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他、反喻、定论等六类而言。如《量论》及解释其密意的《集量七注》、《观察七注》、《成理八论》、《随学七论》等。《集量七注》即是本体的三论,以及支分的四论。本体的三论,系就利根、中根、钝根易懂的三种方法而言,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三种。喀什米尔的论师般若西虽不同意《定量论》为《量经》的注释,但仍说:“彼理当明显。”阿阇黎却雀(义为“法胜”)说:“作为经之注释,这是合理的。”支分的四论是,指没有从现量品中作引申,而是从自事、比量二种中作引申,即是抉择立宗周延的《因滴论》;难知周延,或说抉择因法关系的《关系论》;以及从他事中引申以破除其反驳、争辩、宣说判决胜负的《诤理论》。还有从其语句中知晓其他名言,与唯识也不相违,如颂说:“本体见先行,为持于他者,若心智能知,唯识同此理。”这是说《悟他论》,连同前者本体的三论共七论。这些“因明”论著,被西藏诸师说成“对法藏”(三藏之一),这是不合适的。“因明”论著是“因明”正理的论典,而“对法藏”则是“内明”的论典。《论议正理释论》中说:“彼故辨别故,往习昔作故,不依于教故,精勤作意故,前愿遍持故,遍作所作故,许是五推理。”这是不依教而解说之。这在《庄严经论》中说:“推理所依并不定,不遍世俗具厌离,愚者乐许为能依。”“对法藏”是生起正理的本母[19]。因此这与那些都是相矛盾的。又在《集量论》中也说:“为了知晓外道所同意的全无心要之故,乃运用正量与所量的说法以破除彼等所主张的诸论,而作此诸论(因明)。并不是仅以此诸论,令他们入于如来的教法。应知彼法(指证法)非推理境界之故,还应知“还灭业”,是闻佛开示法性,不劳而得通达,其中间未隔甚久之故。若由推理之路导向法性,则是与佛的教法相距甚远而成衰退。如来诸法之体性,若不如是应观察。”
关于“声明”的论典。包括“自性”、“原因”、“变化”三类。现说“声明”的论著及其支分。“自性”是指语基与实词(事物本体的词);“原因”是指从语基构成实词的缘由,以及从实词构成他词的辅助之缘。此中又分共缘、无数缘、事缘三种。即从语基构成名词和时间分辨词,从名称构成语词和事分辨词,以及构成置于自性与缘由之间的媒介词,和构成转变其他语基的附变词等。所谓附变词,是属于“自性”类。“变化”是指根据连接词等改变的文字,以及收摄词等。以此类词摄取所诠的字部;或以连接词、实词、普讲、注疏四种,作为开示论义的根本——语基;附变词是支分。解释此类词的论述,有《声明集分论》,或《字汇》、《名汇》、《词汇》三类论著,以及《语门论》等。此等论著又是获得“正四明”(印度古四吠陀典书)之学处,而不是三藏中的任何一种。与此有关的字音(轻音)拼合法,是明镜般地表示字音拼合法的论著,如《大宝生源论》,以及开示实词分类、三相分别、一词多义的用法等的《词藻永生藏论》。在修词学论著方面,有开示词章学性能的,词章学有不同的宗派学说;有论及三十五种修饰词、难作体及隐语等的著作;与此相配合者尚有歌舞戏剧等。词章学是“声明”的支分,或是“明论”(指祠祀、禳灾、赞颂、歌咏四种明论)的支分。如《词藻永生藏论》说中:“祠祀、赞颂、歌咏三者即是三明论(四明论中除“禳灾”外的其余三种)。”
关于“医方明”的论典。即阐明病、病根、病的对治法药方,用药治疗法等四方面的论述;又有《八支医疗论》,如颂说:“母体孩童魔上身,械獠伤害诅咒等,何种医术当疗处,一一阐明分八支。”“母体”是说孕妇;“孩童魔”,即孩童害病;“身”即指体腔或身体;“上身”指头部、器械伤、獠牙咬伤、诅咒伤等八类病。简略地阐明这八种病的论著,即《八支医疗论》。
关于“工巧明”的论典。有《点金术论述》、《塑像量度论》等著作。
关于“内明”的论典。即宣说尽所有蕴、界、处及其区别,或分别说所有诸法等,如《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法相杂集论》。
己二 说如所有法。即说四谛十六行相[20],或说二取空义,以及说无自性义,如《谛决定论》、《三十颂》、《中观庄严论》等。
己三 说解脱及一切种智之道。如《菩萨地》、《声闻地》、《入行论》等。有人说:仅一一宣说章品,不遗漏地宣说是为大论,如《集论》或《俱舍论》。
戊四 由所说论典之门而分。即总论与分别释论。总论是阐明总论词句的“声明”论著,及阐明要义的达惹嘎理智论。我(著者),则认为不一定是此等论著。
