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自在天为苦乐因与罪行。”是承认因位中有诸果,即以《中观心要论》中所讲的:
“多足树种子,
男女结合子,
鼓内有声音,
食中存粪等。”
做了破除。又彼造作者若有他因,作者就成不相接触并成为无常;如果无有它,那么有彼(造作者)的理由就不成立;又彼若故意造作,意乐就成为依他性和无常,而且造作有苦的众生就不合理了。若不故意造作,就无自主,虽然祭彼,获得解脱与安乐等就不可能。所以是被许多正理门类给破除了。
不可能无因也生。如果能生,就成了于一切那样的地点和时间中存在恒常无差别,因为承认虽然无因,但有诸法的自性。或者是苗芽和幼童于任何时间地点都无,因为承认种子和水肥等因虽然聚合也不是因和因为由彼等任何一种也不生。所以,诸事物是在因缘于何处聚合的那个时间和地点中有;若不聚合,则无有。因此是时或的,因而成立由因而生。
又关于识,他们主张说:从四大新生。这违背了承认自己的诸法为无因,因为现在的识是从自身的近取因[12]前识而生并见为流转故。诸事物不可能先前从不是和没有各自的近取因而生,因为若可能,就能从色法[13]生出识,从石头生出苗芽,从黑暗产生光明。所以,识——这种明智之流犹如熟练念读一样,是见为由前前而生后后,并连续不断,就像因完具而死殁时相续成为永断,犹如良种具有了水肥等缘或如江河的流转一样,所以,不是从大自在天等因(而生),也不是无因和无后世。所以,一切法,若有各自的因则生;若无则不生。因此,是由事势之正理成立的唯缘起。
注释:
[1] 数论派:古印度一教派名。梵语僧佉派,古印度六种外道之—,—般称为数论外道,主张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
[2] 胜论派:外道宗派之一。古印度鸺鹠大仙和食米斋仙人所传一教派名。
[3] 离系派:离系外道派,裸形外道派。古印度教派之一。
[4] 弥曼差派:又译作思维派。为研究吠陀经典而进行思维探索真理之意,所以他们最重哲学上逻辑推理。
[5] 顺世派:系古度哲学流派之一。其始祖是路伽耶。说万有差别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皆无因果。不承认有前后世,不承认有因果报应。
[6] 常断二派:执著实有的常见派和执著绝无的断见派。
[7] 五火:太阳、灯火和心火等五火。
[8] 名物:名号和事物。名言位之名与名号位之事物,即作为众所周知之名号与安立此名号之处所。
[9] 清辩论师:印度中观派阿阇黎,著《般若灯论》等,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
[10] 陈那:龙域。古印度一佛学家名,为世界六庄严之一。为内因明学的开派祖师。
[11] 不动金刚:即迦玛黑帽系活佛第八世。
[12] 近取因:因之一种。如由种生芽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实质之连续性。
[13] 色法:指无生物,没有知觉的东西。
(二)内道佛教派
甲、总述。那承认三宝为清净皈依处和承认四法印的补特伽罗,就是内道宗派,因为觉沃这样讲道:“内道外道皈依殊。”这在当时有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以祖师、教法和见地等三者来区分内外道的差别的,又有应以祖师、见、修、行和果等五种理由来区分的等主张颇多。但是,自宗则是如无匹大觉沃的主张。
总之,在无匹本师释迦牟尼未降临于世间时,未产生此等内外宗派。在此光明劫中,是此本师大慧心者首先发心愿成最胜菩提,中间于三大阿僧祗劫中积集资粮,最后于金刚座顶上成等正觉后,为三种姓[1]依次转了三*轮。在此之后,诸随行者解说了各个*轮的密意,由依解说方法的各异而产生了四个不同的佛教宗派。
乙、别述。
(甲)解说下乘教派。
1.解说有部宗派。
(1)性相。不承认自证,而以实执承认外境的下乘教派的补特伽罗,就是有部的性相。
(2)释词。由于信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和承认三时诸法其体皆有,所以称做有部(分别说一切有部)。
(3)区分。就本体而分,有迦湿弥罗胜论派和日下派两派。就分裂的情况而分,有十八部。此亦是说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和正量部等四根本部。
第一部系有七部、
第二部系有五部、
第三部系有三部、
第四部系有三部,即分裂为十八部。
对此虽有多种说法,但是,若如律天论师的主张,既然追随罗睺罗[2]而承认一切所知界皆于五事[3]中包括,并根本说一切有,所以是说一切有部。由此部系分裂为七部。
律天论师讲道:
“饮光、化地与法护,
多闻、贤胄分别说,
赤牒与说一切有,
为说一切有七部。”
大众部,由于上座大迦叶的追随者是多数,所以是大众部。
