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P26

  ..续本文上一页等。

  ⑤ 下乘种姓:声闻和独觉种姓。三种姓之一。

  自己的化机大乘种姓①者主要讲说大乘道果的大乘藏两种藏或者归为主要讲说增上戒学的<律藏)、主要讲说增上定学②的《经藏》和主要讲说增上慧学③的《论藏》等三藏④,而且一切证法⑤也归为三学。所以,没有不归为三藏三学的教证二法。如是亦如章嘉•若必多吉所讲:

  “若谁决定知,

  三藏诸密意,

  善住不相违,

  是名大仙教;

  任何教派中,

  三学诸正行,

  善住无过失,

  是名如来教;

  方便智慧二,

  结合能善达,

  具空慧精要,

  是名大乘教;

  离二边正见,

  观止⑥平等修,

  ① 大乘种姓:三种姓之一。不畏高深道理,以大梵心乐于承担利他事业的种姓。

  ② 增上定学:大乘说为首楞严等三摩地,小乘说为修不净观、四静虑及无色定。

  ③ 增上慧学:大乘说为通达法无我和人无我的智慧,小乘说为通达人无我的智慧。

  ④ 三藏:一切佛语,依所诠之义理分为三学,依能诠释之文字分为三藏,谓《经藏》、《律藏》和《论藏》。十二分教一切文义、色法乃至遍智之间的一切所知,总集于此三者之中,故名为藏。

  ⑤ 证法:所证悟法。依何能离欲道谛法和依何所离欲灭谛法所摄之法。

  ⑥ 观止:观察修和安住修。

  显密行无违,

  是无过胜教。”

  即是把讲说不违背教法三藏的见、修、行和随顺自心正行证法三学,在此之上具足方便——世俗菩提心①与智慧——胜义空二者结合的空慧精要之发心称做大乘教法。对于这样的教证法大.宝,《俱舍论》中讲道:“如理听闻具思维,以此与修遍结合。”

  《经庄严论》中讲道:“彼以习气、证和静,及以遍悟能解脱。”即是说,由于对教理三藏进行了听闻,所以能留下通达各自经义的习气;由于进行了思维,所以能以正量通达诸义;由于进行了修习,所以能以止观息灭烦恼现起并能从种子中解脱。

  如此所讲,即是以闻思互不分离、互除障碍和互为辅助之门,次第净治己心,以所通达的法增上戒学,能作证成增上生和决定胜圆满福报之共与不共功德的依据;以定学能无余尽除烦恼与所知障所摄的一切过失种类;以慧学能了知总摄蕴②、界③、处④等为基、道、果三位⑤的一切如所有和尽所有法并能无颠倒地通达真实义,所以能容易证得解脱和一切智之果位。

  即将这种由于连根拔除了对如是教、证二法大宝的不了悟、邪分别和怀疑等一切污垢,做到如剔除纯金的污垢,以佛教之根本别解脱戒律清净为基础,对于三藏,特别对于大宗藏中以菩提心、十地、六度广大行和细分无我正理等无边品类之门所讲的一切,闻思互不分离地外住于《律经》所讲的威仪,护持佛教总的规

  ① 世俗菩提心:由文字言说可以理解的粗分菩提心。

  ② 蕴:此有色、受、想、行、识等总名为五种。即蕴积事物一切差别于一处,故名为蕴。

  ③ 界:六识、六根、六尘等共为十八界。

  ④ 处:梵音译作阿耶怛那。内能取根,外所取境,均为心及心所诸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处或其生长之门。

  ⑤ 基、道、果三位: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矩,内精进于密乘的甚深实修二种次第的瑜伽,所以能将显密全无偏私地拿来转为彼此无违相助等全未沾染细微过失的观、修、行的立论,即这种无垢的清净宗规称做吉祥无匹日沃噶派,其美名犹如天乐传遍了辽阔赡洲之一切境域。

  对于这个如是宗喀巴大师大教派,公许谓格鲁派,如前面所讲,这是以寺院名而命名的。宗喀巴大师修建了甘丹尊胜洲寺,晚年常住于此。根据这一点。便对大师的教派称做了法主噶(甘)丹班(人)鲁(宗派)。为了便于称呼,故而后来就称做格(噶或甘)鲁派,相沿成习而成定名。大师的教派出现了称做甘丹派的名称,也是《噶当书》中所做的授记。父法第二十六品《未来授记》中讲道:

  “末法教余烬,

  扎巴者重光,

  成办众利乐,

  此为真圣地。”

  此中第二句偈颂是预示了大师名字的一部分。“真圣地”一语是预示了由此称做甘丹的名称亦扩展为其教派。这是我等的一些先德所解说的。又传说贡巴饶赛大喇嘛(意明)在鲁梅返藏进,曾将一顶多余的黄帽赠给了他,嘱咐说:“戴上它,要随念于我。”因此,过去的诸持律大师都是头戴黄帽。

  所以,宗喀巴大师也作为重振律法大宝的缘起,将僧帽的颜色染成黄色,以同过去的诸律师形成一致,故而大师的教派又称做持黄帽派。此外,所谓当代新旧宗派的新派,多误为唯指格鲁派。总的来讲,所谓新旧宗派的这个名词,除去新旧密宗外,显宗并无此名。复次,佛教后宏期的起始时间,班智达弥底①和大译师仁青桑布②等将密宗的续经译成藏文以下,称做新密。将在由此相对引出的佛教前宏期时由译师白若杂纳(遍照)③等所译的密宗续经称做旧密。

