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P28

  ..续本文上一页之结集者,

  非有其他人,

  讲说唯自性,

  造续意金刚。”

  所以,将“如是我闻……。”等诸所出现的解说因缘之情也承许为于利根前的一次完整的本续义理的宣说。如是亦说这唯是结集者所编纂的词句,不合理吗?!答:因为由诸所讲的如是结集者的方式所完满结集的无边续部,不是诸大圣所能记取的量,何况异生。

   而且在诸广大无边的地域中成为密乘化机的有机是不可计量,而与其相宜的续部又显然不可思议,是编撰了彼彼的义理,所以,不能宣布说:此续与此等续于某一地方有,于这些地方无有,因为如此所讲:“由于普遍住于无边世界,故不能计量。”

   由如是三藏四续总摄的彼等佛语,唯是一切闻思之主要对境。但是,佛经甚深广大,由能诠的一经宣说众多所诠的义理:既为劣慧者所难通达,所以,能以自力无颠倒解释佛语者——佛所授记的二位大车乘师所造的诸大论,以及他们的随行者印藏的一切智者和得成就者所造的标准论典,便是具备了如《一乘宝性论》中所讲的

  “诸凡唯依胜者教,

  无怠以意作解说,

  随顺证得解脱道,

  此亦大仙教顶礼。”

  的性相,所以,彼等也是闻思的对境。

   应当以对彼等的闻思来善断增益,逐渐结合到修习后,为使自己相续的贪等息灭而精进。

  文间偈句

  *轮鹿目女[89]笑容,

  了不了义美女变,

  共与不共结集严,

  我常念此丽恋人。

  注释:

  [1] 分别说一切有部:梵音译作毗婆沙。信奉《大毗婆沙论》的古印度佛教派名。

  [2] 见道:见四谛之智;完成见道真实的阶段;真实的道路;得视力之道。为五道之—。

  [3] 八圣道支:也译作八圣道、八支正道。意思是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

  即:1、正见,对佛四谛等的正确见解;

   2、正思维,也作正思、正志,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3、正语,指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

   4、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

   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

   6、正勤,也称正方便,勤修涅槃之道法;

   7、正念,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8、正定,修习佛教禅定,专心住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佛教认为按此修行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彼岸,所以比喻为“八舟”、“八筏”。

  [4] 经部:亦译作经量部,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释迦入灭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此部对说一切有部专重《阿毗达磨论》一事不满,而以《阿含经》为量(准则、标准),建立自己的学说,故名经量部。

  [5] 修道:五道之一。往趋解脱之门经。于见道位所证之理反复串习,由修八圣道支,根本断除诸修所断,增长无漏殊胜功德之道。

  [6] 无学道:五道之一。三乘各自应得究竟断证功德或已证得声闻、独觉和佛果者。

  [7] 五道:资粮道、修道、加行道、见道和无学道。

  [8] 梵性:梵谓涅槃。证得涅槃的方法,名为梵性,亦称无间道沙门性。

  [9] 无相*轮:第二时教。释迦牟尼在三*轮中第二阶段所说诸法无自性的教义。

  [10] 广分别*轮:三轮*轮的最后一次。释迦牟尼在吠舍厘城等处为大乘种姓徒众以阐场三法性为主所转的*轮。

  [11] 缘:能成熟果位助伴,生长果位特点者、即外因,外在联系。

  [12] 十二缘起:十二有支,十二因缘。

   为佛教三世轮回最基本的理论。

   包括⑴无明,即没有自知,不聪明;

   ⑵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有善不善等行为;

   ⑶识,即投胎之时的心识;

   ⑷名色,为胎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质;

   ⑸六入,即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具备;

   ⑹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物;

   ⑺受,感受苦乐等;

   ⑻爱,为贪等欲望;

   ⑼取,追求取着;

   ⑽有,由贪等欲望引起取得后有等行为;

   ⑾生,来世之生;

   ⑿老死。无明、行、识是前世的因;名色、六入、触、受、爱和取是今世的果和来世的因;有、生、老死是来世的果。十二缘起,佛教原文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13] 圆成实性:三性之一。胜义中所有的真实法性。假有应破遍计所空的无为法,远离二取、清净无分别智所缘而外别无所有,是圆成实性。

  [14] 三解脱门:又称三三昧,三三摩地。即:空解脱门,是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无相解脱门,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无愿解脱,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果、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

  [15] 因色:成为能生能造一切色法之基础者,如生起地界大种之色。

  [16] 差别胜义谛:胜义谛的一种。

  [17] 四阿含:四阿籍摩。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

  [18] 坡罗奈斯:印度恒河流波罗河和奈斯河间一城市名。汉译为江绕城。释迦牟尼成道后,于此城东北十余里之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轮之处。

