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三 说取业处品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三 说取业处品

  既以遵守此等头陀支成就少欲知足等之德而住立于此等清净戒中的人,当自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的语句中依于「心」的要目而修习三摩地(定),然而显示于这个偈中的定却如此简略,去认识其意义尚且不易,何况修习?所以必须详示定的修习法,这里先提出一些问题:

  什么是定?

  什么是定的语义?

  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定有几种?

  什么是定的杂染?

  什么是净化?

  怎样修习?

  修定有什么功德?

  解答如下:

  一、什么是定

  定是什么?定有多种。如果一开头便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我仅说:善心一境性为定。

  二、什么是定的语义

  什么是定的语义?以等持之义为定。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与不散乱不杂乱的住于一所缘中,便是等持。

  三、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处?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照「乐者之心而善等持」1的语句,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四、定有几种

  定有几种?(一)先以不散乱的特相为一种。

  (二)(1)以近行、安止为二种;(2)以世间、出世间;(3)以有喜、无喜;(4)以乐俱、舍俱为二种。

  (三)(1)以下、中、上为三种;(2)以有寻、有伺等;(3)以善俱等;(4)以小、大、无量为三种。

  (四)(1)以苦行道迟通达等为四种;(2)以小小所缘等;(3)以四禅支;(4)以退分等;(5)以欲界等;(6)以优越等为四种。

  (五)于五法中以五禅支为五种。

  (一)(一法)此中的一种分的意义自易明了。

  (二)(二法)于四种分中:(1)(近行、安止)由六随念处与死念、止息随念、食厌想及四界善别等所得的心一境性,以及于安止定前的一境性为「近行定」2。据「初禅的遍作(准备),依无间缘为初禅的缘」3等的语句,而知遍作的无间以后的一境性为「安止定」。如是依近行与安止为二种。

  (2)(世间、出世间)第二种二法中:三界内的善心一境性为「世间定」。与圣道相应的一境性为「出世间定」。如是依近行与安止为二种。

  (3)(有善、无喜)第三种二法中:于四种法4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有喜定」。于其余二禅的一境性为「无喜定」。而近行定则或为有喜,或为无喜。如是依有喜与无喜为二种。

  (4)(乐俱、舍俱)第四种二法中:于四种法中的初三禅及五种法中的初四禅的一境性为「乐俱定」。其余的为「舍俱定」。而近行定则或为乐俱、或为舍俱。如是依乐俱与舍俱为二种。

  (三)(三法)于四种中:(1)(下、中、上)第一种三法:刚才获得(的定)为「下」;不甚善修习(的定)为「中」;甚善修习而自在者(的定)为「上」。如是依下、中、上为三种。

  (2)(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于第二种三法中:初禅定与近行定共为「有寻有伺」5。于五种法中的第二禅定为「无寻唯伺」。如果他仅见寻的过患而不见伺的过患,但求舍断于寻而超越于初禅者,他则获得无寻唯伺定。有此差别,故这样说。于四种法中的第二等及五种法中的第三等的上三禅的一境性为「无寻无伺定」。如是依有寻有伺等为三种。

  (3)(喜俱、乐俱、舍俱)第三种三法:于四种三法:于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喜俱定」6。于彼等四种法及五种法的第三及第四禅的一境性为「乐定」。其余的为「舍俱定」。而近行定则为喜俱乐俱或为舍俱。如是依喜俱等为三种。

  (4)(小、大、无量)第四种三法:于近行地的一境性为「小定」。色界及无色界的善一境性「大定」。与圣道相应的一境性为「无量定」。如是依小大无量为三种。

  (四)(四法)六种之中:(1)(苦行道迟通达、苦行道速通达、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速通达)于第一种四法:即为定的7苦行道迟通达、苦行道速通达、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速通达。自最初的入定直至各禅的近行生起,(中间)继续(从事于)定的修习而称为「行道」。从近行以后直至安止所起的慧称为「通达」。这种行道对于有些人是苦的--因诸盖等的障碍法的现行故为苦难;亦即修行不乐的意思。或对有些人没有障碍是乐的。通达亦对有些人是迟的--钝的不得速起的;或者对有些人是速的--不钝的而得速起的。

