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P26

  ..續本文上一頁等。

  ⑤ 下乘種姓:聲聞和獨覺種姓。叁種姓之一。

  自己的化機大乘種姓①者主要講說大乘道果的大乘藏兩種藏或者歸爲主要講說增上戒學的<律藏)、主要講說增上定學②的《經藏》和主要講說增上慧學③的《論藏》等叁藏④,而且一切證法⑤也歸爲叁學。所以,沒有不歸爲叁藏叁學的教證二法。如是亦如章嘉•若必多吉所講:

  “若誰決定知,

  叁藏諸密意,

  善住不相違,

  是名大仙教;

  任何教派中,

  叁學諸正行,

  善住無過失,

  是名如來教;

  方便智慧二,

  結合能善達,

  具空慧精要,

  是名大乘教;

  離二邊正見,

  觀止⑥平等修,

  ① 大乘種姓:叁種姓之一。不畏高深道理,以大梵心樂于承擔利他事業的種姓。

  ② 增上定學:大乘說爲首楞嚴等叁摩地,小乘說爲修不淨觀、四靜慮及無色定。

  ③ 增上慧學:大乘說爲通達法無我和人無我的智慧,小乘說爲通達人無我的智慧。

  ④ 叁藏:一切佛語,依所诠之義理分爲叁學,依能诠釋之文字分爲叁藏,謂《經藏》、《律藏》和《論藏》。十二分教一切文義、色法乃至遍智之間的一切所知,總集于此叁者之中,故名爲藏。

  ⑤ 證法:所證悟法。依何能離欲道谛法和依何所離欲滅谛法所攝之法。

  ⑥ 觀止:觀察修和安住修。

  顯密行無違,

  是無過勝教。”

  即是把講說不違背教法叁藏的見、修、行和隨順自心正行證法叁學,在此之上具足方便——世俗菩提心①與智慧——勝義空二者結合的空慧精要之發心稱做大乘教法。對于這樣的教證法大.寶,《俱舍論》中講道:“如理聽聞具思維,以此與修遍結合。”

  《經莊嚴論》中講道:“彼以習氣、證和靜,及以遍悟能解脫。”即是說,由于對教理叁藏進行了聽聞,所以能留下通達各自經義的習氣;由于進行了思維,所以能以正量通達諸義;由于進行了修習,所以能以止觀息滅煩惱現起並能從種子中解脫。

  如此所講,即是以聞思互不分離、互除障礙和互爲輔助之門,次第淨治己心,以所通達的法增上戒學,能作證成增上生和決定勝圓滿福報之共與不共功德的依據;以定學能無余盡除煩惱與所知障所攝的一切過失種類;以慧學能了知總攝蘊②、界③、處④等爲基、道、果叁位⑤的一切如所有和盡所有法並能無顛倒地通達真實義,所以能容易證得解脫和一切智之果位。

  即將這種由于連根拔除了對如是教、證二法大寶的不了悟、邪分別和懷疑等一切汙垢,做到如剔除純金的汙垢,以佛教之根本別解脫戒律清淨爲基礎,對于叁藏,特別對于大宗藏中以菩提心、十地、六度廣大行和細分無我正理等無邊品類之門所講的一切,聞思互不分離地外住于《律經》所講的威儀,護持佛教總的規

  ① 世俗菩提心:由文字言說可以理解的粗分菩提心。

  ② 蘊:此有色、受、想、行、識等總名爲五種。即蘊積事物一切差別于一處,故名爲蘊。

  ③ 界:六識、六根、六塵等共爲十八界。

  ④ 處:梵音譯作阿耶怛那。內能取根,外所取境,均爲心及心所諸識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長之處或其生長之門。

  ⑤ 基、道、果叁位:大小乘的見、修、果叁位。基位,指抉擇正見;道位,指修習行持;果位,指現證菩提。

  矩,內精進于密乘的甚深實修二種次第的瑜伽,所以能將顯密全無偏私地拿來轉爲彼此無違相助等全未沾染細微過失的觀、修、行的立論,即這種無垢的清淨宗規稱做吉祥無匹日沃噶派,其美名猶如天樂傳遍了遼闊贍洲之一切境域。

  對于這個如是宗喀巴大師大教派,公許謂格魯派,如前面所講,這是以寺院名而命名的。宗喀巴大師修建了甘丹尊勝洲寺,晚年常住于此。根據這一點。便對大師的教派稱做了法主噶(甘)丹班(人)魯(宗派)。爲了便于稱呼,故而後來就稱做格(噶或甘)魯派,相沿成習而成定名。大師的教派出現了稱做甘丹派的名稱,也是《噶當書》中所做的授記。父法第二十六品《未來授記》中講道:

  “末法教余燼,

  紮巴者重光,

  成辦衆利樂,

  此爲真聖地。”

  此中第二句偈頌是預示了大師名字的一部分。“真聖地”一語是預示了由此稱做甘丹的名稱亦擴展爲其教派。這是我等的一些先德所解說的。又傳說貢巴饒賽大喇嘛(意明)在魯梅返藏進,曾將一頂多余的黃帽贈給了他,囑咐說:“戴上它,要隨念于我。”因此,過去的諸持律大師都是頭戴黃帽。

  所以,宗喀巴大師也作爲重振律法大寶的緣起,將僧帽的顔色染成黃色,以同過去的諸律師形成一致,故而大師的教派又稱做持黃帽派。此外,所謂當代新舊宗派的新派,多誤爲唯指格魯派。總的來講,所謂新舊宗派的這個名詞,除去新舊密宗外,顯宗並無此名。複次,佛教後宏期的起始時間,班智達彌底①和大譯師仁青桑布②等將密宗的續經譯成藏文以下,稱做新密。將在由此相對引出的佛教前宏期時由譯師白若雜納(遍照)③等所譯的密宗續經稱做舊密。

