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二 说头陀支品▪P2

  ..续本文上一页时的受用亦丁。受持三衣头陀支者,亦得许可有第四种肩袈裟,然而它的宽度仅限于一长手,长度为三肘。

  (破坏)此等(上中下)三者,若受用第四衣时,便算破坏头陀支。

  (功德)次说功德,三衣的比库对于掩护身体的衣服常生满足,衣服随身如鸟带翼飞行,很少需要注意衣服,无贮藏衣服之累,生活轻便,舍余衣之贪,虽然许可多衣而他却作适量的应用,过减损烦恼的生活,得少欲等之果。成就此等种种功德。

  瑜伽智者不爱余衣不收藏,

  受持三衣体会知足的乐味。

  瑜伽者有衣如鸟的有翼,

  欲求安乐当乐于衣制。

  这是对于三衣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三、常乞食支

  (受持)于「我今禁止余分之食,我今受持常乞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常乞食支。

  (规定)常乞食者,对于僧团食,指定食,招待食,行筹食,用分食,布萨食,初日食,来者(客)食,出发者食,病者食,看病者食,精舍食(村)前(家)食,时分食等十四种食不能食不能接受。如果不是用「请取僧团食」等的说法,而易之用「僧团在我家中取施食、大德亦可取施食」的说法而施,则他可以接受。由僧团行筹而给他的非食(非饭食的药物)或精舍内所炊之食亦可接受。这是规定。

  (区别)其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行乞时在他的前面与后面有人送与施食,他也接受,或者行近施家的门外而立的时候,施家取其钵时也给他,盛满施食再送回他亦接受,然而那一天如果要他坐在自己的住所等施食则不取。中者,如果要他那一天坐在自己的住所而领施食,他也接受,不过第二天再如果是便不接受。下者,则明天又明天的施食也接受。然中下二者未得无依自由之乐,而上者得之。

  据说:有一次某村中正在讲《圣种经》,一位上者对其他二位(中下者)说:「贤者!让我们去听法吧?」其中的一位答道:「大德!我因为昨天被一人请坐在住处等他今天的施食所约束拉!」另一位亦说:「我昨天亦已答应人家明天的施食了!」于是他俩便失掉闻法的机会。但那上者则于早晨出去乞食之后,便去领受法味之乐。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接受了僧团食余分之食的剎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功德)这是功德:适合于「出家依于团食」之语的(四)依行道的情况,住立于第二圣种(食物知足),得不依他的独立生活,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的资具,除怠惰,生活清净,圆满众学的行道,不为他养,饶益他人,舍骄慢,除灭味的贪爱,不犯众食,相续食及作持的学处,随顺少欲等的生活,增长正当的行道,怜悯后生者(为他们的先例)。

  团食知足不依他生活,

  行者除去食欲四方的自由。

  舍弃怠惰活命的清净,

  善慧莫轻乞食行。

  常行乞食比库自支非他养,

  不着名利而受诸天的景仰。

  这是常乞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四、次第乞食支

  (受持)次第乞食支,于「我今禁止贪欲行(乞),我今受持次第乞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

  (规定)次第乞食者,当先站在乡村的门口观察村内是否有什么危险。如见道路上或村中有危险,则可舍离彼处而往他处乞食。如果在那些人家的门人或在中或于村内都未得到任何东西,则可作非之想而离之他去。然而若从那里获得任何食物,则不宜离彼而他往。同时次第乞食者亦宜早进入村落,因为若遇不安之处可能有充分时间离开那里而往他处乞食。如果施者在他的精舍内供食或者在他乞食的途中有人拿了他的钵而盛以食物给他亦可。然而在他出去伫食之时,若已行近村庄,则必须入村乞食,不得逾越。无论在那里仅得一点食物或全无所得,他都应该依照乡村的次行乞。这是他的规定。

  (区别)次第乞食者也有三种区别:此中上者,无论在他未达家门之前送食给他,或已离开家门之后送食给他,或者他已从乞食回到寺内的食堂再供他食物,他都不受。然而若已行近家门,有人问他取钵,应该授与。实行这种头陀支,实无他人能与大迦叶长老相等者,然在那样的情形下,他也给与他的钵的。中者,则在乞食时未达家门前,或已望开家门后,甚至已回到住所的食堂内,如有人送食给他,也接受下来,若已行近家门也授与他的钵,然而他那一天沫不坐在精舍内许人供给他。就这点说是和常乞食的上者相似。下者,则亦于一日坐在精舍内而允受送供。

  (破坏)如是三者,若起贪欲行,便算破坏他的头陀支。

  (功德)次说功德:(信施的)家常常是新的,犹如月亮,对(檀越)家无悭,平等的怜悯,无(檀越)家亲之累,不喜招待,不望人家献食,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次第乞食的比库,

