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P30

  ..续本文上一页所缘的差别;观察修与安住修的品类;九种住心②的方便;五种罪③与断除彼的八行④;以六力⑤与四作意⑥之门,九种住心如何成就的方法;同分止与同分观成就的量;由此性相完具的止观,最初分别所成的量;此等的程序;由此止观双运的三摩地成为性相完具的量;于此等的初中后三期中觉

  ① 安住分:心在定境上持续留住,不向别处流散的部分。

  ② 九种住心:就是修定后意念高度集中,精神逐渐处于极端宁静状态的九种情况:从外境中内收其心,使住内境,是为内住;内住之心,不他散逸,是为续住;数敛此心,使渐微细,是为近住;三摩地德,积而生喜,是为调伏;观散逸为过患,息灭不喜三摩地心,是为寂静;息灭一切贪及不悦等心,是为最极寂静;励力求得无功用性,是为专住一境;此心任运,住平等舍,是为等持。

  ③ 五种罪:即五堕,五犯聚,五种罪聚。指违犯比丘戒律的五种罪。即:他胜罪聚、众余罪聚、陨堕罪聚、别悔罪聚和恶作罪聚。

  ④ 八行:八种断行。即:一住心、二欲求、三勤奋、四轻安、五正念、六正知、七作行思、八正住舍。在修定时应用这八种方法来断除妨碍修定的五种过失的出现。⑤ 六力:修止过程中能成九种住心的方法。有闻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和串习力。

  ⑥ 四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受如何生起的方法;身心生起验相的差别;散乱与掉举的差别;以何对治能消除此等的方法;正念与正知二者的认识和此二者当于何时如何施用的方法等每一项上,如实而无误地明确抉择了彼等大乘师的意趣。以上这些,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关于修学静虑的实质寂止的方法等所详广讲说的那些,就能了知,故现不拟于此广说。不过,一些远离过失的修行别法,当略讲一二。

  总的来讲,修行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类。其中前者,就是以妙观察慧保持观察。后者,就是心不从所缘境散逸而持于内。因此,此又由于若无住心的坚固分,纵然观察力量也小;而唯以住于不观察,小许增益也不能断除,所以就像砍树需要劈斧刃利和斧柄坚实二者皆备一样,对于斩断烦恼的束缚,首先需要摧伏粗重①的系缚,即应摧灭辗转增长颠倒外境的势力留存于内心的习气和摧灭长养那个先后生起贪爱彼颠倒之习气的耽著现起此二者。因此,前者应以胜观断除,后者当以寂止断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此中粗重者,诸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颠倒外境之堪能。相者,谓长养于颠倒外境前后生起耽著之习气。《般若波罗密多教授》中讲道“前者为胜观所断,后者为寂止所断。”。”所以,首先寂止的修法,是按照《修次第论》和《瑜伽师地论》中所讲来实修,故而生起身心轻安的定。此后,由于修习了能生发无颠倒定解真实义之智慧的胜观,故而能无余断除烦恼种子,从生死轮回中得以解脱。此道理在《释深意经》中讲道:

  “众生若串修,

  胜观与寂止,

  能从粗重缚,

  相缚得解脱。”

  ① 粗重:身、语、意不堪能。

  

  如是在《修次上篇》中讲道:“如是固心于所缘,以智慧观察。”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寂止未成前,虽以妙观察慧,观察无我义,亦如风中烛心极动摇,故而无我之义共相。亦不明显。何时,寂止成时若观察,就能回遮极动摇过,故而无我之义共相便成明了。

  所以,胜观的心不动分,是从无分别的止中生起。通达真实之分,非从止中生起。”又讲道:“又止若成,不但能回遮于无我如理观察的智慧的动摇过失,而且以修习无常、业果、生死过患、空慧、菩提心等的妙观察慧,做一切观修,也能舍去于所缘散逸之过,心不散往余处地唯住于自己的任何所缘。是故,凡修何善,悉皆力大。

  由于在未得寂止前,大多散往他所缘,所以,所修一切善行,悉皆力小。”《入行论》中讲道,“诸人心散乱,住烦恼齿中。”又讲道:

  “念诵苦行等,

  虽经长时修,

  心散他所作,

  佛说无益利。”

  即全如此等所详广讲说的决定止观的次第和此二者不成相违,彼此成为互助的道理。又关于依止何所缘来修止的方法,亦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其缘于佛身像持心者,因是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若彼佛身其行相明显而坚固,可作为礼拜、供养和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和悔除防护等除障之田。

  故此所缘最为殊胜。即如前面所引的《三摩地王经》中所讲:“有临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的功德。若修密乘道,有于天瑜伽尤为殊胜等之诸多义利。”又讲道:“又所缘境,亦非是现为画像与铸像等之相,要令现为真佛之形像。”又讲道:“以三摩地非于根识而修,要于意识而修,

  ① 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之瓶。

  

