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結集者,
非有其他人,
講說唯自性,
造續意金剛。”
所以,將“如是我聞……。”等諸所出現的解說因緣之情也承許爲于利根前的一次完整的本續義理的宣說。如是亦說這唯是結集者所編纂的詞句,不合理嗎?!答:因爲由諸所講的如是結集者的方式所完滿結集的無邊續部,不是諸大聖所能記取的量,何況異生。
而且在諸廣大無邊的地域中成爲密乘化機的有機是不可計量,而與其相宜的續部又顯然不可思議,是編撰了彼彼的義理,所以,不能宣布說:此續與此等續于某一地方有,于這些地方無有,因爲如此所講:“由于普遍住于無邊世界,故不能計量。”
由如是叁藏四續總攝的彼等佛語,唯是一切聞思之主要對境。但是,佛經甚深廣大,由能诠的一經宣說衆多所诠的義理:既爲劣慧者所難通達,所以,能以自力無顛倒解釋佛語者——佛所授記的二位大車乘師所造的諸大論,以及他們的隨行者印藏的一切智者和得成就者所造的標准論典,便是具備了如《一乘寶性論》中所講的
“諸凡唯依勝者教,
無怠以意作解說,
隨順證得解脫道,
此亦大仙教頂禮。”
的性相,所以,彼等也是聞思的對境。
應當以對彼等的聞思來善斷增益,逐漸結合到修習後,爲使自己相續的貪等息滅而精進。
文間偈句
*輪鹿目女[89]笑容,
了不了義美女變,
共與不共結集嚴,
我常念此麗戀人。
注釋:
[1] 分別說一切有部:梵音譯作毗婆沙。信奉《大毗婆沙論》的古印度佛教派名。
[2] 見道:見四谛之智;完成見道真實的階段;真實的道路;得視力之道。爲五道之—。
[3] 八聖道支:也譯作八聖道、八支正道。意思是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
即:1、正見,對佛四谛等的正確見解;
2、正思維,也作正思、正志,對四谛等佛教教義的正確思維;
3、正語,指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語;
4、正業,住于清淨之身業;
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
6、正勤,也稱正方便,勤修涅槃之道法;
7、正念,明記四谛等佛教真理;
8、正定,修習佛教禅定,專心住于一境,觀察四谛之理。佛教認爲按此修行可由“凡”入“聖”,從迷界此岸到達悟界彼岸,所以比喻爲“八舟”、“八筏”。
[4] 經部:亦譯作經量部,爲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釋迦入滅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分出。此部對說一切有部專重《阿毗達磨論》一事不滿,而以《阿含經》爲量(准則、標准),建立自己的學說,故名經量部。
[5] 修道:五道之一。往趨解脫之門經。于見道位所證之理反複串習,由修八聖道支,根本斷除諸修所斷,增長無漏殊勝功德之道。
[6] 無學道:五道之一。叁乘各自應得究竟斷證功德或已證得聲聞、獨覺和佛果者。
[7] 五道:資糧道、修道、加行道、見道和無學道。
[8] 梵性:梵謂涅槃。證得涅槃的方法,名爲梵性,亦稱無間道沙門性。
[9] 無相*輪:第二時教。釋迦牟尼在叁*輪中第二階段所說諸法無自性的教義。
[10] 廣分別*輪:叁輪*輪的最後一次。釋迦牟尼在吠舍厘城等處爲大乘種姓徒衆以闡場叁法性爲主所轉的*輪。
[11] 緣:能成熟果位助伴,生長果位特點者、即外因,外在聯系。
[12] 十二緣起:十二有支,十二因緣。
爲佛教叁世輪回最基本的理論。
包括⑴無明,即沒有自知,不聰明;
⑵行,爲由無明而産生的有善不善等行爲;
⑶識,即投胎之時的心識;
⑷名色,爲胎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質;
⑸六入,即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具備;
⑹觸,爲出胎後開始接觸外物;
⑺受,感受苦樂等;
⑻愛,爲貪等欲望;
⑼取,追求取著;
⑽有,由貪等欲望引起取得後有等行爲;
⑾生,來世之生;
⑿老死。無明、行、識是前世的因;名色、六入、觸、受、愛和取是今世的果和來世的因;有、生、老死是來世的果。十二緣起,佛教原文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13] 圓成實性:叁性之一。勝義中所有的真實法性。假有應破遍計所空的無爲法,遠離二取、清淨無分別智所緣而外別無所有,是圓成實性。
[14] 叁解脫門:又稱叁叁昧,叁叁摩地。即:空解脫門,是與苦谛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叁昧;無相解脫門,是與滅谛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叁昧;無願解脫,是與苦谛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谛之因、果、生、緣四行相相應之叁昧。
[15] 因色:成爲能生能造一切色法之基礎者,如生起地界大種之色。
[16] 差別勝義谛:勝義谛的一種。
[17] 四阿含:四阿籍摩。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