  如月而施家常新,

  无悭一切平等的爱悯,

  也无施家亲近的烦神。

  智者为求行于大地的自由,

  舍他的贪欲,

  收他的眼睛,

  前见一寻的次第乞食行。

  这是次第乞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五、一座食支

  (受持)一座食支,亦于「我今禁止多座食,我今受持一座食」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

  (规定)其次一座食者,在食堂中,因为他不能坐长老的座位,所以必须顶先观察,觉得这里是合于我的座位方才坐下。如果在他的食事未终之时,而他的阿阇梨或邬波驮耶(和尚)来,可以起立去作他(子)的义务。三藏小无晨长老说:「应当保护其座位或食物,故此人的食事未终,可以去作他的义务,但不应再食」。这是规定。

  (区别)其次亦有三种区别:此中的上者,对于食物无论是多是少,只要他的手业已触取那食物,他便不得再取别的食物了。如果俗人这样想:「长老什么东西都没有吃拉!」于是拿酥等给他,作乐食则可,但非普通食物。中者,则直至他的钵中的饭还未吃完可取别的,故名食限制者。下考,则直至未从座起,可以尽量的吃,因为直至他取水洗钵之时而得受食,故名水所限制者,或因直至他起立之时而得受食,故名座所限制者。

  (破坏)这三种人,如吃了多座之食的剎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功德)次为功德:少病,少恼,轻快,强健,安乐住,不犯残余食之过,除味爱,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一座食者不会因食而病恼,

  不贪美味不妨自己的事业。

  为安住清净烦恼之乐的原因,

  净意行者当喜这样的一座食。

  这是一座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六、一钵食支

  (受持)一钵食支,亦于「我今禁止第二容器,我今受持一钵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

  (规定)一钵食者,饮粥的时候,亦得各种调味于容器中,则他应该先食调味或者先饮粥。如果把调味也放在粥里去,则未免有些腐鱼之类会坏了粥的,因粥不坏才可以食,这是关于这种调味品说的。假使是不会坏粥的蜜和砂糖等,则可放到粥里去。生的菜叶,他应该用手拿着吃,或者放到钵里去。因为他已禁止了第二容器,即任何树叶(作容器)也不可以用的。这是规定。

  (区别)其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除了吃甘蔗之外,别的任何(不能吃的)榨物也不可弃(于别的容器)的。对于团食、鱼、肉、饼子等亦不可分裂而食。中者,可用一只手分裂而食,所以称他为手瑜伽者。下者,则称他为钵瑜伽者,因为任何放到钵内的,他都可以用手或牙齿分裂而食。

  (破坏)这三种人,若用第二容器的剎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功德)次为功德:除去种种的味爱,舍弃贪多钵之食欲,知食的定量,无携带各种容器的麻烦,不散乱于食事,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眼观自己的钵不乱于多器,

  食行善者巧把爱味的根掘。

  显然可见知足的喜悦,

  一钵食者之食谁能食!

  这是一钵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七、时后不食支

  (受持)时后不食支,亦于「我今禁止残余食,我今受持时后不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得受持。

  (规定)时后不食支者,已经吃足之后,则不宜更令作食而食。这是规定。

  (区别)其次亦有三种区别:此中上者,在食第一食时而拒绝他食,故食第一食后便不食第二食。中者,则食完(钵内)所有的食。下者,则可食至从座起立为止。

  (破坏)这三种人,若已食完之后,更令作食而食的剎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

  (功德)次为功德:不犯残余食之过,无贪食满腹之病,不贮食物,不再求,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智者没有遍求也无贮藏的麻烦,

  时后不食的瑜伽者舍离满腹的贪婪。

  瑜伽欲求舍过奉行这样的头陀支,

  增长知足等德而为善逝的赞扬。

  这是时后不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八、林野住支

  (受持)林野住支,亦于「我今禁止村内的住所,我今受持林野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

  (规定)林野住者,离去村内的住所,须于黎明之前到达林野。

  这里包括村的边界而称为「村内的住所」。无论一屋或多屋,有墙围或无墙围,有人住或无人住,乃至曾经为商旅住过四个月以上的地方都得名为「村」。犹如阿努罗陀补罗有二帝柱的有墙围的村落,由一中等强力的男子,站在帝柱之内所掷出的石子所落之处,得名「村的边界」。据律师的意见:如有青年欲不他的力量,伸出腕臂投掷石子,其所掷石所落之所亦得包括于村边的范围。但据经师的意见:是指为驱鸟所投之石所落之处而言。如果没有墙围的村庄,在最末的房屋,若有一妇人站在房门口自盂中弃水,那水所落之处为屋的边界。再以上述的方法从那屋界所掷的石子所落之处为村。再从那里所掷的石子所落之处为村的边界。

  次说林野,根据律教说:「除了村和村的边界外,其它的一切处都为林野」。若据阿毗达磨论师的说法:「于帝柱之外,一切都为…

《清净道论 第二 说头陀支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