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是根本心和真如。由彼所現的大象行相是依他起,大象是遍計所執。彼(木棍)中無此(大象)是圓成實。這是經中明講了的。
(寅)進入其義。是爲了通達彼等叁性相之義理而進入。何等補特伽羅能進入?已積集大乘資糧者能進入。以何因來進入?以生起善根力,即使一切有情皆得成佛之心、入波羅密多之心和認爲我于任何亦無障之心等叁不怯退之心;以斷除聲聞獨覺的作意、斷除懷疑大乘、斷除于法偏執和斷除虛妄分別等四斷除;以勝解寂止勝觀的所有因而進入。
如何方式進入?是以聽聞的薰習之門來尋覓本名、自性和不同的區別而了知叁性相爲無所取。複次,由于將一切了知爲唯假有、了知爲唯識和以唯識的想來遮遺,故能漸次進入彼叁者。總之,是以全知遍計所執的錯誤、斷除虛妄分別依他起並現見圓成實而入道的。是進入何分際或何分位?是以信解行,次第進入資糧與加行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
(卯)彼之因果。進入就是此道次第首先生發的因和亦成爲究竟果理者就是那個住于六度之行。
(辰)彼之差別。以六度進入覺知的規理,有歡喜等十地的諸規理差別。此又是爲以度而行的規理、諸地證得的規理和乃至何時而行的規理所總攝。
(巳)叁學。上述六度亦包括在叁學之內並是諸菩薩所學之處。其中增上戒學,就是律儀戒[34]、攝善法戒[35]和饒益有情戒[36]等叁戒。因爲以發心等優于小乘,所以安名爲增上。增上心學,就是爲了修行波羅密多、成熟有情和奉行一切佛法而修習菩薩的健行叁摩地[37]等。增上慧學,就是永斷一切相和虛妄分別,修行無分別任運成就和後得如幻[38],就是慧度。總之,菩薩的學處雖然無量,而若歸攝,就總歸爲這些。
(午)學得的果。斷圓滿,是滅除了二障。智圓滿,是自性身、報身和化身,即此等叁身的自性或性相以及法身等。此複具有轉化、是白淨法的所依、無二、恒常和不可思議等五支,並由此成爲能旁出無量不可思議的佛法之處。以上這些,是根據承認無著師弟的本文爲唯識的那個宗——藏地諸先師的主張而寫的。
寅、差別。
(子)總述差別。唯識派總的根本主張是承認除了唯心而外,外境少許亦無,猶如夢境。因爲色等外境及其生滅等皆如髮縷和月亮重影,唯是心中的感覺。因爲外境若實有,就應當于聖者的等持無分別智前有,但由于在其前無有,所以,雖然只是一條河流之物,但由于善惡業所致,天則見爲甘露,人則見爲水,餓鬼則見膿血,地獄者則見爲鐵水等于未雜有暫時錯因的六趣感覺中亦顯現爲各個不同。此外,還以諸多經教和道理破除外境而成立了唯心。
(醜)具體差別。
子、具體差別。是實相派和假相派的差別。實相派。此中有二:第一、總說實相派的主張;
第一、別說其差別。第一、總說實相派的主張。彼唯識派其宗論的核心有實相派和假相派二種主張,其中前者實相派主張說:外境雖無實有,但由分別爲外境的習氣,此心識能起爲外境的行相,猶如玻璃有色。所以,顯現爲有色[39]的一切唯是顯現者的心性由于錯亂習氣所致才現爲遠隔的外境,實際是既然于所取的心中真實,滅谛也就安立爲遠離所斷的心等那經中所講的所有蘊界處等就是實識法[40],即承認爲心性。所以,名亦稱做實相派。
第二、別說其差別。此中分叁派:破卵各半派、二取數量相等派和雜交不二派。第一派破卵各半派。此派亦是說:心識的行相——所取的境和能取的識二者,如卵對剖各爲一半,亦是承認行相爲實所取分,心識爲實能取分。即如祗多黎論師所講:“彼內現之識是余者,而此外現亦是余者,因爲此二者也唯是各個自證。因爲由彼二種虛妄分別勢力所生,所以是增益爲所取能取的兩種體相。”第二派二取數量相等派。就是承認紅白等質異[41]的所取行相有多少,能取的識也就等同于那麼多的異質,而且顯現亦現爲多種紅白。彼等顯現亦是各個實體,顯現者根識也是衆多實體的真性。
即如《中觀自釋》中所講:“猶如一切安樂等,諸青等的行相也唯是領納的本體,而彼等心識既多且彼等又全是同類。即是說:衆多不同類的心識如同時出現而生起。”第叁派雜交不二派。就是承認既然是唯一心識現爲紅白等,所以,現分雖然現爲多種,但由于一切識實爲無方分的性質,所以無二。即如《中觀自釋》中所講:“是說猶如一切寶石瑪瑙是由唯一心識取了多樣體相。”
假相派。此亦分二:第一、總說假相派的主張;第二、別說其差別。第一、總說假相派的主張。諸假相唯識派則承認白黑等的一切現分皆如因挾眼故見月亮重影和翳障者感覺髮縷下散,是本無中感覺的本無明象,實際是非真虛假,猶如夢境幻化。因爲心識若是真實,色等對境就能明了,但不明了。能取所取二空的自證自明的心識,猶如無垢的晶球,不爲外境所轉變且不被相垢汙染,唯此才是谛實。