分别释论。三种释论中,第一时教的释论又分显扬“见”的释论及显扬“行”的释论二种。其中第一种,是指“阿毗达摩”七论。如经所说:舍利子作“法蕴论”,目犍连作“教授论”,满慈子作“界聚论”,天乐子作“识聚论”,迦旃延作“入智论”;“品类足论”由世友所著;盛称“正行品类论”,是由俱瑟祉罗所著。喀什米尔毗婆沙部说:此七论是“经”,而且是佛于不同的地方、时间、有情、分别宣说之诸法,由声闻罗汉所结集的。例如《法集要颂经》。如果并非如此,则三藏的“经”将成为不全。经部师等人说:“所谓本母,即经、律二者,或是从中间宣说,以此无过。”这是认为七著即是“论”。概括此七论义,即《大毗婆娑论》,再概括此论义,则为《俱舍论》等。第二种显扬“行”的论著:从事教之十七事业中,首先宣说出家事,其次宣说二种分辨的十六事,在此事业中,《律上分》与《毗奈耶杂事》等所出诸事业,以理相配合而说的《经根本》,以及依分辨以理配合其他而说的《毗奈耶花鬘颂》或《三百颂》。
第二时教(即中转无相*轮)的释论,分显扬“见”的和显扬“行”的二种:
第一种,显扬“见”的论著。有著名的大乘大车轨开派四位大师,以经实说教义,或阐明要义的,有《中观六论》(龙树著),其中有开示一切法自性空显现缘起,离边之见的,如《七十空性论》;有破除生等实有的,如《中论》(亦称《根本智论》);此二论是根本的,也是主要的。为成其理的,如《六十如理论》;为破除对方争论之过的,如《破邪论》;为开示与对方争辨说理的,如《细研磨论》;为开示胜义虽无自性,而于世俗世间名言成理的,如《名言成就论》 (即宝鬘论)等,连同上两论共六论。意许或启示现观之义者为主要,如《现观庄严论》。其中包括基智(未依道以前的基本智)、道智(入道所得的修法等智)、果智(由修道而证果所生的智慧)——行境三智;及一切相圆满加行、顶位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四加行;加上向、果、法、身共八种,并为之开示。宣说此等主要三十二义的,即《八千摄颂》。该颂说:“依及所摄受,业及修行等,辨别相堕法,利益等正说。”其中所谓“依”,是指佛世尊;“所摄受”,是指徒众眷属等;“业”——慧母中,由十法行,应如何而行;“修行”中,于无实诸有法,增益与损减;一与异体;本质与差别;如其名立义,如其义立名,分别其名义等,即十种散乱对治法中的十种修行;“辨别”是说以“内空”直至无实本体空性之间,细分为“十六空”;所谓“相”,是指魔业及退转二相;“堕”是指如果舍弃般若波罗密多,所得异熟果,即堕于恶趣的报应;“利益”是指如果行般若波罗密多所得的利益,比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作布施的利益功德更大。由三十二义而摄一切,并依次宣说诸要义。于三门十一品类中开示的《般若经注释》,其中以般若最初缘起为分期,对利根有情,如说:“舍利于: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一切相中,希求现证圆满正觉,应精进于般若波罗密多。”由何有情,为何故、向何人、为何学法四者摄一切义而宣说,即说略义门;由此至第一时期之间,即说中义门;由此至最后圆满之间,是说广义门,此即所说“三门”。所谓“十一品类”,即:初品类是对舍利子开示的;其次是由须菩提宣说的为一品类;依次对帝释开示的有两品类;对须菩提开示的有四品类;对弥勒宣说的有两品类;对阿难寄以圆满付托为一品类。以上:共十一品类。此论虽传说为当喀扎色所作,然而是世亲所著《释论》更为合理。而且此论及《八千般若摄义》是于“唯识”中阐述的。
第二种,显扬“行”的论著。如《集学论》(详称《集菩萨学论》)、《经集论》以及开示见行双运的《入行论》与《修次三编》等。
第三时教(即末转*轮)的释论,仍分显扬“见”的和显扬“行”的二种。
第一种,显扬“见”的论著。如弥勒所著的《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等。四论中有说前二论是“对法藏”(即论藏),后二论是“经藏”,《现观庄严论》为“律藏”的,但未见其有何根据。至于《庄严经论》,是摄大乘一切法于五义中而开示的。此如锤炼精金,如莲盛开,如饥者得美食,如闻佳音书信,如开大宝箧般的法宝,于此说法,即生殊胜欢喜!《辨中边论》中的所谓“边”,是指“有、无”或“常断”二种边见;所谓“中”是指断离彼二边的中观道。以辨别彼诸义,故名《辨中边论》。又如颂所说:“法相及盖障,唯彼与对治、修、处及得果,即是无上乘。”这是由七义而宣说。又如《辨法法性论》中所说的“法”,是指烦恼染污轮回之“法”;“法性”是指涅槃之“法”。因宣说此二者的区别,故名《辨法法性论》。至于《宝性论》,是说大乘之“性”,或说固定诸法之至上,即成为诸法之至上(即“宝”义),以此名为《宝性论》;或说梵语“乌达惹”,意为最后,即大乘之相续,最后末转*轮的释论,故名《宝性论》。此复宣说佛、法、僧三宝及其因界,菩提、佛之六十四种功德及事业,共七种。如颂所说:“佛、法、…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