说明。但于这里的世间智中,「苦智」,由于克胜缠(烦恼)而能遮止起有身见;「集智」能遮止断见;「灭智」,能遮止常见;「道智」,能遮止无作见。或者「苦智」能遮止对于果的异计---于没有常、净、乐、我之性的诸蕴之中而计为常、净、乐、我之性;「集智」能遮止对于因的异计---于非因而起为因之想,以为是由于自在天、初因59、时、自然等而起世间;「灭智」能遮止对于灭的异计---于及世界之顶而执为理想境界(涅槃)60;「道智」能遮止对于方便的异计---耽溺于欲乐及苦行等的不清净之道而执为清净之道。所以这样说: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它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如是当知以智作用的抉择---

  (十)「以内含的区别」即除了爱及诸无漏法,其余的一切法都包含于苦谛之内。三十六种爱行61则包含于集谛之内。灭谛则纯一无杂。于道谛中:(一)属于正见部门的有观神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二)由于正思惟所表示的有出离寻等62的三种;(三)于正语所表示的有四种语的善行63;(四)于正业所表示的有三种身的善行64;(五)属于正命部门的是少欲知足;又此等一切的正语、正业、正命是圣所爱的戒故,及圣所爱的戒是由于信的手而持故,依彼等(戒)的存在而有(信的)存在之故,亦含信根、信力及欲神足;(六)于正精进所表示的是四种正勤、精进神足65、精进根、精进力及精进觉支;(七)于正念的表示的是四种念处、念根、念力、念觉支;(八)以正定的表示而包含有寻有伺等的三定、心定(心神足)、定根、定力、及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如是当知内含于此四谛中的区别的抉择。

  (十一)「以譬喻」:苦谛如重担,集谛如负重担,灭谛如放下重登,道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或苦谛如病,集谛如病之因,灭谛如病愈,道谛如药。或苦谛如饥馑,集谛如旱灾,灭谛如丰收,道谛如时雨。又以怨恨、怨恨的根源、怨恨的断绝、断绝怨恨的方法;怖畏、怖畏的根源、无怖畏及其到达的方法;此岸、急流、彼岸及其到达的努力。当知四谛也适合于此等譬喻。

  ---如是应知以譬喻的抉择---

  (十二)「以四法(四句分别)」:

  (一)是苦而非圣谛,(二)是圣谛而非苦,(三)是苦亦是圣谛,(四)非苦亦非圣谛。

  此中:(一)与道相应的诸(心、心所)法及沙门果,依照「无常者是苦」66的句子,因为是行苦之故为苦,而非圣谛。(二)灭是圣谛而非苦。其它的(集道)二谛可说为苦,因为无常之故,但不是因为世尊的梵行所领解的如实的苦谛之义。(三)除了爱之外,其五取蕴则依一切的行相都是苦也是圣谛。(四)与道相应的诸法及诸沙门果,苦依世尊的梵行所领解的如实的谛理则非苦亦非圣谛。如是集等亦得依此类推。这里当知是以四法的抉择。

  (十三)(以空)「以空及以一种等」的一句中,先说「以空」:一切四谛,依第一义说,因无受(苦)者,作(烦恼)者,入灭者及行(道)者之故,当知(四谛)是空。所以这样说:

  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

  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

  有灭而无入灭者,

  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

  或者:

  前面的苦集二种是常恒、净、乐、我的空,

  不死之灭是我的空,

  道是常、净、我的空,

  于此四谛之中的是空。

  或者(苦集道)三者是灭空、灭是其余三者空。或者因(集、道)是果(苦灭)的空,因为集中无有苦故,道中无有灭故。不像自性论者(数论派)所说的自性,果不是含于因中的。果(苦灭)是因(集道)的空,因为苦与集、灭与道不结合之故。不像合论者(胜论派)所说的二微等,因不是与因的果结合的。所以这样说:

  三者是灭空,灭是三者空,

  因是果的空,果亦是因空。

  ---如是当知先以空的抉择说---

  (十四)「以一种等」:此四谛中,一切的「苦」,依其现起之性为一种。依名与色为二种。依欲、色、无色界的生起各别为三种。依四食为四种。依五取蕴的差别为五种。

  「集」亦依其现起之性为一种。由于邪见的相应与不相应为二种。依欲爱、有爱、无有爱为三种。由四果道所断故为四种。由于色欢喜等67的不同为五种。由于六爱身的不同为六种。