  [19] 初度五比丘:贤者五人。释迦牟尼成道后,于六月初四在仙人鹿野苑初转四谛*轮,闻法自证近圆得阿罗汉果的五比丘:阿若[忄*乔]陈如、頞鞞、十力迦叶、摩南拘利和拔提。此皆梵音,依次译为火器、调马、走汽、大名和小贤。

  [20] 十二行相:指空及无我、无常、苦等。

  [21]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法的内容。

  [22] 灭谛:四谛之一。佛教认为消灭痛苦根源的“集”,才能达到解脱。消灭苦根之灭,称灭谛。

  [23] 能作因:六因之一。对于自果生起,不作障碍,与以助力的事物,即果以外的一切事物。

  [24] 道谛:四谛之一。佛教认为要达到解脱,就必须修道。即证得自果灭谛之道。喻如良药,应当服用。此于圣者智中真实不虚,故名为圣谛。

  [25] 法数:又作法门,法异门。指组成成套的佛学词汇。

  [26] 遍智:一切种智。即佛智,佛智圆明,能通达总相别相一切种之法,故名遍智,一切种智。

  [27] 灵鹫山:佛说般若经处。一说释迦牟尼在此山修行。其地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内,旧称耆阇崛山。汉文新译作鹫峰山。

  [28] 八品七十义:

  第一段的十事者:

  ⑴发心、

  ⑵教授、

  ⑶顺抉择分、

  ⑷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

  ⑸所缘、

  ⑹所为事、

  ⑺铠甲、

  ⑻趣入、

  ⑼资粮、

  ⑽出离。

  第二段中十一事:

  ⑴映者、

  ⑵知声闻道、

  ⑶知麟喻道、

  ⑷菩萨见道、

  ⑸修道作用、

  ⑹能解修道、

  ⑺赞事物、

  ⑻回向修道、

  ⑼随喜修道、

  ⑽引发修道、

  ⑾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

  ⑴由智不住生死、

  ⑵由悲不住寂灭、

  ⑶非方便途远、

  ⑷正方便邻近、

  ⑸所治品、

  ⑹对治品、

  ⑺加引、

  ⑻彼平等性、

  ⑼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

  ⑴行相、

  ⑵加行、

  ⑶功德、

  ⑷过失、

  ⑸性相、

  ⑹顺解脱分、

  ⑺顺抉择分、

  ⑻不退转众、

  ⑼生死涅槃平等性、

  ⑽无上清净刹土、

  ⑾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

  ⑴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

  ⑵风位的十六增长、

  ⑶忍位的坚稳、

  ⑷世界第一法的心遍住、

  ⑸见道中的所治能治、

  ⑹修道中的能所治、

  ⑺无间定、

  ⑻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

  ⑴布施、

  ⑵持戒、

  ⑶忍辱、

  ⑷精进、

  ⑸静虑、

  ⑹般若、

  ⑺念佛、

  ⑻念法、

  ⑼念僧、

  ⑽念戒、

  ⑾念天、

  ⑿念舍、

  ⒀无性自性渐次。

  [29] 八实有: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和合、究竟和合、顶端和合、刹那和合、法身果。

  [30] 二边:即:常边与断边。

  [31] 遍计:遍计所执法之简称。起世俗分别心称为遍计。

  [32] 依他:三性之一。依他因缘生起的实有事物,是遍计所执假施设处阿赖耶识,性属三界倒分别识,体为实有,于妄情中从因缘生。

  [33] 毗舍离城:汉意广严城。在恒河岸,古中印度境,今作毗萨尔。

  [34] 三净肉:三种可食之肉。非为某个人所宰杀之肉。

  [35] 蕴界处:蕴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界有六界,即:水、火、风、空、地、识。处有十二处,即:眼等六识出生之因或生长门,谓内六处,有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外六处,有色、声、音、味、触、法六境,均为诸识所生和发展处,总名十二处。

  [36] 了义:对不了义而言,指最究竟的实义。又了义指真实。

  [37] 不了义:未了义。为诱导寻常徒众,以世俗之现象为主,指出补特伽罗、有情和蕴界处等及其生灭住还,能渐次以言说思义称量而增益者。

  [38] 阿赖耶识:无没识,藏识。唯识宗所立八识中第八识。为无覆记的心王,是含藏一切习气及种子之处,故称之为藏识。

  [39] 八幻喻:水月、光影、阳焰、谷响、寻香城、魔术、彩虹、水泡。

  [40] 如来藏:未离客尘位心所有自性清净的法性;而一切有情心中具有的谛实性。

  [41] 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之瓶。

  [42] 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

  [43] 十八部:小乘十八部。即:光护部、化地部、法护部、多闻部、赤牒部、说分别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说常部、说出世部、祗陀林住部、无畏山住部、大寺住部、…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