  故妙三摩地之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之亲所缘境,因此须于意识摄心故。”沉没与昏聩二者之差别是怎样的呢

  这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讲;“唯沉没相,诸可信的大经论多未明辨,故难了知。但极重要,以易将此误为无过三摩地故。因此,当如<修次第论)所讲,从修验上细心观察而求认识。”又讲道:“雪山聚中修静者,多将“安住不散往他境,并不明澄之心昏昧”许为沉。此不应理。

  因为经中讲了昏昧为沉之因。故此二者各异。”即是讲说了由于辨认沉没与昏聩,尤其是辨认粗细沉没差别的方法难行,以及由于未能认清此,所以藏地的一些先师亦将沉没承许为修,故使三摩地变成有过。

  若尔,此宗规是如何辨认沉没的呢

  这如《修次中篇》中所讲:“若时如天生盲或如人进入暗室或如闭目中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和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讲:“沉没者,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不将所缘持于极明显或坚实。

  故而虽有明分,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成为沉没。”总之,所谓沉没,应当按照当时情形,理解为堕入或没入等多种。就像沉没水中、没入泥塘和精神昏昧等一样。对此亦当从此意义上寻求,即从心专注于善所缘的策举高低和明显势力的大小上来详辨粗细沉没的差别。《答问•善慧发笑妙音》中讲道:

  “无动修定时,

  所缘力稍失,

  是为沉所摄,

  无力有明分,

  是中沉没至,

  沉大无明分。”

  如此所讲,当心专注于善所缘时,虽有行相的明分,然而所取的明显势力稍有散失,便是细分沉没。彼时,全无所取的明显势,力,唯有少许行相的明分,就是中等沉没。又于彼时,无任何所取的明显势力和明分,心的高举过缓而降低,便是大沉没或粗分沉没之义。这是诸智者所承认的。

  关于昏聩,《集论》中讲道:“何谓昏聩,即此属于痴分之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如此所讲,对任何所缘境,不论如何取相,身心依然沉重而无堪能性,即是染污性的心所,承许此为痴分。由于沉没生自昏聩,所以,此二者是不同的。沉没有善和无记二种。昏聩就是不善、有障和无记等任何一种,唯承许其为痴分。

  又关于掉举和散乱的差别,其中掉举者,如《集论》中所讲:“何谓掉举,是属于随净相①而转的贪分之心极不寂静,即障碍寂止为业。”即是讲了其所缘是合意而净之境,行相是心不寂静,向外流散。即由于是贪的部分,故因爱相而于境随转。作业就是障碍心安住于所缘。

  因此,掉举与散乱的差别,亦是掉举与散动二者,在各自相应的心散往他处或做散逸的业上虽然相同,但是,由于贪爱而散乱,是掉举,由于别的烦恼而散乱,则是散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若尔,由他烦恼令心从所缘境流散于他处的散乱和那个如是流散于他善所缘,是掉举吗

  答:掉举是贪分,故由他烦恼而散乱,不是掉举,是二十随烦恼②之一的散乱心所。于善所缘散乱,由于能成为善心和任何一种心所,故非一切散乱皆是掉举。”

  因此,诸智者就将由贪爱使心的一部分从善所缘流散他处,说成细分掉举,将由于贪爱使心的大部分从善所缘散失后,令心散乱于他处者,讲成粗分掉举的名称。如是应当以断除五重罪的八行、六力、四种作意和九种住心等来如理修止。又关于如何获得止的方法,虽然以所串习之力,修成第九住心,就能无功用地使心会合于

  ①净相:美丽的形象

  ②二十随烦恼 二十随惑。五十—心所之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诌、诳、桥、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和不正知。

  

  三摩地。但是,倘若未得轻安,除了类似寂止外,不安立为已得真止。因为未断身心的粗重流,所以,心会自然地成为不分别;而若获得了轻安,就远离了身心的二种粗重,所以,身心既被役使于善事又成了堪能,故而安立为已得真止。《波罗密多教授》中讲道:“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随顺止的作意。何时轻安生起,尔时即是正寂止。”

  《修次中篇》中讲道:“如是修止者,其身心何时成轻安,并能如其所欲,心于所缘获得自在,应知尔时是寂止已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讲道:“获得此定者有得与未得轻安两类。故若未得轻安者,是随顺(近似)止,非真寂止。故名随顺止的作意。”若尔,所谓身心轻安,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在《集论》中讲道:“何谓轻安,即是止息身心诸粗重流,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如此所讲,由于不能将身心全如所欲役使于善事,故当使断除烦恼时,身心沉重等的不堪能性,就称做身心的粗重。那个如是身心不堪能性止息后,心于善所缘随转无阻,就称做身心轻安。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身心粗重者,谓其身心于修善行无有堪能随所欲转。能对治此的那个身心轻安,由于远离了身心之二种粗重…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萨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