  按照佛王五世DL所著的《西藏王臣記》以及《白琉璃》所講,藏曆鐵雞年(公元907),吐蕃王朗達瑪執政,毀滅佛教,故是前宏期的結束。布敦大師說:“後宏期佛教的起算,始于水雞年(公元973)。”對于此等年代雖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應當把這個前宏期佛法和後宏期佛法的名詞,理解爲律法。

  所以,新密者,應當是指從薩迦派和噶舉以後,到噶丹派之間的所有宗派,而不是唯指噶丹派。總之,各個宗派,其基、道、果的立論主張雖有諸多不同,但是,主要是以見門來安立不同的宗派的。所以,在此藏地前宏期佛教時,關于正見,法王赤松德贊④曾首次頒布法令:“凡諸見行,皆應從大堪布靜命⑤之傳規。”

  在製伏了漢地和尚⑥以後,王又宣布說:“今後正見,須依龍樹菩

  ① 班智達彌底:又作彌底紮涅那基底。印度著名的班智達,于十世紀末來西藏,他的譯師在途中患胃病死去。由于他不懂藏語,故就在後藏達那地方一戶人家中放羊,以後其弟子兼譯師索南堅贊出黃金把他贖出,並邀請到多康丹瑪地方,仲敦巴等幾個弟子向他學習印度的聲明學。傳至今的《口劍論》,據說是他在當時所著。

  ② 仁青桑布:(958—1055)。生于古格地區(今阿裏)。他是天喇嘛智光派往印度學法的二十一人之一。精通梵藏兩種語文。畢生譯經甚多。古格王智光尊之爲金剛阿阇黎 ,爲建托林寺以居之。他又迎請印度的法護、慧護諸律師,廣弘毗奈耶戒。

  ③ 白茗雜納:八世紀中藏族大譯師。生于前藏尼木、地方更甲巴閣家中,故號巴閣。是赤松德贊王最初命藏人出家時選拔的預試七人之一。後爲西藏早期叁大譯師之一。

  ④ 法王赤松德贊:他是信奉佛教的一位贊普,從尼泊爾迎請了靜命堪布,從印度迎請了蓮華生大師來藏,大宏佛教。曆史上稱他們爲師君叁尊。

  ⑤ 靜命:梵音希瓦措,亦譯寂護。印度一位佛學家,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衍化出的瑜伽中觀派創始人,曾任那爛陀寺首座。八世紀中應藏王赤松德贊邀請,先後兩次入藏宣說律學、中觀,建桑耶寺,任該寺第一任堪布,並剃度了第一批西藏貴族青年出家爲僧。死于西藏。著有《真性集》、《中觀莊嚴論》等。

  ⑥ 漢地和尚:即摩诃衍那和尚或稱大乘和尚,是最早在藏地講學的漢僧。他所持論點頗似禅宗,與靜命之學大相徑庭,因此在當時佛學中引起很大分歧。

  薩之教。若有從和尚之規者,定當懲罰。”因此,在前宏佛教時期,雖有少數持唯識派宗見的班智達來藏,然而主要者仍然是大堪布靜命和蓮花戒論師①之宗見,所以唯中觀自續派見最盛。這是章嘉大師所講。從後宏佛教時期雖然出現了薩迦派和噶舉派等許多不同宗派,但是,這個日沃噶丹派,其見、修、行部分連微細的過失種類也未沾染而住于佛祖密意之精華,並且因位波羅密多乘,特別是密宗金剛乘道的立論亦皆住于續部和大成就者的究竟意趣等,這個宗派確有諸多完整的不共別法。然而,這裏若將此等皆一一加以诠說,恐文太繁,故當從長期研習宗喀巴師徒之經文中了知之。

  不過,這個宗派較其他宗派尤爲殊勝之情當做一略講。

  一、因位波羅密多乘規之見、修、行的立論遠離過失的情況

  (一)見清淨,脫離常斷二邊的情況分叁:

  1.無偏私地辨認所破,如何破除的情況

  在此雪山之中,産生了曆代先賢大多根據見地的不同講法而起見解之名的種種形式,即有甯瑪派的“大圓滿”②、噶舉派的“大手印”①、薩迦派的“明空無執”②、香巴噶舉派的“大印盒”③、塔布噶舉派的“俱生和合”④、止貢噶舉派的“五俱”⑤、向派的“唯一白法”⑥和覺朗派的“他空”⑦等,又有一部分人將空性主張爲非有非無。

  有的人將勝義谛主張爲非所知。有的人將勝義谛主張爲經得起被正理觀察的實有。有的人將平等住主張爲無對境和無任何法爾。

  有的人持有不觀察、少許觀察和善觀察的叁個分位是由心假設之見的主張和持有香塘薩巴⑧等的所破有周遍大小的主張等雖有多種。但是,昔往曾在自在頂佛前,于登地菩薩之眷衆海會中做過願于一切不淨土中不惜翻體性命,無誤清淨地弘廣離邊中觀見和金剛乘妙道的發願祈禱。

  是文殊怙主法王夏•宗喀巴洛桑紮巴班由邬瑪巴傳語,向文殊菩薩請教了許多法義,特別是大師心中念起“此甚深中觀見,若不尋求,則不得道之核心,但尋之亦爲極難。故若倒執,較之未得正見之人,錯誤與過失更大。而若能無顛倒獲得聖師徒之究竟意趣該多好。”的心願已住于常念,故而向真正怙主

  

  ① 大手印:舊密所說究竟果位或殊勝成就,極無變異之樂,與第一刹那所得印證此樂之一切種色,無虧無盈,體性如初,乃至虛空未盡,常住常靜,斯之謂印;斷、證、心德叁大具備,斯之謂大…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薩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