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有。”
關于非有遍計,是主張說:“生滅等諸不相應行,不由色與心所而成爲即此和其他,所以是遍計,因爲加兔角一樣,唯名而已。”關于涅槃無實,就是承認當以叁乘般涅槃時,蘊及其種子相續便斷,此後猶如虛空雲散,對境即滅,唯與法界無別。這種承認其爲無所有,是與有部相同。
但是,此宗不承認離系實體爲另外有。現在分析這些道理:若分析因果會合不會合;時間同與不同、果或有或無等如何産生和自生等,是生爲四邊[20]的哪一情理的話,由于勝義中不成立由緣而生,由于現分若是心,境若是潛在,所量現前分[21]的差別就難以合理,而且由于對境無隱蔽也理應顯現,所以外境是非實有。
此外,因爲細微塵若無間隙,應成合爲一體;而若不觸或不粘,就應成有間隙,除此不可能有第叁條道路。因爲根功能也由于在勝義中已被否定和在名言中可以由根本身能生識,所以,假設爲功能,意義不大。因爲如若唯是非有遍計,既然無常于所知界中不存在,所以說常見派就應成爲秘密派。般涅槃者並非相續永斷了的純粹無實有,因爲下乘的涅槃,蓋障未盡,故非究竟。而佛陀,由于利生事業未完畢和沒有阻智之因,所以相續不斷。
諸獨覺者,是根中等具足獨覺種姓的補特伽羅由前世串習之力,于最後有時[22]以緣起之門,將真實義作爲所緣後而了知人無我性和所取[23]無性,所以通達了無我一個又半和果雖然證得了獨覺阿羅漢,但較大乘,則安立爲下劣。
此派亦主張一切內外諸法皆由緣起之理而生,即由依外種子而生苗芽等和由內心無明而生至老死。此中由在前世不知真實義的所有無明而造積了今生要成辦的業,就是行;由此于有中成就能引因和所引果的識;由識能成就語基和色所攝的蘊疱[24]等;由此成就眼等六處,並由處産生包括境、根、識叁者的觸;由觸産生受;由受産生取舍境的愛;由愛産生受取對境的取;由取造積了成就有的業,名爲有;由有生爲六趣[25]和由生而有老死。
又此十二支中無明、愛和取等叁支是煩惱,除去行和有二支外,其余七支是苦蘊。如是由煩惱生業;由業生苦;由苦事又生煩惱與業,所以,直至無明未遮前,生死緣起之輪都在連續不斷地流轉。此等道理,由獨覺修習的情形,就是觀看屍林之骨,乃至無明都在理解此(屍林骨)由死所生,彼(死)亦由生而生,並且將彼無明理解成是爲通達無我的慧所除後,遂將道當作依止自相續。由于如是就是老、死、苦的體性,便思維彼由生所生等産生的次第,故能通達苦谛。
由于思維因爲生停止,老死便停止等阻滯的次第,故能進入滅谛。由于無明是集[26]的根本,若思維由彼産生行等的次第,就能通達集谛。若思維由于無明阻滯,行便阻滯等阻滯的次第,便修習集的對治無我等,就是了知道谛的自性,所以是以如彼理之門,于一座中證得部行獨覺[27]和麟角喻獨覺[28]之果。
彼亦並非一概決定爲獨覺種姓,因爲確定爲究竟一果的道理不成立。緣起亦無自性,因爲由彼此值遇而生發等並不成立.若無所取,雖取彼亦無實有,因爲是同類。喜愛獨寂亦非上行,因爲勝義中無寂與不寂。由于耽著獨自解脫之心並非正理和果非究竟,所以也是下道。
(乙)解說大乘教派。
1.诠說大小乘的差別。解說大乘教派,首先應當了知大小乘的差別。對此,經中講道:“大乘小乘發心殊。”即是講了唯以有無爲利他而發菩提心來區分差別和以具不具七大[29]來區分差別等許多建立。但是對此,尊者米卻多吉和遍智卻季迥乃等則以正見通達上的差別、意樂加行所學上的差別、所斷斷除上的差別、所得果的差別和七大上的差別等五項來區分。
其中
第一項,是說在通達了人無我之上,複又明了並圓滿通達法無我者就是大乘,未通達者是小乘。
即如《中觀贊》中所講:
“不知無相者,
師說無解脫,
故師由大乘,
圓滿宣示彼。”
第二項,是指由慈慧菩提心等起,學不學六波羅密多行的差別。即如阿阇黎馬鳴所講:
“如麟獨居者,
六度名亦無,
唯有佛世尊,
全住于六度。”
第叁項,是說雖能斷除一切煩惱障,但不能斷除所知障者是小乘,能斷除所有二障及其習氣者是大乘。
第四項,是說由于方便與智慧低劣,故唯欲寂靜涅槃者是小乘。由于智慧甚深、方便廣大,故欲願或修習不住于有寂邊際之涅槃者是大乘,即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講:
“智不住有,
悲不住寂。”
第五項,如《經莊嚴論》中所講:
“所緣廣大性,
如是成辦二,
智慧發精進,
善巧于方便,
正性修習大,
佛陀功業大,
若具此大者,
定诠稱大乘。”
即是緣大乘的廣大藏、成辦自他二利、通達二無我、于叁大阿僧祗劫中發起敬行的精進、全不舍棄輪回並全無煩惱,故如斷除身語之不善、具力無畏、正修不共佛法和諸任運成就且連續不斷的功業等,具足此七項者是大乘,不具者是小乘。
