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自在天爲苦樂因與罪行。”是承認因位中有諸果,即以《中觀心要論》中所講的:
“多足樹種子,
男女結合子,
鼓內有聲音,
食中存糞等。”
做了破除。又彼造作者若有他因,作者就成不相接觸並成爲無常;如果無有它,那麼有彼(造作者)的理由就不成立;又彼若故意造作,意樂就成爲依他性和無常,而且造作有苦的衆生就不合理了。若不故意造作,就無自主,雖然祭彼,獲得解脫與安樂等就不可能。所以是被許多正理門類給破除了。
不可能無因也生。如果能生,就成了于一切那樣的地點和時間中存在恒常無差別,因爲承認雖然無因,但有諸法的自性。或者是苗芽和幼童于任何時間地點都無,因爲承認種子和水肥等因雖然聚合也不是因和因爲由彼等任何一種也不生。所以,諸事物是在因緣于何處聚合的那個時間和地點中有;若不聚合,則無有。因此是時或的,因而成立由因而生。
又關于識,他們主張說:從四大新生。這違背了承認自己的諸法爲無因,因爲現在的識是從自身的近取因[12]前識而生並見爲流轉故。諸事物不可能先前從不是和沒有各自的近取因而生,因爲若可能,就能從色法[13]生出識,從石頭生出苗芽,從黑暗産生光明。所以,識——這種明智之流猶如熟練念讀一樣,是見爲由前前而生後後,並連續不斷,就像因完具而死殁時相續成爲永斷,猶如良種具有了水肥等緣或如江河的流轉一樣,所以,不是從大自在天等因(而生),也不是無因和無後世。所以,一切法,若有各自的因則生;若無則不生。因此,是由事勢之正理成立的唯緣起。
注釋:
[1] 數論派:古印度一教派名。梵語僧佉派,古印度六種外道之—,—般稱爲數論外道,主張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
[2] 勝論派:外道宗派之一。古印度鸺鹠大仙和食米齋仙人所傳一教派名。
[3] 離系派:離系外道派,裸形外道派。古印度教派之一。
[4] 彌曼差派:又譯作思維派。爲研究吠陀經典而進行思維探索真理之意,所以他們最重哲學上邏輯推理。
[5] 順世派:系古度哲學流派之一。其始祖是路伽耶。說萬有差別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皆無因果。不承認有前後世,不承認有因果報應。
[6] 常斷二派:執著實有的常見派和執著絕無的斷見派。
[7] 五火:太陽、燈火和心火等五火。
[8] 名物:名號和事物。名言位之名與名號位之事物,即作爲衆所周知之名號與安立此名號之處所。
[9] 清辯論師:印度中觀派阿阇黎,著《般若燈論》等,立自續因之理,創中觀自續派見。
[10] 陳那:龍域。古印度一佛學家名,爲世界六莊嚴之一。爲內因明學的開派祖師。
[11] 不動金剛:即迦瑪黑帽系活佛第八世。
[12] 近取因:因之一種。如由種生芽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實質之連續性。
[13] 色法:指無生物,沒有知覺的東西。
(二)內道佛教派
甲、總述。那承認叁寶爲清淨皈依處和承認四法印的補特伽羅,就是內道宗派,因爲覺沃這樣講道:“內道外道皈依殊。”這在當時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有以祖師、教法和見地等叁者來區分內外道的差別的,又有應以祖師、見、修、行和果等五種理由來區分的等主張頗多。但是,自宗則是如無匹大覺沃的主張。
總之,在無匹本師釋迦牟尼未降臨于世間時,未産生此等內外宗派。在此光明劫中,是此本師大慧心者首先發心願成最勝菩提,中間于叁大阿僧祗劫中積集資糧,最後于金剛座頂上成等正覺後,爲叁種姓[1]依次轉了叁*輪。在此之後,諸隨行者解說了各個*輪的密意,由依解說方法的各異而産生了四個不同的佛教宗派。
乙、別述。
(甲)解說下乘教派。
1.解說有部宗派。
(1)性相。不承認自證,而以實執承認外境的下乘教派的補特伽羅,就是有部的性相。
(2)釋詞。由于信奉《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和承認叁時諸法其體皆有,所以稱做有部(分別說一切有部)。
(3)區分。就本體而分,有迦濕彌羅勝論派和日下派兩派。就分裂的情況而分,有十八部。此亦是說一切有部、大衆部、上座部和正量部等四根本部。
第一部系有七部、
第二部系有五部、
第叁部系有叁部、
第四部系有叁部,即分裂爲十八部。
對此雖有多種說法,但是,若如律天論師的主張,既然追隨羅睺羅[2]而承認一切所知界皆于五事[3]中包括,並根本說一切有,所以是說一切有部。由此部系分裂爲七部。
律天論師講道:
“飲光、化地與法護,
多聞、賢胄分別說,
赤牒與說一切有,
爲說一切有七部。”
大衆部,由于上座大迦葉的追隨者是多數,所以是大衆部。
