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界及菩提、功德和佛末事业,诸论之身若略摄,此即七种金刚处。”于此等之上加以《现观庄严论》,即为《慈氏五论》。彼之后学圣“无著”所著的广论,即《瑜伽师地论五分》;略论,即《集摄二论》,以及世亲所著“品类八论”等。其中《瑜伽师地论五分》有根本的《本地分》,摄十七地而开示。如本论摄颂说:“具足五识地,意地及余三、寻思伺察等,有定与非定,有生及无生(无生物),具闻与思修,如是具三乘,有蕴及无蕴”。此十七地即以依、行、果三者而宣说的。“依”中,又有三类:一、具五识地及意地二者,为“依”的体性;二、有分别有寻伺,及无分别有寻伺,与无分别无寻伺地三者,为“依”的行法;三、有定与非定,有生与无生地四者,为“依”之时分。所谓“行”则为闻、思、修三地。“果”中暂时果,为声闻地、菩萨地、独觉地三者;究竟果则是蕴有余与无余。
此类注释般的论著,如《摄抉择分》,其中除独觉地俱摄《本地分》的句、义二者与四边等抉择而宣说。由彼二论(本地、摄抉择)揭示了诸经典之要义。
至于《摄事分》一论著,则是阐明以前诸论摄入三藏中的概况。其总纲中,是摄略三藏而言,仅广摄经、律二藏,因摄略论义,即《瑜伽师地论五分》本身,而未说及论藏,此外未作另外提论。如摄声闻地抉择中,其今摄论义所出,即十七地与四摄。
次为《摄异门分》论著,即总示能诠词异门烦恼染污;别说解脱异门。这总別二分,即本论典。
末为《摄释分》这一论著,即宣说彼诸释理。《瑜伽师地论五分》即是依此解释经论要义而作。
关于《集摄二论》:即共通乘的撮要,为《阿毗达摩集论》。此集论包括:集法相、谛抉择、法抉择、得抉择、论议抉择五方面。大乘的撮要,则为《摄大乘论》,是以所知处等十义摄大乘而宣说。
关于世亲所著《品类八论》;即于“唯识”中开示一切法的《唯识三十论颂文》,及成立彼理的《唯识二十论颂文》,合理阐述根本五蕴的《五蕴品类论》,合理开示如是闻说的《释轨论》,合理开示三门业的《成业品类论》。以上为自论五著。合理开示六度等广大行,以及十二因缘并三自性的《庄严经论》、《缘起论》、《辨中边论》等三论的释著,称为他论三释。共为八论。有人说世亲还著有解释十地等的许多论著,因此八论的数目是不定的,连《慈氏五论》等计入,共二十种的数目也是不定的。但是定数的诸论,是指《瑜伽师地论五分》、《集摄二论》、《慈氏五论》、《品类八论》等共二十种论著。
第二种显扬“行”的论著,如《二十颂戒品论释》等。
戊五 摄述论典种类。分不依论典与依论典二类。依论典中又分释难本论,及难义自撰论二类:
第一类,释难本论中又分广释句、义两方面的著作。如《别解脱戒广释五十卷》,为解释语句等而作的释论,如两种《明句释品》;解释难义的,如二种《分解难义释论》;摄要义而开示的,如无垢友所著的《摄义释论》;结合语义而说的,如《唯语义释》。以上共五种。
第二类,难义自撰论。此中又分为开示一论义、开示散论义、开示多论义三种。开示一论义的,如《现观庄严论》及论根本;开示散论义的,如《沙弥偈文》;开示多论义的,如《集学论》或《寄亲友书》等。
总的来说,释论又有所谓注释、解说、本释、分解、合并、本释、摄义、难义释、广释、雅语、分别细论等许多名目。此类论著的名称有如此详细的分别,是为了增长才智,也仅仅是论著的区别而已。以前所说的“体性”及“释名”,是对特殊的论著而说,因此并不矛盾。
注释
[1]有为法与无为法:谓因缘和合所生诸法(事物)是“有为法”;如常性、空性、非有所造作的,则是“无为法”,有多种名称。
[2]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和不邪见。
[3]道谛:苦、集、灭、道四谛中的道谛。谓前三种须修道方得解脱。
[4]有寂:“有”指生死轮回;“寂”指寂灭。谓生死与寂灭二者都不能堕入。
[5]四法:指沙门四法。即:人毁不还毁、人怒不还怒、寻过不还报、虽打不还打。
[6]灭谛:四谛之一。“灭”谓灭烦恼障;“谛”谓真实。
[7]真如:指本性、空性、真实性。
[8]有学、无学:是接近佛果的两种阶级,称有学位和无学位。
[9]无余涅槃:二种涅槃之一。谓更灭依身的苦果,无所剩余。所以又称“无余依涅槃。”
[10]法身:佛三身之一,属于证得真实智体性,名“法身”。
[11]十二分教:即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和议论。
[12]乔答摩:释迦五种种姓之一。
[13]寂止:梵音“奢摩他”,谓心不外散,内止一处,即通称之“定”。
[14]胜观:梵音“毗婆舍那”,也译为“妙观”。
[15]舍利子、周利槃陀伽: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两位亲弟子。
