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古代佛教史▪P67

  ..续本文上一页难,不才如锐之而译文,则尤难上之难。所以者何?写文章是就一己之所知,及所欲言,有取舍之自由;故其行文,不过词达而已矣。而译文则须揣摩迎合著者之意,应有尽有,应无尽无,必也忠诚确实,绝不能发挥一己之主张,有形格势禁之慨。若此书为以汉译藏,而锐之对于藏文程度,只是略识之无,稍谙单语,何能译此皇皇钜文,其难一也。古人译述,人材济济,尝读佛祖统记,古代译经,其职掌分为第一译主,宣读梵文。第二证义,与评量之。第三证文,听读以验差误。第四书字,书成梵音华字。第五笔受,翻梵成华。第六缀文,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勿使有误。第八判定,删削冗长。第九润文,参详润色。今也从证义至润文,进而钞誊,甚至装订,均须一己为之,其难二也。且以生活所迫,日间执教两校,晚间复须宣说法要;而能致力于译事之时间,不过五分之一。往往于筋疲力竭之际,仍须励精从事,并须刻日程功,其难三也。年前译述之大幻化网导引法,面对具正遍知之 敦珠上师,而由悟谦和尚从中度语,即夕加以整理,倘有不了之义,翌日请示,便能解决圆满。今也明珠活佛,虽为智慧如海之译师,但以时间匆促,来去匆匆,无暇修词,更无整理编配之暇晷。别后如有问题,对于 敦师既以重译困难,彼此均不识英文。而藉英文以通讯,欲其解答疑问,当无可能。明珠佛亦须间接通信,每有请示,辄覆函加以鼓励,极少作正面之答复。故年来执笔,若遇不能处理之点,既不敢臆测杜撰,致失其真。更恐郢书燕说,致蹈扪烛扣盘之覆辙。惟有焚香上师护法座前,长跽乞示,至三至再,于澄心净虑而后,诚至能通,始克应付完卷,其难四也。既知有此四难,而复不自度德量力,婴此难钜者,其故何哉?无他,一原则而已!一者云何?密乘行人,必领恪遵师命,努力以赴是也。

  癸卯(西元一九六三年)季秋,奉 敦珠上师函论,以“曾参加宗教会议,甚为成功,因而从事起草关于宁玛巴佛教派起源之书,有意将之译成英文与梵文,并先用藏文出版。尔如能将之译成汉文,当可使余无限欢喜,有厚望焉。”并述“美国哥捷 colgrte 大学教授,坚尼地摩根君 mr.kenneth morgan 对尔所译之大幻化网导引法,甚感兴趣,不久当来访问,可面洽也。”旋而摩根君专程前来香港,得晤面焉。越二年乙巳(一九六五年)孟春,藏文出版,上师以多本赐给。

  无上密乘即身成佛之殊胜法耍,清鼎既革,始得流入民间。释尊所示:“说食不饱”,故佛法重于身体力行,而密乘尤贵亲证。语云:“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能如此将可速而易达。孔子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书系统详明,文笔流畅,备举历代大德,修行之顺达缘经历过程,史实丰富,多采多姿,瑜伽行人,极堪择善而从,向之借镜,盖不应只作为历史看之,而应奉作修持轨范。此书既有此无上价值,况奉 师命,遂计划著手从事焉。

  自给西藏文学,只得皮毛,必须有精娴藏文,晓畅佛法,而能通汉语者,始克将事。然事之创始,在在需财,所谓有财始有用也。李子世华相从研习内学有年,年来常能发愿财施,以弘扬佛法其荦荦可述者:如印行陈君健民文集多种,创设并支持金刚乘学会,供养张君澄基宣说大手印等无上密法,提倡编印佛经选要,资助鼓励余赴印度求法,欢迎格赖活佛莅临弘法,并护送前往台湾等,均属法施之胜举。是时彼受环境影响,商业不大如意,仍复独发大心,玉成斯事。乃刊登报章广告,徵求藏汉通才,久未有报聘者。明珠活佛,格赖活佛之介弟也,知既难得其人,毅然愿为主持译事,如是九阅月矣。世华须赴异国经营,虽行色倥惚,而殷勤备至,于招待迎送诸仪节,并无膰肉礼酒之偶疏,洵可感也。

  明珠活佛才高学广,以活佛之尊,仆仆来往,不辞委屈,下榻学会中,居处饮食,不嫌简亵,而于译述忠诚,不稍假惜,甚可佩也。

  明知度语笔受,虽告圆满,而于全部译事,十只得其二三;盖于统一译名,润色编配,若能共同努力,自收事半功倍之效。但供应之费虽不多,亦苦无所出,学会同人,类多袖手旁观,括囊无咎,任之而已。及后统一译名,编配图像之烦琐情况,艰困无限,缓慢非常,具见译事笔记中,兹不复赘。