由此部系分裂爲五部。律天論師講道:“東西山住、雪山住,與說有爲爲常部,說出世即大衆部。”上座部,是對上座持律第一迦旃延尼子的追隨部派,稱做上座部,由此部系分裂爲叁部。律天論師講道:“祗陀林住、無畏住,大寺住上座叁部。”正量部,由于追隨優婆離,所以是正量部。由此部系分裂爲叁部。律天論師講道:“雞胤及守護,以及犢子等,是正量叁部。”如是佛教雖然成了多種部派,然而說是解脫並無失壞。
是這樣講的:大王枳栗訖夢醒,見《摩揭陀度母阿波陀那》(譬喻部•演說解悟經)中講道:“大王,汝在夢中見到的十八人牽引著一整匹布,那是釋迦牟尼的教法分爲十八家的象征。那匹表示解脫的布是分不開的。”
(4)宗派的論師與典籍。闡述宗論的論師,就是尊者法救[4]、尊者世友[5]和妙音[6]等。典籍,就是《百種教誡》、《叁相間鬘經》和《迦旃延尼子經》等初時教四谛*輪。
(5)宗派的主張。
①基位的主張。此有部宗派承認一切所知界皆于五事中包括,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和無爲法等。又講成有爲法[7]和無爲法兩類,即五蘊[8]、五根、色聲香味觸等五處和諸無表色等是有爲法;虛空和滅二者是無爲法。又講了十二處,即色、聲、香、味、觸、法等是六境處;眼、耳、鼻、舌、身、意等是六根處,共十二處。又講了十八界,即從色界至法界是所緣六界,從眼至意是所依六根界;從眼識至意識是能依六識界,共十八界。既然蘊集衆多,故名蘊。
由于是生發之門,故名處。因是彼法之類別,故名界。承認色與智諸不相應行[9]爲無常的事物,諸無爲法爲恒常的事物。既然虛空能發生風——能依的作用,所以承認其爲恒常的事物。又講了二谛,即一經破滅或一經正常智分析排除,就堪能舍棄取相之心的諸法,就是世俗谛,因爲《俱舍論》中講了
“幾經破滅智遣除,
彼心便不趨入者,
如瓶水于世俗有。”
雖經破滅或經正常智分析排除,仍不舍棄取相之心的彼法,就是勝義谛。承認極微塵與無時分刹那[10]二者于辨別中無,于勝義中有。說勝義中有世俗,二者又因各自法的體性實有而不空,並說無我,只是蘊,所以人我者,離蘊而外無一異,故無實有。是由憑依眼根等的識,將與自身(識)同時的對境取爲無相裸體。不承認自證,承認生等諸性相較實事爲各異等有許多名言的主張。
②道位的主張。就是對于所斷,雖然承認雜染和非雜染的二障,但不承認所知障[11]的名言,說人我執和由此所生的諸煩惱是雜染障,彼等的習氣和因彼而生的諸粗重[12]不是雜染。承認道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等五道。說解脫道的要點,是通達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13]之道和是通達補特伽羅爲獨立實有空的智。主張十五心見道[14]是次第而生,第十六道類智是爲修道。
③果位的主張。就是承認由修習彼等道斷除了無知,所以能證得阿羅漢果和由于斷除了非雜染的無知,所以能證得成佛。而時間,承認速疾者以叁世能證得,並說本師從最初發心至黃昏伏魔以前是異生,在此夜間現起見道以後是聖者。主張未出家期間是在家人,出家以後僧人的行事亦爲實相。承認涅槃時心識相續永斷,心相續的無窮盡智爲佛寶,其色蘊[15]爲苦谛,所以不承認爲佛寶,如是便將僧寶亦安立爲諸有學聖者的心相續的道谛,同時不承認彼諸補特伽羅是僧寶等等。
2、解說經部宗派。其宗論總的與有部相同外,不同的主張有四能生緣、現分心、境隱蔽、塵無間、根功能、非有遍計和涅槃無實等。即將宗論說成了七類之理。然此亦非正見,因爲具有實事師的過失。此中四能生緣,是因緣唯對果堪能助益,即生發自性;增上緣唯不作障,即生發果的差別;所緣緣就是任何心識的對境;等無間緣就是前心識一滅,後一同類者便無間生起。在如是因緣的範疇中有相應因、遍行因、同類因、能作因和俱生因等歸爲五因。
彼中諸心和心所[16]由四緣而生,無心的二入定[17]由除去所緣緣的其他叁緣而生,其他一切不相應行和色皆由因緣和增上緣二者而生。關于現分即心,是說義共相[18]、本無明顯和如外境自相的一切顯現等皆是自己的正心識,即與實相派的主張相同。關于境隱蔽,是說義共相和本無明顯,除了唯是顯現外,另無外境自相。諸外境自相猶如真實顯現,是由于彼外境于心識上布露了似己的行相,所以是理會了如外境的行相,而外境則如瓶,真實永遠不見。
瓶相與衣相同,是潛在的,因爲在第一刹那時境、根、識等叁緣聚合的外面,彼對境的行相猶如鏡中影像出現,所以是相似的感受,因此,安立名言謂由識受境。關于塵無間,是說當造作粗分[19]時,既然諸細微塵于有間隙和無隙任一之中都不合理,所以既無間且粘亦不合,因此是觸而不粘或者由于無間隙,所以是粘而表面不接觸,所以承認所謂粘而不觸。就是主張說:“根實體並不隱蔽;是一種能生發眼等各自之識的功能,此亦是由前識的勢力而生,而且由依彼能生眼識等,所以是由隨進隨退的信念…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