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P31

  ..续本文上一页而有。”

  关于非有遍计,是主张说:“生灭等诸不相应行,不由色与心所而成为即此和其他,所以是遍计,因为加兔角一样,唯名而已。”关于涅槃无实,就是承认当以三乘般涅槃时,蕴及其种子相续便断,此后犹如虚空云散,对境即灭,唯与法界无别。这种承认其为无所有,是与有部相同。

  但是,此宗不承认离系实体为另外有。现在分析这些道理:若分析因果会合不会合;时间同与不同、果或有或无等如何产生和自生等,是生为四边[20]的哪一情理的话,由于胜义中不成立由缘而生,由于现分若是心,境若是潜在,所量现前分[21]的差别就难以合理,而且由于对境无隐蔽也理应显现,所以外境是非实有。

  此外,因为细微尘若无间隙,应成合为一体;而若不触或不粘,就应成有间隙,除此不可能有第三条道路。因为根功能也由于在胜义中已被否定和在名言中可以由根本身能生识,所以,假设为功能,意义不大。因为如若唯是非有遍计,既然无常于所知界中不存在,所以说常见派就应成为秘密派。般涅槃者并非相续永断了的纯粹无实有,因为下乘的涅槃,盖障未尽,故非究竟。而佛陀,由于利生事业未完毕和没有阻智之因,所以相续不断。

  诸独觉者,是根中等具足独觉种姓的补特伽罗由前世串习之力,于最后有时[22]以缘起之门,将真实义作为所缘后而了知人无我性和所取[23]无性,所以通达了无我一个又半和果虽然证得了独觉阿罗汉,但较大乘,则安立为下劣。

  此派亦主张一切内外诸法皆由缘起之理而生,即由依外种子而生苗芽等和由内心无明而生至老死。此中由在前世不知真实义的所有无明而造积了今生要成办的业,就是行;由此于有中成就能引因和所引果的识;由识能成就语基和色所摄的蕴疱[24]等;由此成就眼等六处,并由处产生包括境、根、识三者的触;由触产生受;由受产生取舍境的爱;由爱产生受取对境的取;由取造积了成就有的业,名为有;由有生为六趣[25]和由生而有老死。

  又此十二支中无明、爱和取等三支是烦恼,除去行和有二支外,其余七支是苦蕴。如是由烦恼生业;由业生苦;由苦事又生烦恼与业,所以,直至无明未遮前,生死缘起之轮都在连续不断地流转。此等道理,由独觉修习的情形,就是观看尸林之骨,乃至无明都在理解此(尸林骨)由死所生,彼(死)亦由生而生,并且将彼无明理解成是为通达无我的慧所除后,遂将道当作依止自相续。由于如是就是老、死、苦的体性,便思维彼由生所生等产生的次第,故能通达苦谛。

  由于思维因为生停止,老死便停止等阻滞的次第,故能进入灭谛。由于无明是集[26]的根本,若思维由彼产生行等的次第,就能通达集谛。若思维由于无明阻滞,行便阻滞等阻滞的次第,便修习集的对治无我等,就是了知道谛的自性,所以是以如彼理之门,于一座中证得部行独觉[27]和麟角喻独觉[28]之果。

  彼亦并非一概决定为独觉种姓,因为确定为究竟一果的道理不成立。缘起亦无自性,因为由彼此值遇而生发等并不成立.若无所取,虽取彼亦无实有,因为是同类。喜爱独寂亦非上行,因为胜义中无寂与不寂。由于耽著独自解脱之心并非正理和果非究竟,所以也是下道。

  (乙)解说大乘教派。

  1.诠说大小乘的差别。解说大乘教派,首先应当了知大小乘的差别。对此,经中讲道:“大乘小乘发心殊。”即是讲了唯以有无为利他而发菩提心来区分差别和以具不具七大[29]来区分差别等许多建立。但是对此,尊者米却多吉和遍智却季迥乃等则以正见通达上的差别、意乐加行所学上的差别、所断断除上的差别、所得果的差别和七大上的差别等五项来区分。

  其中

  第一项,是说在通达了人无我之上,复又明了并圆满通达法无我者就是大乘,未通达者是小乘。

  即如《中观赞》中所讲:

  “不知无相者,

  师说无解脱,

  故师由大乘,

  圆满宣示彼。”

  第二项,是指由慈慧菩提心等起,学不学六波罗密多行的差别。即如阿阇黎马鸣所讲:

  “如麟独居者,

  六度名亦无,

  唯有佛世尊,

  全住于六度。”

  第三项,是说虽能断除一切烦恼障,但不能断除所知障者是小乘,能断除所有二障及其习气者是大乘。

  第四项,是说由于方便与智慧低劣,故唯欲寂静涅槃者是小乘。由于智慧甚深、方便广大,故欲愿或修习不住于有寂边际之涅槃者是大乘,即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讲:

  “智不住有,

  悲不住寂。”

  第五项,如《经庄严论》中所讲:

  “所缘广大性,

  如是成办二,

  智慧发精进,

  善巧于方便,

  正性修习大,

  佛陀功业大,

  若具此大者,

  定诠称大乘。”

  即是缘大乘的广大藏、成办自他二利、通达二无我、于三大阿僧祗劫中发起敬行的精进、全不舍弃轮回并全无烦恼,故如断除身语之不善、具力无畏、正修不共佛法和诸任运成就且连续不断的功业等,具足此七项者是大乘,不具者是小乘。