[16]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17]加被:即上师、佛菩萨等以其身语意特殊功能加于一切有情之身心。
[18]胜生:即人天乐果。
[19]本母:三藏之一,即《论藏》。
[20]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意为真实。佛成道后,先说此四种真实法;“十六行相”即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
第三总纲 如何闻、说及修学法
甲初 所说法的差别
总的说来,为精通所知境界,当学各种论典。《毗奈耶》(即戒律)也说:“纵是外道论典亦当学”。菩萨尤当学一切论典,然主要趣向于道,是认识须当闻、说佛的教法。提舍尊者说:“三学当善说,三印当正具,初中后皆善,善巧达佛语”。此处指应修的三学,和正见的三法印,即“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而体性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善性。《別解脱戒》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心调柔,此即佛教。”经说:“所谓正法:即初是善,中是善,后是善。其义妙善,字句妙善,圆满不杂,圆满清净,圆满纯洁。”于初、中、后三阶段中皆是善,此是无著菩萨等在闻、思、修三者中所说的。有人说“初”指经首即缘起分;“中”指经的正文;“后”指结尾、助益、随喜三者。阿阇黎格尾拉(意为善天)说:“论典的开始为礼赞,中为论身,末后为回向[1]三者。此中如《论议正理释论》所说:“初、中、后三者,是戒、定、慧、三蕴(即聚体)完全无损,故此名“善”。所谓“义妙善”,是指所说不颠倒美好圆满;“字句妙善”是说使人易懂,因此是能诠圆满;“不杂”是说与其他不混同;“圆满”是说一切烦恼的对治法;“圆满清净”是说从自地烦恼染污中得以解脱,所以是自性解脱;“圆满纯洁”是说他地的烦恼习气随眠尽断,因此是相续(身心)获得解脱,具足此等应通达正法。总之,佛教的正法,是当入圣谛经藏,调伏烦恼,缘起性空不成相违的一法。这是共通乘之规。如以大乘之规来说,则如前引的《宝性论》中所说。
又《庄严经论》说:“为信喜智因,彼法即是善,具二利易持,示四德梵行,与他为不共,离三界烦恼,自性净无垢,即梵行四德。”以大乘不共之规来说,如经说:“空悲二无别,凡能深修者,彼即佛陀法,亦是僧伽教。”这是说具空性大悲的心要,即佛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在殊胜的“经”或“论”中,由语、义二者所集摄。如《庄严经论》说:“嗅香与甘甜,二者如妙药,法亦如彼二,当知文与义。”“义圆满”是指具足梵行四法等;“文圆满”,如《庄严经论》说:“教亦如是说,与乘顺且善,普称复随宜,相顺出离故,彼典诸胜士,许是文圆满。”《摄释》中也说:“经藏身有二,即文字与义,应知文字是处所,义则在其中,彼二集合是所知。”又说:“胜法虽小品,其身有二类,即是字与义。”故此所说的法,是由佛所说;由作结集者所结集;由诸善巧成就者所解释;由诸译师班智达所翻译。也即是师师相承的教授具足教传的显密经藏或论藏、律藏,任何一种中所说的法。
甲二 阿阇黎说法的差别
此中分三乙目:乙初 能说者——阿阇黎的德相;乙二 依何为讲说的方便;乙三 应如何说法。
今说乙初 能说者——阿阇黎的德相。各论典中说有许多不同的阿阇黎的德相。《三百颂》中说:“具足戒律知律轨,悲悯病者眷属净,精勤助益法与财,应时传授当赞师。”又阿阇黎龙树说:“当略加明了,诸师之德相,知足具悲戒,具慧除烦恼,此等汝若依,汝应知恭敬。”寂天菩萨说:“经常善知识,善巧大乘义。”月居士说:“上师持戒且善巧,具足能力应求依。”《庄严经论》中说:“具足戒定烦恼寂,功德胜勤富教法,达真实性善说法,具足悲悯无疲厌。”这是说由于具戒,以此能调柔;由于具定,所以能寂静;由于具慧,因此能息灭烦恼;由于较他者的功德胜超,以此说为“增上”;对于利他事无怠惰,所以是“勤”;由于广大多闻,所以称“富教”;能深达所知真实性;能善巧言说;不吝财物……而且具悲悯;说法无疲厌等十法。又如颂说:“菩萨具多闻,见谛、悲、善说,无厌正士夫,当知是伟大。”这是指具多闻教的功德,真实见证的功德,善巧言说,有不吝惜财物的悲悯心,心行无怠惰而无疲厌等五法。或说:“广大离怀疑,堪持示二真,此为最圆满之菩萨中导师。”这是说由于多闻,因此名广大闻;以有大智,所以能断离化机的疑虑;由身语意三门善业,所以堪住持为师;能开示烦恼与涅槃二者的真实性等四法。此等多为圣者之法,以此很难具足。但是不可缺少的支分法有三种:一、善巧的智慧;二、悲悯的心怀;三、具忍耐的加行。第一种有…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