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耶婆那等三王集中兵力约三十万众前来进攻“摩因罗陀西那王”的国土,兵临国境,国王大生忧苦!王子都遮娑哈问父道:“父王因何如此不乐?”父王说:“三王领兵来战,以此不乐。”王子听后,劝其父道:“父王勿忧,我能胜敌。”王听后甚喜!于是王子统率诸臣之子,集兵二十万众出征。王子作战时,眉间黑痔增大,渐遍全身,顿成乌黑,忽生怒威,即时破敌,凯旋而归。国王对其子说:“你与三王作战,得胜而归,甚妙!今后你掌国政,我即退位出家为僧。”下命后,即由其子继承王位。此后,新王领兵继与三王交战,达十二年之久,众多敌军,渐次归顺,三王被擒,亦遭诛戮。从此以后,新王即统领阎浮提。于是国王问诸大臣道:“我如今作阎浮提王,心里虽得安慰!但多杀有情,罪恶极大!委实不安,应作何法,以净此罪?”诸大臣答道:“此去“巴扎利弗扎罗”(古印度巴连弗国)国,有一精通三藏教法的阿阇黎,是婆罗门“阿迦罗达多”(亦译“阿耆尼达多”)之子名“有徒”,他住寺中,迎请来此,能净此罪。”王听后甚喜!当即迎请比丘“有徒”前来。国王向他恭敬顶礼,而问净罪之法。此师答道:“十二年中,一心供养三宝,虔诚皈依,即可净罪。”于是国王召遣阎浮提所有比丘,齐聚“果乌香毗”(旧译“侨尝弥罗国”)国中。因此,所有其他疆土,行法诸僧,一时尽空。而诸比丘在前来途中,大多数作了杀害野兽和野人,浪费泉水等恶事。来到王前的比丘,约有十万,国王对诸比丘大舍供施。此后,诸比丘互相交谈,问汝师为何名?门徒去何处?有何同戒伴友等等。其他诸比丘听彼等所说,顿生忧伤,挥泪呜咽,悲痛捶胸!于是国王面谕诸比丘,勿作悲伤!诸比丘不听王谕,国王甚感不乐,垂头丧气就寝,入寝时,发愿道:“现今世间的憎伽,难作依怙,我愿一睹罗汉真额。”继入梦中,世间神祗为他授记说:“此去犍陀摩罗山,有“惹达那侠”之子,名“柔和”证得阿罗汉果,住彼山中,迎此师来,可净罪障,除诸怀疑。”国王醒后,当即如梦遣使迎来圣僧,顶礼供养。继此于十四日夜,集会僧伽,诸比丘启请阿阇黎“有徒”宣说戒律。阿阇黎“有徒”说:“兹人如盲,复无鼻耳,纵有明镜,亦复何用。我虽说戒,汝不依戒而行,不如法守护,说戒何益?”阿罗汉“柔和”如狮子吼声一般说道:“我受得佛戒以来,象“拘尸那”(一根茅草)那样大的戒也未触犯过,请不要这样说,应为大众说戒。”阿阇黎“有徒”知“柔和”已成为阿罗汉,心生惭愧,默坐无言,然而“有徒”的弟子比丘名“臂严”从座而起,对阿罗汉说:“你无律仪也不知戒,我阿阇黎精通三藏。为何轻侮!”说后心生极大忿怒,欲杀阿罗汉。此时有一爱护正法的夜叉名“斑面”,手持金刚杵,现身而来责斥恶比丘“臂严”道:“汝因何杀害阿罗汉?”说罢,即以杵击杀“臂严”。罗汉的弟子比丘名“格热”也来杀阿阇黎“有徒”。结果诸比丘彼此互相杀害,无一幸存。那时,虚空界所有天龙护法诸神,大都不悦,心生悲痛,哭泣堕泪,顿成血雨降彼王土,虚空变成黄、黑、红等颜色,电闪雷鸣如巨大吼声,“计都星”[129]发出黑烟,日月星光,亦不复见。那时,三十三天诸天神及“大幻化母”等来临彼土,大生悲戚!收回诸僧伽的所有衣具,并携返三十三天。以后,国王问道:“从何而来如是喧哗之声?”侍臣回禀道:“僧众大乱,互相残杀!”国王闻后,不乐而起,黎明外出,赴寺观察,见诸僧伽,断首截肢,或被挖目,各种死相,目不忍睹,心生忧苦!立即寻觅罗汉与三藏有徒尸体,挟于左右腋下,悲痛地作颂说:“罗汉为我母,三藏是法库,二者俱逝世,我命有何惜。谁欲抚国政,我即付与彼。”说后闭上双目不想再看诸人。诸大臣为了消除王的忧苦,当即找来五百出家众,剃去须发不用利刃,而用火燎,然后蒙以黑红畜皮,来到王前,众臣禀告王:“五百僧伽,前来朝王。”王闻心喜,睁目细观,皆蒙畜革,头面发须被火燎尽。当即吩咐,取诸供物,敬奉三宝,供此诸僧。于是国王启问诸僧教法,然而,此等僧伽连一法句亦不会说。国王复生忧苦,悲泣堕泪。只好收殓诸比丘尸身,荼毗作供。那时,赡部洲所有正法,全部尽灭。此后,黄金变劣银,或变砾石;白银变劣铜,或变顽石;黄铜变劣铜,珍珠变骨角等。六味仅剩苦、酸二味。“僧增”授记的典籍中说:“神象由龙宫迎去供养;一切文字自然变为鼠雀;诸衣将变为粗劣;诸味仅剩苦涩二味;诸宝将尽没灭;诸王亦将为教法尽灭而悲伤致死。”这些说法是指教法仅住世二千年而言。“法友”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注释》中说:“显然如上所说,早已过去了。总之,教法尽灭之因,实为佛发愿力已尽,实为教法应化的众生已完。”此诸因缘,如诸经中所说:“一切沙门废弛见、行;诸檀越(施主)等对教法减信;魔王及诸魔神眷和诸饿鬼等扰乱。此是产生灾障之三因,它将使教法终归尽灭。”其实佛世尊教法毁坏之因,已在上述一二两因中,明确地说了。又《世间实设论》中说:“教法尽灭的时间,是在人寿减至四十岁时。”冾译师却说:“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而法灭。”但未见到如何得知是三十岁的根据。《妙法莲花经》中说:“释迦牟尼如来的正法尽灭后,诸塔下沉至“金轮地基”[130]底下。到娑婆世界诸宝匮乏时,诸塔变为吠琉璃髻慧妙宝,以消除诸贫乏。此后,诸塔复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间,而降下各种花雨,由诸花雨发出三宝音,及各种法音。