  「灭」亦依无为界为一种。依于经说的有余依及无余依的差别为二种。由于三有的寂灭故为三种。由于四圣道而证故为四种。由于五欢喜(色声香味触的五欲)的寂灭故为五种。由于六爱身的灭尽的各别为六种。

  「道」亦依其修习为一种。依止、观之别或依见、修之别为二种。依(戒、定、慧)三蕴之别为三种。因为此道有(八)部分之故,可以三蕴而包摄,犹如都市包摄于国内。即所谓68:「朋有,毗舍佉,不是以八支圣道而包摄三蕴。朋友,毗舍佉,以三蕴而包摄八支圣道。朋友,毗舍佉,正语、正业、正命的三法包摄于戒蕴中。正精进、正念、正定的三法包摄于定蕴中。正见、正思惟的二法包摄于慧蕴中」。

  此中的正语等三种只是戒,所以因同种而包摄于戒蕴。在圣典中的「戒蕴中」虽以位格69来说明,然而应依作格70之义。其次于正精进等的三种之中,以定自已的法性是不能专注所缘而安止(入定)的,当它获得精进完成其策励的作用及念的完成其不忘的作用之时的帮助,便得安止。

  这里有一个相当的譬喻:即如有朋有三人,为了祭祀共同进入园中,一人看见了盛开的瞻波伽71花,虽然举手去采,但不可能。另一人便屈他的背给他站,他虽然站在他的背上,但因动摇亦不能取得花。此时第三者又供给他的肩,于是他站在一人的背上,握住另一人的肩,随其所欲而采了花,用以严饰而享受祭祀。当知这譬喻是这样的:三友同入园中,如正精进等三法同时而生。盛开的瞻波伽如所缘。举手去摘而不可能,如以定的自己的法性不能专注所缘而安止。屈背给他站的朋友如精进。另一位站着而供给他的肩的朋友如念。于是他站在一人的背上握住另一人的肩随其所欲而采了花,如获得了精进完成其策励的作用及念的完成其不忘的作用之时的帮助的定,得以专注所缘而安止。

  是故这里的定是依其同种而包摄于定蕴中,精进及念则依其作用而包摄于定蕴中。于正见、正思惟之中,慧的自己的法性是不能决定所缘为无常、苦及无我的,但获得寻(正思惟)的时时冲击所缘的帮助之时而得决定。何以故

  譬如一银行家,置钱币于手中,虽欲视察其全部,但眼面是不能翻转(钱币)的,只能以指节去翻转它而得视察它的各部分。如是以慧自己的法性是不可能决定所缘为无常等,只有由那以专注(所缘)为相而有接触(所缘)作用72的寻(正思惟)的资助,如冲击如翻转及取而与之(的所缘)才能决定。是故正见是依同种而包摄于慧蕴中,正思惟则依(资助的)工作而包摄于慧蕴中。如是以此等三蕴而摄(八正)道。所以说「由于三蕴的差别而有三种」。依须陀洹道等有四种。

  又一切四谛,由于真如及可知之故为一种。依世间、出世间,或依有为、无为之故为二种由于见断、修断、及由见与修不可断之故逼三种。由于遍知(舍断、作证、修习)等的差别之故有四种。

  如是当知由于一种等的差别而抉择。

  (十五)「以同分、异分」:一切四谛都是不违真如故、我空故、难通达故,所以相为同分。即所谓73:「『阿难!你的意思怎样

  一人从远处而把箭射过细小的键孔,每发都不失败,或者一人以破裂为百分的发尖而射穿发尖,那一种比较困难比较难得呢』

  『如是尊师,那以破裂为百分的发而射穿发尖,实为困难,实难为得』。『阿难!贯穿其最难贯穿的,还算是那些如实通达这是苦....乃至如实通达这是导至苦灭之道』」。

  (四谛的)自相各别故为异分。前(苦集)二种都因难思74、甚深、世间、有漏之故为同分。但果与因有别,及应遍知与舍断的差别之故为异分。后(灭道)二种都因甚深、难思、出世间、无漏之故为同分。但因境(所缘)与有境(有所缘)之别,及应作证与修习之别故为异分。第一第三同指为果故为同分,但是有为及无为之故为异分。第二第四同指为因故为同分,因为一是善一是不善故为异分。第一第四因有为故为同分,但世间和出世间各别故为异分。第二第三是非学非无学故为同分,但是有所缘与无所缘撤为异分。

  如是智者当以品类与方法,

  认识四圣谛的同分和异分。

  ※为善人所喜税75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十六品,定名为根谛的解释。

  

  

《清净道论 第十六 说根谛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