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令身苦故为苦。陷于心苦的人,往往散发哭泣,捶胸,翻覆地滚前滚后,足向上而倒,引刀自杀,服毒,以绳缢颈,以火烧等,受种种苦。所以说:
逼恼于心令起身的逼迫,
所以离忧之人说忧苦。
---这是依忧的决定说---
(8)「恼」---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由于过度的心痛而产生的过失。也有人说这不过是行蕴所摄的一种(心所)法而已。心的燃烧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行苦的状态、令心烧燃及身形憔悴故为苦。所以这样说:
因为此恼令心的燃烧及身形的憔悴,
生起极大的痛苦,所以说为苦。
---这是恼的决定说---
在此(愁悲恼之)中,「愁」是如以弱火而烧釜中的东西。「悲」是如以烈火而烧的东西满出镬的外面来。「恼」则犹如不能外出留在釜内而被烧干了的东西相似。
(9)「怨憎会」---是和不适意的有情及事物相会。与不合意的相会是它的特相,有令心苦恼的作用,不幸的状态39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的基地故为苦。所以如是说:
见到怨憎是心中第一的痛苦,
从此而生身的苦。
因为它是心身二苦的所依,
所以大仙说怨憎会是苦。
---这是怨憎会的决定说---
(10)「爱别离」---是和适意的有情及事物别离的意思。与可爱的事物别离是它的特相,有生愁的作用,不幸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愁苦的所依故为苦。所以这样说:
因为亲戚财产的别离,
愚者深受愁箭的剌激,
所以说此爱别离40是苦。
---这是爱别离的决定说---
(11)「求不得」,如说41:「呀!如果我们不生多么好啊」!像于此等的事物中欲求而不能得,故说「求不得苦」。对于不能得的事物而希求是它的特相,有遍求的作用,不得其所求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的所依故为苦 所以这样说:
因为希求那些而不得的缘故,
有情生起了烦扰的痛苦。
对那不得的事物的希求是苦之因,
所以胜者说此所求而不得是苦。
---这是求不得的深定说---
(12)「略说五取蕴是苦」,关于此:
如如不动者说生是苦痛的起源,
以及未说的一切苦,除了五蕴不生存42。
所以大仙为示苦痛的终灭,
略说此等五取蕴是苦。
即此五取蕴为生等的种种痛苦所逼迫,正如火之烧薪43,武器之射标的,虻蚊等之集于牛身,收获者之刈于田地,乡间的劫掠者之抢于村落;又生等之生于五取蕴,亦如草和蔓等之生于地上,花、果嫩叶之生于树上一样。「生」是五取蕴的最初的苦,「老」是它的中间的苦,「死」是它的最后的苦。「愁」是如被至死的苦所袭击的燃烧之苦。「悲」是不堪于前面的苦的人的悲泣之苦。「苦」是称为界的动摇(四大不调)极与不如意的触所相应者的身的病苦。「忧」 是由于身病的影响于诸凡夫生起心的病苦。「恼」是由于愁等的增长而生起憔悴呻吟者的心的燃烧的苦。「求不得」是不得如意的人不能完成其所希求的苦。如是以种种的方法来考察「则知五取蕴是苦,如果把苦一一来指示,则经多劫也说不完。正如取一滴水而代表全大海的水滴的味一样,世尊为了指示一切苦而简略于五取蕴中,所以说「略说五取蕴是苦」。
---这是五取蕴的决定说---
2.释集
其于集的解释中44:「此爱」---即此渴爱。「能取再有」---令其再有为取再有,即是它的性质是再有的,故为能取再有。伴着喜和贪,故为「与喜贪俱」。爱的意义和喜贪相同,是作为一起说的。「处处而求欢乐」---即于个人所生的这里那里而求乐的意思。「所谓」---是不变之词,它是含有「那是什么」的意思。「欲爱、有爱、无有爱」将于「缘起的解释」45中说明。然而应知这里是以此三种同生苦谛之义,而一起说为苦集圣谛的。
3.释苦之灭
在解释苦之灭,即以集之灭中的「即彼之爱」等的方法来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集灭则苦灭,即是由于集之灭而苦,更无他法。所以世尊说46 :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随眠不断,苦生亦复尔。
因为这样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所以世尊说苦灭而示以集灭。而诸如来的行动是等于狮子47,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是注重于因而非从于果。然诸外道的行动则等于狗子48,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于果的问题而不从于因。如是应先知道其说教的意旨关于苦之灭是由于集之灭。这是「即彼之爱」的意义,即彼前面所说的「能取再有」而以欲爱等分别的爱。
「离贪」说为道,因为说:49「离贪故解脱」。由离贪而灭为「离贪灭」。完全的断灭了随眠,故无余及离贪灭为「无余离贪灭」。或者说离贪是舍断,是故无余的离贪是无余的灭。如是当知这里的语句的接续,依它的意义,则此等一切与涅槃是一同义语。依第一义说苦灭圣谛便是涅槃。因为到达了涅槃之时则爱离而且灭,所以说涅槃为离贪与灭。因为到达了涅槃时则是爱的舍等,及于彼(涅槃)处而于五欲的执着中即一执着也没有,所以又名为「舍离、放弃、解脱、无执着」。
此「灭」有寂静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乐的作用;无相、或无障碍是它的现状。
