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P39

  ..续本文上一页以心要的教授和指点将彼等认识为本来俱生且并存后,能将彼等一切分不开的体性唯和合到心性,所以称做“俱生和合”。

  即如帕莫竹巴大师所讲:“心与分别法身三,本来最初俱生起,

  为由师教合心故,遂有俱生和合称。”此外,因为将凡常的心境和合到俱生智或将生为性相的心境本身与同标志本身俱生的空和合等,总之就是堪将明空、现空、了空和乐空等一切现为二法者皆说成能和合到双运俱生之义也是无戏论的。

  其一,当在自心远离掉举之过又不杂善恶的分别而住于安适又自然状态之时,由心本身观察此心的实相或事理时妄念的一切粗细思绪虽未破除,但是,达到自醒、自净和自静后,于全无辨别的状态中出现一种明晃晃或光灿灿,这既然是自心内住于心的状况,所以是称做寂止。同时,在此状态中神智不清醒而不散为迷乱或无念的无记或平等,那个心的体性明显又效用不灭、自证又自明、如所有的证法和明法皆不可言说和有了行相如明朗朗的少许体验或定解,这既然是在彻底思择所现的法,所以是称做胜观。

  《经庄严论》中所讲的“凭依正安住,心内住于心,及遍思择法,故是止与观。”就是正文和释文之义。这止观二者又除了从反体上仅表现为各异而外,实际并非不同,因为,既然此寂止住于那种自证自明的胜观状态,而彼胜观也遍住于那个心的自性,而且对于本相——那种未杂妄分别相的寂止行相,自己能自证明了,所以是止观分不开且双运转的心一境性。

  这如《经庄严论释》中所讲:“由何程度寂止与胜观二者成为混合而一同双运转

  如佛所讲“是何时作意于心一境性”。”对于这种如是的止观二者于心性上合一,主张称做“心性俱生为法身。”此外,不同的名称也很多,下面当讲。对于如是了知心的实相称做认识自己和瑜伽(修观行)。而对保持此则称做修和三摩地。《智印经》中讲道:“以心印诸法,以无实印心,诸凡识心者,彼是瑜伽行。”

  《三摩地王经》中讲道:“无寻无妄念,无取不可言,心亦不可得,故名三摩地。”《虚空喻三摩地经》中讲道:“以师语甘露,知心如虚空,于彼义不散,此名三摩地。”对于如是修习无分别智,诸经是最极赞许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道:

  “凡欲入此佛行境,彼当净心如虚空,断寻思、分别、想、取,

  以如虚空心入此。”又讲道:“分别大无明,使堕轮回海,无分别住定,如虚空清净。”

  等等显密的经教虽多,但是,对于此义,显密经典及其要门显然是完全一致的,故不疑多述经教道理。这如《大手印极无所住续》中所讲:“此即大手印,此不杂污染,此无破与立,非以道治得,此乃诸佛身,此是诸德本,此是任运成。”其二,在上述心性俱生的那种根本定的状态中使如快乐或如贪瞋的一种明显而有力的寻思现起。

  此若出现,便凝视即彼的现象,于是就像前面抉择分别时一样,在此寻思的现起之情的那个行相不灭而明显中对于同散于庸常且迷误的寻常分别心稍有不同的差别不生发错乱分别之所作——愚昧的实执而寻思的这个体性或自性就是全无辨别的空性。如是寻思的行相明显和无辨别的空二者分不开,体验为空闪或闪空,这就是明见了寻思俱生的本面。

  就像水波超不出水,而水本身起为波浪,虽然现起也除了水而外,非是余者一样,寻思也是体性超不出空性,并由于空性之门不灭,所以由因缘的缘起唯显现为寻思的行相,而且虽然显现,但其体性也远离辨认,所以除了空性而外,非是余者。在此分位时寻思的感觉不灭而贪著自行清净就是寂止。自己认识即此亦为无生法身或空性本性的定解就是胜观。

  闪动就是空的本性,空就是闪动的行相。总之,空闪或闪空不分开就是止观双运。这就是分别会现为法身。就是依据此,塔布噶举派承认了分别心起为法身和迷悟能现为智慧的证法和其名言的。如是亦有大婆罗门讲道:“以如日光清净智,能明无明此胜智,如点金剂变诸法。”龙树讲道:“轮回于涅槃,差别无少许;涅槃较轮回,亦无少差别。”

  玛尔巴大师讲道:“意动即二取,离戏入法身。”大尊者阿底峡讲道:“内闪此意识,未悟是无明,是诸业惑本,悟是自证智,

  圆生白净德。”岗布瓦大师讲道:“此生为相分别心,乃是法身专心取。”随顺此义理,诸噶举派大师的金刚语极多,但不拟广述。对此分际,有的人主张由于观察了分别心,故彼清净后完全成为不寻思,分别心是为法身之义。

  有的人主张若了悟,分别心的自性就是法身;若不了悟,就不是法身。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由于前者不了知分别心本身的自性住于法身而感到彼分别心必须清净后才成为法身。所以彼分别心不成为法身的能立。因为,由于后者不了知寻思的自性无间住于法身而感到必须观待于补特伽罗的了悟不了悟,所以,若是如此,其自性——法身就成了有变迁者。