由此部系分裂为五部。律天论师讲道:“东西山住、雪山住,与说有为为常部,说出世即大众部。”上座部,是对上座持律第一迦旃延尼子的追随部派,称做上座部,由此部系分裂为三部。律天论师讲道:“祗陀林住、无畏住,大寺住上座三部。”正量部,由于追随优婆离,所以是正量部。由此部系分裂为三部。律天论师讲道:“鸡胤及守护,以及犊子等,是正量三部。”如是佛教虽然成了多种部派,然而说是解脱并无失坏。
是这样讲的:大王枳栗讫梦醒,见《摩揭陀度母阿波陀那》(譬喻部•演说解悟经)中讲道:“大王,汝在梦中见到的十八人牵引着一整匹布,那是释迦牟尼的教法分为十八家的象征。那匹表示解脱的布是分不开的。”
(4)宗派的论师与典籍。阐述宗论的论师,就是尊者法救[4]、尊者世友[5]和妙音[6]等。典籍,就是《百种教诫》、《三相间鬘经》和《迦旃延尼子经》等初时教四谛*轮。
(5)宗派的主张。
①基位的主张。此有部宗派承认一切所知界皆于五事中包括,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等。又讲成有为法[7]和无为法两类,即五蕴[8]、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处和诸无表色等是有为法;虚空和灭二者是无为法。又讲了十二处,即色、声、香、味、触、法等是六境处;眼、耳、鼻、舌、身、意等是六根处,共十二处。又讲了十八界,即从色界至法界是所缘六界,从眼至意是所依六根界;从眼识至意识是能依六识界,共十八界。既然蕴集众多,故名蕴。
由于是生发之门,故名处。因是彼法之类别,故名界。承认色与智诸不相应行[9]为无常的事物,诸无为法为恒常的事物。既然虚空能发生风——能依的作用,所以承认其为恒常的事物。又讲了二谛,即一经破灭或一经正常智分析排除,就堪能舍弃取相之心的诸法,就是世俗谛,因为《俱舍论》中讲了
“几经破灭智遣除,
彼心便不趋入者,
如瓶水于世俗有。”
虽经破灭或经正常智分析排除,仍不舍弃取相之心的彼法,就是胜义谛。承认极微尘与无时分刹那[10]二者于辨别中无,于胜义中有。说胜义中有世俗,二者又因各自法的体性实有而不空,并说无我,只是蕴,所以人我者,离蕴而外无一异,故无实有。是由凭依眼根等的识,将与自身(识)同时的对境取为无相裸体。不承认自证,承认生等诸性相较实事为各异等有许多名言的主张。
②道位的主张。就是对于所断,虽然承认杂染和非杂染的二障,但不承认所知障[11]的名言,说人我执和由此所生的诸烦恼是杂染障,彼等的习气和因彼而生的诸粗重[12]不是杂染。承认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说解脱道的要点,是通达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13]之道和是通达补特伽罗为独立实有空的智。主张十五心见道[14]是次第而生,第十六道类智是为修道。
③果位的主张。就是承认由修习彼等道断除了无知,所以能证得阿罗汉果和由于断除了非杂染的无知,所以能证得成佛。而时间,承认速疾者以三世能证得,并说本师从最初发心至黄昏伏魔以前是异生,在此夜间现起见道以后是圣者。主张未出家期间是在家人,出家以后僧人的行事亦为实相。承认涅槃时心识相续永断,心相续的无穷尽智为佛宝,其色蕴[15]为苦谛,所以不承认为佛宝,如是便将僧宝亦安立为诸有学圣者的心相续的道谛,同时不承认彼诸补特伽罗是僧宝等等。
2、解说经部宗派。其宗论总的与有部相同外,不同的主张有四能生缘、现分心、境隐蔽、尘无间、根功能、非有遍计和涅槃无实等。即将宗论说成了七类之理。然此亦非正见,因为具有实事师的过失。此中四能生缘,是因缘唯对果堪能助益,即生发自性;增上缘唯不作障,即生发果的差别;所缘缘就是任何心识的对境;等无间缘就是前心识一灭,后一同类者便无间生起。在如是因缘的范畴中有相应因、遍行因、同类因、能作因和俱生因等归为五因。
彼中诸心和心所[16]由四缘而生,无心的二入定[17]由除去所缘缘的其他三缘而生,其他一切不相应行和色皆由因缘和增上缘二者而生。关于现分即心,是说义共相[18]、本无明显和如外境自相的一切显现等皆是自己的正心识,即与实相派的主张相同。关于境隐蔽,是说义共相和本无明显,除了唯是显现外,另无外境自相。诸外境自相犹如真实显现,是由于彼外境于心识上布露了似己的行相,所以是理会了如外境的行相,而外境则如瓶,真实永远不见。
瓶相与衣相同,是潜在的,因为在第一刹那时境、根、识等三缘聚合的外面,彼对境的行相犹如镜中影像出现,所以是相似的感受,因此,安立名言谓由识受境。关于尘无间,是说当造作粗分[19]时,既然诸细微尘于有间隙和无隙任一之中都不合理,所以既无间且粘亦不合,因此是触而不粘或者由于无间隙,所以是粘而表面不接触,所以承认所谓粘而不触。就是主张说:“根实体并不隐蔽;是一种能生发眼等各自之识的功能,此亦是由前识的势力而生,而且由依彼能生眼识等,所以是由随进随退的信念…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