《集論》中也講道:
“廣施智大成就大,
安住諸佛勝大乘,
披挂大甲伏魔诳,
是故遍稱大菩薩。”
和以《攝乘論》中所講的
“隨所知處與相轉,
能詳分辨其因果,
守叁學與彼果斷,
智乘殊勝高無上。”
爲代表來區分大小乘,
就是尊者米卻多吉等一切持此法之宗論者的主張。
2.解說大乘教派。
(1)略述大乘的體性。
即如《集經》中所講:
“雲何稱此謂菩提大乘,
乘此可令有情脫憂苦,
此乘如虛空是無量宮,
能得安樂幸福是乘法。”
因爲若入此乘,便有往趨佛之力、智慧廣大且所行處遼闊和能證得一切增上[30]樂和定勝[31]安,所以稱做大乘。
此外,既然能表究竟果報直接聯系到雙運金剛持位的道及其運轉,所以稱做法相乘和由于果報的究竟觀待于無住涅槃[32]的雙運智而能應用到彼之因,所以稱做因乘。
(2)廣述大乘的立論。
①解說大乘唯識派之理。
子、詞義。總之,彼因(法相)大乘有唯心論唯識派和無自性論中觀派兩個宗派。其中前一派說,除心外無任何別的事物,並承認唯心唯識爲實事有,所以是唯心派或唯識派。《八千頌》中亦承許道:“喏,諸佛子,爲因承認所謂“此等叁世界唯是心”的經義與實事隨順,故是唯心派。或者由于以如理作意來修習其義,故是瑜伽行派。”
醜、歸攝爲七事。
(子)所知處。就是宣說阿賴耶識,因爲能善巧一切法的因皆是緣起。抉擇此的有四項:
第一項,阿賴耶存在的理由。
主要是根據《解深密經》中所講的:
“阿陀那識甚深微,
一切種子如河流,
佛說不容尋爲我,
我于凡愚不開演。”
的教言來成立阿賴耶的。
第二項、性相。如經中所講:
“無始時界中,
是有諸法在,
有彼故當得,
衆趣與涅槃。”
即是說,既然由依一切雜染法的習氣而成就引攝種子,所以成爲生發一切雜染法的因。由于能成爲一切,所以亦是無覆,而且是不成爲善與不善任一者,所以是無記[33],即承認存在于一切有情相續中的那種阿賴耶是無覆無記的。
第叁項,何時還滅。它流轉于直至任何有情住于輪回,而若證得阿羅漢便還滅,即如經中所講:
“彼如河水經常流,
若得羅漢彼還滅。”
又若成佛,則以轉依(轉化)的方式而還滅,即如這樣所:
藏識是何者,
彼爲明鏡智。”
第四項,彼與造作者自在天等不同的差別。由于承許自在天等是一切的唯一造作者——常我等又承認阿賴耶存在于每一個有情和其體性爲能辨別的刹那緣生的自性,所以特別殊勝。
(醜)彼之性相。
子、施設處依他起。是說由此阿賴耶所生依他者,是現爲蘊、界、處等的事物,即現爲外所取對境的行相和內能取心的行相,這一切皆稱做倒分別(妄念)。即由于自身的習氣是由種子的前同類的勢力所生,所以是因。由于自身的體性不住于成就時的第二刹那,所以能生出體性和自身的後同類,而且由于後者亦爲前者所統製,所以主張說果等叁者是依他起。
總之,就是那個遍計所執施設處阿賴耶識,性屬叁界倒分別識、體爲實有、于妄情中從因緣所生者。
醜、所施設遍計所執。就是對如上述的施設處——那個實有的依他起,由彼虛妄分別的意識顛倒增益人與法(事物)後,遍計執爲我、我所和名言等,即在勝義裏實體何處亦無中,所現如發縷、唯是心錯亂者的所取。隨緣何者,皆成解脫的異品,而且是無尋思之分,如兔角一樣。
寅、能遍圓成實。假有應破遍計所空的無爲法,除彼遠離二取的清淨無分別智的所緣而外,別無所有,就是圓成實。複次,遍計所執唯于假立中有,因爲無實。依他起是實有,因爲有作用能。圓成實于勝義中有,因爲是無分別的對境。所以,經中是以所開示的一切本無的異名,宣說了遍計所執性。是以所開示的一切幻化、夢境和陽焰等,宣說了依他起性。是以所開示的一切無分別和無爲法,宣說了圓成實性。
對于此道理,傳說諸論師做了種種分合,而若按照藏地有名的說法,是遍計所執雖無實境,但能以分別來尋思,如我見和和實有是缺少性相的遍計所執。于分別現起的諸概念和無分別根識如能所二現,是差別遍計所執,即有兩種。依他起,由于習氣勢力所致,所以叁界的心和心所二者現爲兩種,是不清淨的依他起;領納無二的智慧和諸聖人的顯現而不耽著的類智是清淨的依他起,即有兩種。
圓成實,錯處依他起和錯誤遍計所執二無的法性——那種無遮真如無爲法是無變異圓成實;能所二取皆空之後,余有一種谛實有的自證自明的無二智,它是無顛倒的圓成實,即有兩種。若按照偈眷,則一切道和道的所緣就全屬于此範疇之中。彼等若按照名言,遍計所執是正名言,依他起是言說句,圓成實是遠離名言。
若按照納入名言來講,遍計所執是納入錯誤二現,依他起是納入遠離彼的有境,圓成實是納入真如。此等的譬喻是如幻,即能變者是咒變化事和木棍…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