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29

  ..續本文上一頁雞胤部、犢子部、守護部。

  [44] 有爲:因緣和合所生諸法,無常法。

  [45] 十地:大乘菩薩十地,即:歡喜地、無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權無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是大乘佛教修行成就的十個階段。又指資糧道十地,舊密宗隨類瑜伽所說資糧道十地,即:變異不定地、能依因地、重要修洽地、有學相續地、福澤所依地、堅固勝進地、緣境生果地、安住不變地、流布法性地、圓滿周遍地。

  [46] 道品:意爲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共分七種叁十七項。

  [47] 深廣:“深”指文殊菩薩宏傳的甚深見——中觀見,“廣”指彌勒菩薩宏傳的廣大行——菩薩行。大乘佛教就是這二者的結合。

  [48] 叁相:因叁相,佛教因明用語。即一個正確的“因”必須具備的叁個條件與必須包含的叁個方面,即:論題、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

  [49] 叁輪:指能作的人、所作的事、事件的對境。

  [50] 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

  [51] 叁性:叁法性,即:遍計所執法性、依他起法性、圓成實法性。

  [52] 叁十七道品:叁十七菩提分法,意爲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

  [53] 受欲:性交。

  [54] 戲論八邊:又譯八戲論:生、滅、常、斷、去、來、一、異等八種偏見。

  [55] 二次第:生圓二次第。指無上密宗修法二次第。

  [56] 雙運瑜伽:指樂空雙運的瑜伽。

  [57] 業印:藏傳佛教高僧修密宗達到一定程度時,雙修之女方爲業印或稱明妃。

  [58] 行妙行:密法于禁戒中修行念誦、護摩等業,謂之行妙行;

  [59] 第八地:即不動地。

  [60] 內外二續:內續指守瑪派所說“九乘”中的大瑜加密、隨類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又稱爲“內密乘”或“無上內叁乘”。相當于其他藏傳佛教派別對密法分爲四部中的第四部——無上瑜伽部。外續指“九乘”中的事部、行部和瑜伽部叁者。另又稱爲“外密部”或“無上外叁部”。

  [61] 四欲:四種欲,即:互擁欲、執手欲、含笑欲、凝視欲。

  [62] 和合七支:是受用圓滿、和合、大樂、無自性、大悲、利生無間、永住。

  [63] 色究竟天:第四靜慮之第五淨居夫。密嚴刹土,金剛持住地,報身佛住地。

  [64] 叁十叁天:又譯忉利天,爲欲界第二天,在須彌山頂,有八財神、十猛利、十二太陽、婁宿二子,爲叁十二神及帝釋天,共叁十叁位天神遊戲安住之處。

  [65] 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天。因其奪他所化妙欲資具而自享用,故名。

  [66] 兜率天:漢文意澤知足、喜足,謂于五欲境生喜足之心。此天依空而居,人間四百年爲此天一晝夜,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方爲此天一年。此天在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中間,爲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分內院外院,內院爲彌勒菩薩所居淨土,外院爲天衆的欲樂土。

  [67] 妙高山峰:妙高山,須彌山,蘇迷盧山。印度神話中的名山,佛書說此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上爲帝釋天,四面山腰爲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鐵圓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有四大部洲。

  [68] 班丹哲蚌大塔:莊嚴吉祥聚米塔。相傳古印度有個無欺仙人,他堆米如山,又經空行母等加持,遂成堅固具德之聚米寶塔。塔高六由旬一俱盧舍。塔在南印度功德山附近。相傳爲香拔拉王系月賢王講授《無上瑜伽續》之處。

  [69] 薄伽:因薄伽梵曾安住于彼地,故名薄伽,系住地名。

  [70] 那達:如髮端千分之一,爲超越諸色之意。

  [71] 上茅城:拘屍那城。釋迦牟尼圓寂的地方。

  [72] 白二羯摩:《毗奈耶經》所說,願求同處同心之事。傳授比丘尼戒等事,先一表白,後舉一羯磨,合而爲二,謂之白二羯磨。

  [73] 四他勝罪:比丘四種根本罪。即:不淨行、不與取、殺生和妄說上人法。

  [74] 十叁僧殘法:比丘所應斷除的十叁種殘余罪。即泄精、觸女人、貪鄙語、贊世語、作媒嫁、造房舍、造大房舍、無根謗、假根謗、破僧違谏、隨順破僧違谏、汙家擯謗違谏、惡性拒谏。

  [75] 二不定法:謂比丘若無第叁人于屏障中與一女人同坐,于彼處唯有堪淫欲與否之別,彼比丘是否犯他勝或僧殘、墮罪以及最終將作何事皆不定故。

  [76] 《本母經》:毗尾母經,本母品,律藏之一。

  [77] 四念住:身念住,念身不淨;受念住,念受爲苦;心念住,念心無常;法念住,念法無我。

  [78] 四正斷:四意斷,四正勤。叁十七道品之一類,意爲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斷惡生善。即:斷斷,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即努力阻止生惡;律儀斷,已生惡不善法令斷,即已生惡當努力斷除;修斷,未生善法令生,即未生善當努力使生之;防護斷,已生善法令增長,即已生善當繼續堅持,令其圓滿。