  其次再依1.适不适、2.破除障碍等的前行及3.安止善巧来解释:1.若人不适当的习行,对于他则为苦行道而迟通达;对于适当的习行者,则为乐行道而速通达。其次若人于前分中不适当的习行,而在后分却适当的习行;或于前分已适当的习行,而在后分却无适当的习行,对于他便成为混杂(苦行道而速通达,乐行道而迟通达)。2.若人未曾成就破除障碍等的前行便勤事修习,则为苦行道;相反的为乐行道。2.对于安止善巧未曾成就者为迟通达,成就者为速通达。再依4.爱与无明及5.止与观的熟习等的区别亦当知道。即是4.被爱所克服者为苦行道,不被克服者为乐行道。被无明所克服者为迟通达,不被克服者为速通达。5.若人于止未作熟习的,对于他则为苦行道,对于熟习者,则为乐行道。若对于不熟习者,则他为迟通达,熟习者,则为速通达。5.更依烦恼与根的区别亦当知道:即烦恼强而且钝根者为苦行道与迟通达,利根者为速通达;烦恼弱与钝根者为乐行道与迟通达,利根者为速通达。

  在这些行道与通达之中,因为他是由于苦的行道与迟的通达而得证于定,所以说他的定为苦行道迟通达。其它三种亦同此法可知。如是依苦行道迟通达等为四种。

  (2)(小小所缘、小无量所缘、无量小所缘、无量无量所缘)于第二种四法中:即为定的小小所缘8,小无量所缘,无量小所缘及无量无量所缘。此中对于那定不熟习,而不能为到达上禅之缘者,这是「小定」,若于所缘没有什么长而起的(定),这是「小所缘」(定),这是「无量所缘」(定)。次依上述之相而加以配合,当知为混合定的解释法(小无量所缘及无量无量所缘)。如是依小小所缘等为四种。

  (3)(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于第三种四中,由于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9。自(初禅)以后,止息了寻与伺而成为三支的第二(禅)。后离了喜而成为二支的第三(禅)。再自彼后舍断了乐而成为定与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如是依此等四之支而有四定。如是依四禅支为四种。

  (4)(退分、他分、胜进分、决择分)第四种四法,为定的退分、住分、胜进分与决择分。此中由于障碍的现行为定的「退分」(定),由于彼随法念10的住立为「任分」定,由于到达更的(定)为「胜进分」(定),由于与厌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决择分」(定)。即所谓11:「得初禅者,与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退分的慧。被随法念的住立,为住分慧。与无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胜进分的慧。与厌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与离欲俱的决择分的慧。」像这样与慧相应的而有四求。如是依退分等为四种。

  (5)(欲界、色界、无色界、离系)第五种四法:即12欲界定、界定、无色界定及离系定,如是为四种定。此中一切近行的一境性为欲界定。而色界等(色界、无色界、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为其它三者(色界定、无色界定、离系定)。如是依歉界等为四种。

  (6)(欲、勤、心、观)于第六种四法中:即13「比库若以愿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欲定14。比库若以精进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精进定。比库若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心定。比库若以观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观定」。如是依于增上的为四种。

  (五)(五法)(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于五法中,犹如前的(第三种)四法之中,这里仅以超越于寻为第二禅,以超越寻与伺为第三禅,如是(将四法中的第二)分为二种,当知便成五禅。依彼等(五禅)的支而有五定。如是依五禅而为五种。

  五、什么是定的杂染

  六、什么是净化

  其次什么是杂染?什么是净化?关于这个问题己在「分别论』答。在那里面说15:「杂染是退分法;净化是胜进分法」。此中16:「得初禅者与欲俱的想及作意的现行,为退分之慧」,当知这是表示胜进分法的。

  七、怎样修习

  其次,应怎样修习?对此问题,当先依「世间、出世间二种」说,但于此(二者)中,与圣道相应的定(出世间定)的修习法,将包括于慧的修习法中叙述。因为修慧的时候当然亦修习于彼(圣道相应定要了。所以关于彼(出世间从)的修习,在这里没有各别叙述的必要。次说「世间」(定):即以前述的方法而净戒及已住立于遍净戒中的(比库),(一)破除那十种障碍之中的障碍,(二)亲近教授业处的善友,(三)顺适于自己的性行,(四)于四十业处之中执取何种业处,(五)离不适合修定的精舍而住于适合的精舍,(六)破除细障,(七)不离一切修习法而修习。这是略说(世间定的修习法)。

  再加以详细的解释:

  (一)(破除十种障碍)先就「破除那十种障碍之中的障碍」而说,即所谓: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

  这些是十种障碍的名字。此中的所谓住所--即为住所的障其它的所谓家等亦以同样的方法解说。

  1.「住所」--是指一个内室,或私房,亦…

《清净道论 第三 说取业处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