[18] 坡羅奈斯:印度恒河流波羅河和奈斯河間一城市名。漢譯爲江繞城。釋迦牟尼成道後,于此城東北十余裏之鹿野苑,爲五比丘初轉四谛*輪之處。
[19] 初度五比丘:賢者五人。釋迦牟尼成道後,于六月初四在仙人鹿野苑初轉四谛*輪,聞法自證近圓得阿羅漢果的五比丘:阿若[忄*喬]陳如、頞鞞、十力迦葉、摩南拘利和拔提。此皆梵音,依次譯爲火器、調馬、走汽、大名和小賢。
[20] 十二行相:指空及無我、無常、苦等。
[21] 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法的內容。
[22] 滅谛:四谛之一。佛教認爲消滅痛苦根源的“集”,才能達到解脫。消滅苦根之滅,稱滅谛。
[23] 能作因:六因之一。對于自果生起,不作障礙,與以助力的事物,即果以外的一切事物。
[24] 道谛:四谛之一。佛教認爲要達到解脫,就必須修道。即證得自果滅谛之道。喻如良藥,應當服用。此于聖者智中真實不虛,故名爲聖谛。
[25] 法數:又作法門,法異門。指組成成套的佛學詞彙。
[26] 遍智:一切種智。即佛智,佛智圓明,能通達總相別相一切種之法,故名遍智,一切種智。
[27] 靈鹫山:佛說般若經處。一說釋迦牟尼在此山修行。其地在中印度摩揭陀國內,舊稱耆阇崛山。漢文新譯作鹫峰山。
[28] 八品七十義:
第一段的十事者:
⑴發心、
⑵教授、
⑶順抉擇分、
⑷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
⑸所緣、
⑹所爲事、
⑺铠甲、
⑻趣入、
⑼資糧、
⑽出離。
第二段中十一事:
⑴映者、
⑵知聲聞道、
⑶知麟喻道、
⑷菩薩見道、
⑸修道作用、
⑹能解修道、
⑺贊事物、
⑻回向修道、
⑼隨喜修道、
⑽引發修道、
⑾最清淨修道。
第叁段九事者:
⑴由智不住生死、
⑵由悲不住寂滅、
⑶非方便途遠、
⑷正方便鄰近、
⑸所治品、
⑹對治品、
⑺加引、
⑻彼平等性、
⑼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
⑴行相、
⑵加行、
⑶功德、
⑷過失、
⑸性相、
⑹順解脫分、
⑺順抉擇分、
⑻不退轉衆、
⑼生死涅槃平等性、
⑽無上清淨刹土、
⑾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
⑴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
⑵風位的十六增長、
⑶忍位的堅穩、
⑷世界第一法的心遍住、
⑸見道中的所治能治、
⑹修道中的能所治、
⑺無間定、
⑻邪執。
第六段中十叁事者:
⑴布施、
⑵持戒、
⑶忍辱、
⑷精進、
⑸靜慮、
⑹般若、
⑺念佛、
⑻念法、
⑼念僧、
⑽念戒、
⑾念天、
⑿念舍、
⒀無性自性漸次。
[29] 八實有: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圓滿和合、究竟和合、頂端和合、刹那和合、法身果。
[30] 二邊:即:常邊與斷邊。
[31] 遍計:遍計所執法之簡稱。起世俗分別心稱爲遍計。
[32] 依他:叁性之一。依他因緣生起的實有事物,是遍計所執假施設處阿賴耶識,性屬叁界倒分別識,體爲實有,于妄情中從因緣生。
[33] 毗舍離城:漢意廣嚴城。在恒河岸,古中印度境,今作毗薩爾。
[34] 叁淨肉:叁種可食之肉。非爲某個人所宰殺之肉。
[35] 蘊界處:蘊有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界有六界,即:水、火、風、空、地、識。處有十二處,即:眼等六識出生之因或生長門,謂內六處,有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外六處,有色、聲、音、味、觸、法六境,均爲諸識所生和發展處,總名十二處。
[36] 了義:對不了義而言,指最究竟的實義。又了義指真實。
[37] 不了義:未了義。爲誘導尋常徒衆,以世俗之現象爲主,指出補特伽羅、有情和蘊界處等及其生滅住還,能漸次以言說思義稱量而增益者。
[38] 阿賴耶識:無沒識,藏識。唯識宗所立八識中第八識。爲無覆記的心王,是含藏一切習氣及種子之處,故稱之爲藏識。
[39] 八幻喻:水月、光影、陽焰、谷響、尋香城、魔術、彩虹、水泡。
[40] 如來藏:未離客塵位心所有自性清淨的法性;而一切有情心中具有的谛實性。
[41] 義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種。但存在于思維過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現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維中所現抽象之瓶。
[42] 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
[43] 十八部:小乘十八部。即:光護部、化地部、法護部、多聞部、赤牒部、說分別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常部、說出世部、祗陀林住部、無畏山住部、大寺住部、…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