  [79]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撚爲叁十七種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正行品之四種禅定,即:欲神足,指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勤神足,指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專注,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觀神足,指于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80] 五根: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另有五根爲;倍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處是指後五根。

  [81]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叁十七道品的一類,由于信力等五根增長所産生的五種推動修行,達到解脫的力量。五力之又一解釋:發期願力、串習力、能破力、善業種子力、願力,是修心七事和一類。

  [82] 七菩提覺支:七覺支、七等覺支、七菩提分。能令定慧平等七法: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舍覺支和定覺支。

  [83] 八聖道支:也譯作八聖道、八支正道。意思是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即:正見,對佛四谛等的正確見解;正思維,也作正思、正志,對四谛等佛教教義的正確思維;正語,指不作一切非佛理之浯;正業,往于清淨之身業;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正勤,也稱正方便,勤修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記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修習佛教禅定,專心注于一境,觀察四谛之理。

  [84] 四無礙解:又譯作四無礙智。四無礙解,指爲諸菩薩說法之智解。即:法無礙解,指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爲法,于教法無礙,名爲法無礙;義無礙解,指知教法所诠之義理而無滯;辭無礙解,指于諸方言辭通達自在;辯說無礙,此又作樂說無礙,指以前叁種之智爲衆生樂說自在,名爲樂說無礙。又契于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爲辯無礙。無滯之百說即辯言。

  [85] 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阿羅漢果。

  [86] 麻衣比丘:麻衣尊者,又譯作商那和修。印度傳承釋迦牟尼教法的七代付法藏師的第叁代付法藏師。

  [87] 如來八大靈塔:積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合離塔、尊勝塔、涅槃塔。

  [88] 持密:金剛手的異名。

  [89] 鹿目女:美女的異名。

  

  二、講說如何進行聞思的方法

  (一)外道宗派的教義

   (甲)诠說其主張。那種不皈依叁寶而尋求除此以外的其他皈依處的補特伽羅,稱做外道徒。那種從內心就不皈依叁寶,卻承認除此以外另有別的皈依處或信托的補特伽羅,便是外道宗派。此若區分,則有六十二種見等許多類別。若加歸結,就歸入數論派[1]、勝論派[2]、離系派[3]、彌曼差派[4]和順世派[5]等五個宗派,即名爲論議五派。此若再加歸結,就無不歸總爲常斷二派[6]。彼等之中,前四派是常見派,後一派是斷見派。

   諸常見派將神我、時和自在天等看作一切世間的造作者,並承認其爲恒常。爲了證得遍入天和自在天等那樣的恒常位,作爲使天歡喜的方法,就有以家畜作祭祀、依止五火[7]、跳叁叉矛和修禅等。斷見派或順世派則說:由情器世間總攝的一切法(事物)根本沒有前世業等的起因,現在的這個一切世間,誰也未造作而是從自體驟然而生,特別是識,是從四大突然而生的。

   紅日升起、江河下流、豆子形圓、荊棘直尖和孔雀翎毛斑駁等一切諸法,誰也未造作,是從自體而生。此派又承認這種成爲現在眼根的現前所行處是神我,除此以外,根本沒有所謂神我。而且還說:與壽的殂落同時,我相續便永斷,猶如燈滅。所以,全無去往來世且無他世界。他們又說:“幾許根行境,我亦如許盡。”並說:“身亡汝不生,此身唯聚合。”雲雲。名爲外道派的名物[8],因爲既然是離開內道佛教的別的部,所以是異部。

   因爲由其米規而成爲外面,所以是異教徒。既然憑借常斷惡見之邊或際,而爲都宗論的道創立臺階,所以是外道。既然將後世和業果說成了無,所以是說無派。既然離開世人之正見而成了另外,所以是順世派。不論怎樣勤修彼等的道——依止五火和在恒河沐浴等,若連唯近似的安樂也不成就,那證得究竟安樂也就如空中之花一樣了。所以,諸具智慧的上士非但自己不入其道,更要阻止眷屬徒衆和後嗣等進入彼道,這顯然是正法要。彼等外道徒的詳廣主張,當從清辯論師[9]的《般若燈論》及其注釋、陳那[10]師徒的典籍和遍智不動金剛[11]的《入行論疏》等中了知之。

   乙、破除其主張。對其主張,若由佛教徒來分析,那恒常因——神我和自在天等不起産生世間的作用。一切世間同時産生是不可能的,而若逐漸産生,因就成爲恒常。也不是從神我和自在天等而生,吉祥月講道:“若承認從神我而生,能生與所生、業與作者等變成爲同一。此等便……。”別的經中講道…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