(问)是否没有涅槃,犹如兔角而不可得的呢
(答)不然,由于方便而得之故,因为那涅槃是由于称为适当的行道的方便而得,犹如以他心智得知他人的出世间心相似,所以不应说「不可得故无有」。亦不应说因为愚人及凡夫的不得故无涅槃。更不应说没有涅槃。何以故
终于不成为行道的徒然无益之故;即是说,苦无涅槃,则导以正见而摄于戒等三学中的正当的行道终于成为徒然无益的了,然此行道,因得涅槃之故,不是徒然无益的。(问)(能得涅槃故)行道终非徒然无益是不是因得(五蕴)非有之故
(答)不然,虽然过去未来的(五蕴)非有,但非证涅槃。(问)那么,彼等(现在的五蕴)非有应是涅槃
(答)不然,现在的五蕴非有50是不可能的,如果非有(诸蕴),则不成为现在的状态了;又(如果现在的五蕴非有是涅槃)未免有依止于现在的诸蕴的道的杀那而生起有余涅槃界的过失。(问)在那时(道的剎那),诸烦恼的不现在(现起)(说为涅槃)应无过失
(答)不然(有过失的),因为圣道成为无用之故,如果这样(说烦恼不现起为涅槃),在圣道的剎那以前也有无烦恼的,圣道不是成为无用了吗
所以这是不合理的。
(问)依照51「朋友,那是贪等的尽」等的句子,则(贪等的)尽应是涅槃
(答)不然,阿拉汉也只是(贪等的)尽,因为曾以同样的句子说:「朋友,那是贪等的尽} 等。并且(如果说尽是涅槃)涅槃会成为暂时的过失之故(因为尽是暂时的)。如果这样(尽是涅槃),则涅槃等于暂时的有为相,那又何必依正精进去证得它;52因为有为相故则(涅槃)包摄于有为中,包摄于有为之故为贪等之火所烧,烧故成为苦了!(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后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槃应无过失
(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槃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后便不再起过失故。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槃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而说(涅槃)为尽。(问) 为什么不直接的说(涅槃的)本质呢
(答)因为极微细之故。因为太微细,亦曾影响世尊不大热心去说,并且这是由圣眼才能见证的。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获得53之故为不共。又无前际之故而非新生。(问)既于有圣道时而有54涅槃,岂非新生
(答)不然,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只是由道而得证而不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这不是新生。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问)(外道的)微(自性、神我、时)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样
(答)不然,因为(彼等的常)无有因故。(问)是否因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
(答)不然,因为因相不得故。(问)(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为常
(答)不然,因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因为超越于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诸佛等的究竟涅槃无有差别,故究竟是一。
由于人的修习而得涅槃时,他的烦恼业已寂静尚有余依(即身体的诸蕴)在故,与余依共同命名为「有余依(涅槃)」。由于他除去集因,舍断业果,于最后心以后便不再生起诸蕴,并且已生的诸蕴亦灭之故,无有余依;这里是依照无有余依之故而命名为「无余依(涅槃)」。由于坚强的努力的结果及由殊胜之智而证得之故,是一切知者所说之故,是第一义的自性之故,所以涅槃不是不存在的。即所谓55 :「诸比库!这是不生、不成、无作、无为」。
这是解释苦之灭的抉择论。
4.释导至苦灭之道
其次于解释导至苦灭之道的八(正道)法,虽然曾于蕴的解释中说明此义,但这里将为说明彼等于一剎那而起的后别。即简略地说:
(一)为通达四谛而行道的瑜伽者的---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绝无明之根的慧眼为「正见」;正的见是它的特相,如界的显明是它的作用,破除无明的黑暗是它的现状。(二)具有如上述的见(的瑜伽)者的---与正见相应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决定于涅槃为「正思惟」;正心的决定是它的特相,令心安止它的作用,断除 邪思惟是它的现状。(三)有如上述的见及思惟(的瑜伽)者的与彼(正见正思惟)相应而断绝语的恶行的离于邪语为「正语」;和合语是它的特相离(邪语)是它的作用,舍断邪语是它的现状。(四)有如上述的离(邪语的…
《清净道论 第十六 说根谛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