  按照佛王五世DL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以及《白琉璃》所讲,藏历铁鸡年(公元907),吐蕃王朗达玛执政,毁灭佛教,故是前宏期的结束。布敦大师说:“后宏期佛教的起算,始于水鸡年(公元973)。”对于此等年代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应当把这个前宏期佛法和后宏期佛法的名词,理解为律法。

  所以,新密者,应当是指从萨迦派和噶举以后,到噶丹派之间的所有宗派,而不是唯指噶丹派。总之,各个宗派,其基、道、果的立论主张虽有诸多不同,但是,主要是以见门来安立不同的宗派的。所以,在此藏地前宏期佛教时,关于正见,法王赤松德赞④曾首次颁布法令:“凡诸见行,皆应从大堪布静命⑤之传规。”

  在制伏了汉地和尚⑥以后,王又宣布说:“今后正见,须依龙树菩

  ① 班智达弥底:又作弥底扎涅那基底。印度著名的班智达,于十世纪末来西藏,他的译师在途中患胃病死去。由于他不懂藏语,故就在后藏达那地方一户人家中放羊,以后其弟子兼译师索南坚赞出黄金把他赎出,并邀请到多康丹玛地方,仲敦巴等几个弟子向他学习印度的声明学。传至今的《口剑论》,据说是他在当时所著。

  ② 仁青桑布:(958—1055)。生于古格地区(今阿里)。他是天喇嘛智光派往印度学法的二十一人之一。精通梵藏两种语文。毕生译经甚多。古格王智光尊之为金刚阿阇黎 ,为建托林寺以居之。他又迎请印度的法护、慧护诸律师,广弘毗奈耶戒。

  ③ 白茗杂纳:八世纪中藏族大译师。生于前藏尼木、地方更甲巴阁家中,故号巴阁。是赤松德赞王最初命藏人出家时选拔的预试七人之一。后为西藏早期三大译师之一。

  ④ 法王赤松德赞:他是信奉佛教的一位赞普,从尼泊尔迎请了静命堪布,从印度迎请了莲华生大师来藏,大宏佛教。历史上称他们为师君三尊。

  ⑤ 静命:梵音希瓦措,亦译寂护。印度一位佛学家,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的瑜伽中观派创始人,曾任那烂陀寺首座。八世纪中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先后两次入藏宣说律学、中观,建桑耶寺,任该寺第一任堪布,并剃度了第一批西藏贵族青年出家为僧。死于西藏。著有《真性集》、《中观庄严论》等。

  ⑥ 汉地和尚:即摩诃衍那和尚或称大乘和尚,是最早在藏地讲学的汉僧。他所持论点颇似禅宗,与静命之学大相径庭,因此在当时佛学中引起很大分歧。

  萨之教。若有从和尚之规者,定当惩罚。”因此,在前宏佛教时期,虽有少数持唯识派宗见的班智达来藏,然而主要者仍然是大堪布静命和莲花戒论师①之宗见,所以唯中观自续派见最盛。这是章嘉大师所讲。从后宏佛教时期虽然出现了萨迦派和噶举派等许多不同宗派,但是,这个日沃噶丹派,其见、修、行部分连微细的过失种类也未沾染而住于佛祖密意之精华,并且因位波罗密多乘,特别是密宗金刚乘道的立论亦皆住于续部和大成就者的究竟意趣等,这个宗派确有诸多完整的不共别法。然而,这里若将此等皆一一加以诠说,恐文太繁,故当从长期研习宗喀巴师徒之经文中了知之。

  不过,这个宗派较其他宗派尤为殊胜之情当做一略讲。

  一、因位波罗密多乘规之见、修、行的立论远离过失的情况

  (一)见清净,脱离常断二边的情况分三:

  1.无偏私地辨认所破,如何破除的情况

  在此雪山之中,产生了历代先贤大多根据见地的不同讲法而起见解之名的种种形式,即有宁玛派的“大圆满”②、噶举派的“大手印”①、萨迦派的“明空无执”②、香巴噶举派的“大印盒”③、塔布噶举派的“俱生和合”④、止贡噶举派的“五俱”⑤、向派的“唯一白法”⑥和觉朗派的“他空”⑦等,又有一部分人将空性主张为非有非无。

  有的人将胜义谛主张为非所知。有的人将胜义谛主张为经得起被正理观察的实有。有的人将平等住主张为无对境和无任何法尔。

  有的人持有不观察、少许观察和善观察的三个分位是由心假设之见的主张和持有香塘萨巴⑧等的所破有周遍大小的主张等虽有多种。但是,昔往曾在自在顶佛前,于登地菩萨之眷众海会中做过愿于一切不净土中不惜翻体性命,无误清净地弘广离边中观见和金刚乘妙道的发愿祈祷。

  是文殊怙主法王夏•宗喀巴洛桑扎巴班由邬玛巴传语,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法义,特别是大师心中念起“此甚深中观见,若不寻求,则不得道之核心,但寻之亦为极难。故若倒执,较之未得正见之人,错误与过失更大。而若能无颠倒获得圣师徒之究竟意趣该多好。”的心愿已住于常念,故而向真正怙主

  

  ① 大手印:旧密所说究竟果位或殊胜成就,极无变异之乐,与第一刹那所得印证此乐之一切种色,无亏无盈,体性如初,乃至虚空未尽,常住常静,斯之谓印;断、证、心德三大具备,斯之谓大…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萨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