  《集论》中也讲道:

  “广施智大成就大,

  安住诸佛胜大乘,

  披挂大甲伏魔诳,

  是故遍称大菩萨。”

  和以《摄乘论》中所讲的

  “随所知处与相转,

  能详分辨其因果,

  守三学与彼果断,

  智乘殊胜高无上。”

  为代表来区分大小乘,

  就是尊者米却多吉等一切持此法之宗论者的主张。

  2.解说大乘教派。

  (1)略述大乘的体性。

  即如《集经》中所讲:

  “云何称此谓菩提大乘,

  乘此可令有情脱忧苦,

  此乘如虚空是无量宫,

  能得安乐幸福是乘法。”

  因为若入此乘,便有往趋佛之力、智慧广大且所行处辽阔和能证得一切增上[30]乐和定胜[31]安,所以称做大乘。

  此外,既然能表究竟果报直接联系到双运金刚持位的道及其运转,所以称做法相乘和由于果报的究竟观待于无住涅槃[32]的双运智而能应用到彼之因,所以称做因乘。

  (2)广述大乘的立论。

  ①解说大乘唯识派之理。

  子、词义。总之,彼因(法相)大乘有唯心论唯识派和无自性论中观派两个宗派。其中前一派说,除心外无任何别的事物,并承认唯心唯识为实事有,所以是唯心派或唯识派。《八千颂》中亦承许道:“喏,诸佛子,为因承认所谓“此等三世界唯是心”的经义与实事随顺,故是唯心派。或者由于以如理作意来修习其义,故是瑜伽行派。”

  丑、归摄为七事。

  (子)所知处。就是宣说阿赖耶识,因为能善巧一切法的因皆是缘起。抉择此的有四项:

  第一项,阿赖耶存在的理由。

  主要是根据《解深密经》中所讲的:

  “阿陀那识甚深微,

  一切种子如河流,

  佛说不容寻为我,

  我于凡愚不开演。”

  的教言来成立阿赖耶的。

  第二项、性相。如经中所讲:

  “无始时界中,

  是有诸法在,

  有彼故当得,

  众趣与涅槃。”

  即是说,既然由依一切杂染法的习气而成就引摄种子,所以成为生发一切杂染法的因。由于能成为一切,所以亦是无覆,而且是不成为善与不善任一者,所以是无记[33],即承认存在于一切有情相续中的那种阿赖耶是无覆无记的。

  第三项,何时还灭。它流转于直至任何有情住于轮回,而若证得阿罗汉便还灭,即如经中所讲:

  “彼如河水经常流,

  若得罗汉彼还灭。”

  又若成佛,则以转依(转化)的方式而还灭,即如这样所:

  藏识是何者,

  彼为明镜智。”

  第四项,彼与造作者自在天等不同的差别。由于承许自在天等是一切的唯一造作者——常我等又承认阿赖耶存在于每一个有情和其体性为能辨别的刹那缘生的自性,所以特别殊胜。

  (丑)彼之性相。

  子、施设处依他起。是说由此阿赖耶所生依他者,是现为蕴、界、处等的事物,即现为外所取对境的行相和内能取心的行相,这一切皆称做倒分别(妄念)。即由于自身的习气是由种子的前同类的势力所生,所以是因。由于自身的体性不住于成就时的第二刹那,所以能生出体性和自身的后同类,而且由于后者亦为前者所统制,所以主张说果等三者是依他起。

  总之,就是那个遍计所执施设处阿赖耶识,性属三界倒分别识、体为实有、于妄情中从因缘所生者。

  丑、所施设遍计所执。就是对如上述的施设处——那个实有的依他起,由彼虚妄分别的意识颠倒增益人与法(事物)后,遍计执为我、我所和名言等,即在胜义里实体何处亦无中,所现如发缕、唯是心错乱者的所取。随缘何者,皆成解脱的异品,而且是无寻思之分,如兔角一样。

  寅、能遍圆成实。假有应破遍计所空的无为法,除彼远离二取的清净无分别智的所缘而外,别无所有,就是圆成实。复次,遍计所执唯于假立中有,因为无实。依他起是实有,因为有作用能。圆成实于胜义中有,因为是无分别的对境。所以,经中是以所开示的一切本无的异名,宣说了遍计所执性。是以所开示的一切幻化、梦境和阳焰等,宣说了依他起性。是以所开示的一切无分别和无为法,宣说了圆成实性。

  对于此道理,传说诸论师做了种种分合,而若按照藏地有名的说法,是遍计所执虽无实境,但能以分别来寻思,如我见和和实有是缺少性相的遍计所执。于分别现起的诸概念和无分别根识如能所二现,是差别遍计所执,即有两种。依他起,由于习气势力所致,所以三界的心和心所二者现为两种,是不清净的依他起;领纳无二的智慧和诸圣人的显现而不耽著的类智是清净的依他起,即有两种。

  圆成实,错处依他起和错误遍计所执二无的法性——那种无遮真如无为法是无变异圆成实;能所二取皆空之后,余有一种谛实有的自证自明的无二智,它是无颠倒的圆成实,即有两种。若按照偈眷,则一切道和道的所缘就全属于此范畴之中。彼等若按照名言,遍计所执是正名言,依他起是言说句,圆成实是远离名言。

  若按照纳入名言来讲,遍计所执是纳入错误二现,依他起是纳入远离彼的有境,圆成实是纳入真如。此等的譬喻是如幻,即能变者是咒变化事和木棍…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