此种法音,欲色两界诸天一闻之下,顿时忆念往昔善根,降临阎浮提,安置诸人于十善行之中。之后,虚空中的诸花变成诸宝,下降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相互斗争得以平息,无病少恼,人寿年丰。任何众生一见诸宝,或一接触,或受用诸宝,都能进入三藏,得不退转。最后,复入住金轮地基下,如是刀兵、饥馑,及瘟疫三劫到来时,诸塔变为“帝青宝”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间而住,亦复如前,降花雨,传法音,降宝雨,以息灭一切违缘。复下降到金轮地基下而住。“善友”所著《语录》中说:“当人寿增至七百岁时,十六尊者[131]将于此土,集会所有住在此世的一切释迦牟尼佛教徒众,造七宝塔,一切来会诸人,在那里共同绕塔,跏趺而坐,齐诵“南无薄伽梵如来罗汉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而恭敬顶礼。十六尊者也就全体示现涅槃。七宝塔也下沉至金轮地基下而住。从此薄伽梵释迦牟尼的教法,也就尽灭。此后,将有七俱胝独觉出现于世。此后,一切众生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弥勒如来将出现于世。据《菩萨藏》中说:“人寿从十岁增至弥勒出世之间,在这一“上增劫”里,将有八万独觉出现于世。”有一部分人说:“释迦牟尼如来入灭后,经过五十七俱胝年时,弥勒佛方出于世。”
我佛教法大宝炬,已成福善功德藏。
时间缘会咸遇合,犹如鲜花渐萎谢。
如今教法不常住,寿如风烛亦不固。
烦恼死神魔力增,以此于法应勤修。
思此我愿诸释子,正定力舍此世心。
如鹦布顿著此要,愿由此善谒弥勒。
《佛教史大宝藏论》第二卷总说佛法出现于世的情况叙述完结。
注释
[1]“劫”:言长期,长时。在佛典中有许多劫的名称。
[2]婆罗门:古印度的贵族僧侣阶级名。
[3]授记:即预言。旧译“授记”、“记别”、“悬记”。
[4]无上菩提心:即利一切有情,希望成佛的心。
[5]吠陀仙人:“吠陀”意为“明论”,印度古典宗教的仙人。
[6]娑婆世界:即此世界。“娑婆”,意为“堪忍”。是说此世界众生能忍受诸烦恼痛苦,故此世界又名忍土。
[7]十不善:即身的三种:杀、盗、淫;口的四种:诳语、恶口、两舌、绮语;意的三种:贪、嗔、痴。
[8]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和合及恶心出佛身血。
[9]四正勤:即:一、对已生恶为断除而精进;二、对未生恶为使不生而精进;三、对未生善为使生起而精进;四、对已生善为使增长而精进。
[10]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忍、寂、满。
[11]梵行:清洁纯净的行为。
[12]拘留孙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贤劫千佛之最首一佛,人寿六万岁时出世。
[13]拘那含牟尼佛:意译为“金寂”。过去七佛之第五佛,人寿四万岁时出世。
[14]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世。释迦佛以前之佛。
[15]弥勒佛: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出世,继承释迦佛。
[16]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亦名“金刚萨埵”。
[17]住劫:四“中劫”之一。谓自“成劫”至“坏劫”间,此世界有情“住”之一期。
[18]增劫:于“住劫”中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之间,谓之“增劫”。
[19]减劫:于“住劫”中人寿有二十次增减,由第一次至第十九次减寿之时期,谓之“减劫”。
[20]二胜弟子:指释迦牟尼二弟子,即舍利子和目犍连。佛各有二胜弟子。
[21]迦毗罗皤窣都:古印度城名。释迦牟尼诞生地。
[22]乔答摩:旧称“瞿昙”,释迦佛姓氏。
[23]净饭王:释迦牟尼之父。
[24]摩耶夫人:净饭王之夫人,释迦牟尼之生母。
[25]罗睺罗:释迦牟尼之子,后来随佛出家。
[26]阿难:释迦牟尼座前服侍之弟子。
[27]舍利子: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28]阿泥律陀: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
[29]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30]四大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
[31]四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32]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位,即暖、顶、忍、和世第一。
[32]无余涅槃:二种…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