  那么,是怎样的呢?前者之义就是凭依现为分别心和其自性住于空二者聚合的体验和定解来安立分别心即法身的名言。后者之义就是补特伽罗虽有了悟不了悟,但是,不是由此来确定分别心的自性是否为法身,就像不由有无眼来安立太阳是否有光辉,而太阳乃至何时都是常有光辉一样。论据即如上面所引。又有的人在自己执持有寂无差别的宗论中,攻击分别心即法身和迷误能现为智慧的名言。

  这只是说法而已,因为自己的有寂无差别的所有理由,在此能立中是相同的;因为对前宗的所有反驳反转向于你自己;因为你的拖词是说:于彼分际除了唯轮回的行相而外,实际上不是轮回唯是涅槃,而若不给轮回的行相确立轮回的名言,就不得轮回的名言施设处;因为若是如此,就没有有寂二者无差别的轮回的名言安立处;因为若是如此,那种轮回涅槃双运就成了单独的涅槃;因为由此相同的理由,方便智慧双运等一切双运的建立就全都成了单独智慧等的分离。因此,有极多的损害。

  其三,现如外境的对境不观待于缘而唯于心中现起的境相只是凭依原先的习气于寻思前相色现起,所以,它与分别心俱生而无差别。这里是将共同的业相[11]即共许为寻常能依的色声等的境相于根识显现开示为俱生的。此亦不是由在上述那个心性俱生的根本定的状态中向外凝视如山或如房舍或如瓶等任何一种色相,故而此现分就息灭或不明显而唯将心性体验为明空,而是如先前抉择境相时一样,行相不论现为任何也全是在其性相中明显现显,是其体性或自性全无辨别的空性。

  总之,不论什么境相显现,若能体验成其行相明显和无辨别的空性二者分不开犹如现空或空现的话,显现和显现者便无差别、赤裸裸起为现空,这便是明见了境相俱生的本面。就像梦中虽然出现了如情器世界的种种境相,但是,除了唯由显现本身而起的梦境之识而外,非是余者一样,现在的境相无论现起怎样一种,自心空性效用不灭的能力乃至共通的业未净前唯现为那样的行相,而且从刚一显现起除了自心空性之性外,非是余者。

  这如经中所讲:“昨晚做彼梦,示相为心者,可知是一师。”

  以色相之理,对声相等六聚的其他境相亦能类推。龙树讲道:

  “凡见一事真如者,彼见一切事真如。”然而心境二者能彻底混合,说是在修行大一味时能形成,所以,这里只讲了本题的心境不分开。在此分际境相无论现为什么,于显现中坦然住于不睬不取就是寂止。在真实性现空无别中断除了增益的证悟或定解就是胜观。将显现——空的自性和空——显现的行相二者体验为分不开就是止观双运。

  凭依如是验证,塔布噶举派承许了任何显现皆是法身和万有即法身的证法和名言。这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道:“色,空也;空性色也。离色非是余空性;离空性亦非余色。”《三摩地王经》中讲道:“谓色亦是余色之性相亦是余。不应如是观察。谓色之性相亦是余如来亦是余。不应如是观察。”《欢喜金刚二品经)中讲道:“一切静动事,草藤细枝等,由我所事性,定修正真实,彼等无一正,自证大乐性。”

  《俱生不可思议续》中讲道:“心性俱生为法身,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无别是俱生。”大婆罗门讲道:“地水风火与虚空,

  离俱生味非有余,不分别有寂为二,说此为法界事理。”

  底洛巴讲道:“无余蕴界处,由大手印性,生彼触于彼。”那若巴讲道:“此诸可能存在法,离自证心无另外。”玛尔巴尊者讲道:“当将表象此幻轮,悟为无生大手印。”

  至尊米拉日巴讲道:“不论表象如何现,于无达时是幻象,外境耽著能束缚,诸通达者见为幻,境现现为心助伴。”岗布瓦大师讲道:“思择习气人共知,此是胜义当坚执。”等噶举派大师的金刚语甚多。恐太繁故,不拟广述。

  注释:

  [1] 译师桂:全名桂译师•循努班。十四世纪藏族著名大师,公元1358年著《青史》。

  [2] 业印:这里指密乘瑜伽部“四部之一”。

  [3] 法印:法指佛法,印指印记、标帜。意思是说佛法之真实,不动不变,如同印信,称之为法印。

  [4] 三昧耶印:誓言手印。密乘四部中各部不共的手印。

  [5] 自我解脱:密乘大圆满解脱法之一。自然本智从来未受任何对治之所造作,凡所显现,皆如蛇结自解,不待其他能解脱者。

  [6] 深寂离为:远离戏论八边的甚深空性。

  [7] 具足二净:指所知、烦恼二障并净。

  [8]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染污末那识、阿赖耶识。

  [9] 胜义光明:圆次修法之一。睡眠错乱所起见修所断二障种子,亦被道位强力光明永远断除,顿然离垢之基位光明。

  [10] 譬喻光明:圆满次第修法之一。收摄心风入于胸间,由此之力,睡眠、错乱所起二障不复现行。

  [11] 业相:业行现分。业力引发的生死轮回不净现分。

  

  (三)讲说果位金刚乘之不共的方便解脱的教授

  正说果位金刚乘的方便解脱的教授分二…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