總之,既然承認心識猶如純淨的晶球,不爲相垢所染,而且現分如髮縷下散是本無中感覺的虛假;所以名亦稱做無相派或假相派。第二、別說其差別。由于講了苦樂等的諸現象雖然唯于了相[42]中符合實際,但是,由于雜有無明習氣的垢障後,便見爲外境的所取相,所以心識自身的體性就被此假相沾染,所以稱做有垢假相派。由于講了勝義中無外相雜染,彼等心識之體性雖是如晶球純淨,但它爲異生所不能通達,唯有佛才了知,所以稱做無垢假相派。
又說,此等現象雖于佛地有,但不成爲迷亂,因爲是將虛假通達爲虛假,所以,不將外境連同心識說爲余。是承認佛地中有二現。又說,此等現象若真爲識的體性,則于佛亦會顯現,但由于不顯現,所以是在識與境本無連系中顯現。即是說,由承認佛地中無二現的差別而分爲有垢無垢派的。簡而言之,即如經中所說:“實相唯識派是將于五門根識[43]所現的一切外境,承認爲內心識的真實體。而假相派則主張于五門根識上所現的一切外境,不是內心的真實體,是一種虛假或假有。”
對此,迦瑪•程烈巴講道:“由于彼唯識二派也承許脫離能所二取的每一無方分刹那識爲勝義谛,故當稱做唯識派或唯心派。而若唯將承許所現境爲自心,當作彼派,就有于經部極周遍,于假相派不周遍之過。”二派又承認由于能取所取二無的自證自明之識真實性,被二現之障所覆,所以證得聖法時,此亦遠離二現。
醜、附帶破除其主張。承認凡是顯現皆爲迷亂的假相派以下者所以安立迷亂和一切所作能作(活動),是由于不了知所依事是谛實無,所以稱做實事師。他們雖然破除了所破事——于每一谛實上由下下宗派所分別的一一所破,但是,最終還是大聖龍樹師徒以諸多不同的正理,徹底破除了諸實事師的全部宗派智過後,充分顯揚了既無錯處又會安立所作能作的中觀派的別法。
這如《正見意樂略示》中所講:
“瑜伽行部與有部,
經部等之諸典中,
真實非實雖少有,
一切真實中觀派。”
能分辨出唯識和中觀二派差別的,雖然也有一些由基道果之門而差別甚大等的主張,但是實際上,那種承認不承認能取所取二空的自證自明之智爲勝義有,才是大乘二部的主要差別。即如《智藏論集》中明確所講:“講說唯識派的品中說離二取識,此于勝義有。講說中觀派的品中諸智不許識亦于勝義有。”
②解說大乘中觀派的立論。此中分叁:子、略述中觀的詞義等;醜、解說詳細類別;寅、簡[扌*呑]基、道、果叁者。
子、略述中觀的詞義等。由于將一切法說成遠離有無、生滅等一切戲論之邊,故名中觀派。即如《正法寶積經》中所講:“于一切法,不分別爲常,不分別爲無常。彼所謂常者是一邊,彼所謂無常者是二邊。諸凡二邊之正中,彼即無所觀察、無所開示、非所依、無顯現、無了知、無存在。迦葉,此乃中道,即正妙觀察諸法。”
和如《中觀莊嚴略論》中所講:
“非有亦非無,
非俱非無二,
遠離諸四邊,
诠名中觀派。”
入門,就是總攝一切法爲二谛而說。所守護,就是守護菩薩律儀戒,並奉行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所通達的見,就是通達世俗中一切法于本無中現如幻化。以勝義中一切戲論相悉皆息滅之理,無顛倒通達二谛實相。所得的果,各自所得的果是究竟涅槃,叁乘雖然相同,但是,中觀派則不承認唯煩惱和蘊息滅爲涅槃,主張以一切戲論悉皆息滅之理,無顛倒現前諸淨與不淨之法的真實性。
《中觀根本智論》中講道:
“無舍則無得,
無斷則無常,
無滅則無生,
诠彼爲涅槃。”
《佛贊》中講道:
“染汙與清淨,
汝知爲不二。”
如此所講,若證得那個戲論息滅了的涅槃,是由二資糧圓滿的法力爲自利現起法身,爲利他現起色身後;于無分別中成辦猶如神珠寶般的相續淨與不淨的無邊所化之利。
醜、解說詳細類別。此中分二:(子)略述類別;(醜)廣說類別。
(子)略述類別。是就彼等中觀宗論師而講說一些內部的類別的,即承許爲經部行中觀派、瑜伽行中觀派和世間共許部行中觀派等叁類。
第一派承認名言中有外境,是清辯論師等。
第二派承認名言中無外境,是大堪布靜命師徒等;
第叁派承認在唯世間共許的他方上無外境,是具德月稱等。又有一些人以無勝義之理來區分,即承認苗芽等的有法和無實的現分聚爲勝義谛,是幻類成立派,有蓮花戒論師等。
將對現分否定戲論的肯定承認爲勝義谛,是極無所住中觀派,有佛護論師等。夏尼達巴又給分成了世俗智[44]解脫論中觀派和世俗習氣論中觀派等二類。梅哲哇分成了如幻無二論派和一切法極無所住論派二類。克什米爾智者拉哈瑪(吉祥者)則說,分爲經部中觀派、瑜伽行中觀派和《佛母》中觀派等叁類等等。根據勝義空理,特別是承認世俗的道理,雖有許多不同的類別,但是,若加簡[扌*呑],便決定爲顯密的中觀二理。
(醜)廣說類別。
子、歸攝命名…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