  当斯时也,学会同人,间有具世间见者,以为经济枯涩,岌岌可危,裹足不前,若将浼己。甚或乘机诬谤,谣诼繁兴,别有用心,不可殚述。丁兹未法,有此众生,殊堪浩叹。时方内顾不遑,本书之译述,虽已稍具雏型,更复无心整理。陈宝芳随学多年,于殊胜法要,均有参与,且常闭关修持,颇有证量。知学会情状之如此,乃挺身而出,放弃潜修,不受酬报,赴会主理,躬任劳怨,于是群小莫敢觊觎。近年会务由危疑震撼中,转趋安定,使能对于译事得以安心进行,其功迨不容没,而此种以身语意作无上之供养,甚可嘉也。

  文将脱稿,谈延祚躬任校讎,于词句之蒙昧,文字之不当,均能有所献替有足多者。书成后复饬写成提要,及西藏密宗编年,尚能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可称后起之秀,特附编末,以备阅读之参考。

  易初稿时,张智梁、冯灼炎,欲为分劳,先后负责钞誊,虽其后以钞录时兼事笔削,乃躬任之,周达文为誊写日记初稿,此三人之发心,亦足记也。

  正伏案间,忽奉 敦师手论,以“藏史已译成梵文脱稿待印”与此书同时脱稿,如斯巧合,真大喜事也。因念由外国文译成梵文,千古以来,只有玄奘三藏,而所译者非其所著;今 上师以所著作,译成梵文,更属难能而可贵。复忆十余年前,旅游印度,知该国佛法久灭,兹幸得无上密法,以反哺之,有胜奘师多矣!遂乃虔诚所祷,吾 师长寿住世,使佛法得以重兴,于此作殷重之启请焉。

  藏历九四三年西元一九六九年己酉七月十五日舒囊卓之赞青东莞佛根刘锐之谨跋

  

  《西藏古代佛教史》提要 

  弟子谈延祚述

  一 般若乘缘起

  西藏佛教徒,称显宗为“般若乘”,密宗为“金刚乘”。本章系依密宗的传说及观点,以叙述显教的缘起。倘自广义而言,则亦可视为佛教的缘起。

  本章共分三大目;一为释迦示现史迹;二为释迦寂灭后,遗教结集的历史;三为般若乘传播史略。

  关于释迦示现部份,密宗的说法大致上与显宗大乘的说法相同。释迦末示现前,居兜率天上,成为白幢天子时,已修成十地菩萨;而小乘的说法,则释迦示现之后,在金刚座上,始由资粮位一直修至究竟位。这两种说法,歧异很大。而密宗则根据印度佛密论师,释迦亲论师等所说,与显宗一般大小乘略有不同。即释迦在尼连河边入定时,其智慧心曾被钩召至色究竟天受诸佛灌顶。此说与密法修持的关系极大。

  就无上了义言,密宗认为释迦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始得成佛之说为不了义。因自无始以来,释迦在法界中早巳成佛,其在三千大干世界中每一世界示现,资为救度有情之故而已。此说具见于正文所引之续上师论颂中。

  这种说法,其实与大乘的共通说法并无矛盾。因为密宗以为,释迦下降兜率天成白幢天子时,亦为示现之一相。换而言之,十地菩萨身者,不过是由佛示现至诞生期间之过渡时期而已。

  这差歧的意义也很大。因为显教力主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始得成佛之说,而密宗则以为修行人可即身成佛。

  此外,在三转*轮上,密宗也别具特殊的见地。依密宗经续,释迦初转*轮制定律藏,而律藏中又分经、律、论等三部。二转*轮,传授经义,经藏中亦分经、律、论三部。三转*轮,传论藏之要点,论藏中分经、津、论等如上。兹将各部所摄之意义排列如后;

  律藏

  律之律:为自他秩序的安排。

  律之经:禅定、平等住,瑜伽次第。

  律之论:为前二者之广论。

  经藏

  经之律:菩萨戒之次序。

  经之经:甚深广大之禅定。

  经之论:地、道、总持及禅定之阐明。

  论藏

  论之律:以善巧方便免除烦恼。

  论之经:进入空性之方便。

  论之论:指示蕴、处、界、根、识及如来藏。

  将三藏鸿文详加判别,是西藏重因明、次第的作风。

  关于遗教结集部份,依显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为由大声闻邬波离结律藏;阿难陀结集经藏;大迦叶结集论藏。第二次结集,为由尊者渣巴(梵云耶舍)重诵三藏。第三次结集,由迦腻色迦王发愿重订经律论三藏。

  密宗据分别论,则认为大乘佛法之根本结集,均由普贤王如来、文殊、金刚手及弥勒菩萨所结集。

  这种歧异,大抵和两宗的传承有关。

  此外,密宗又认为第三次结集以前,文殊已化身比丘传大乘法。

  关于般若乘传播史略方面,密宗认为释迦所亲传者有两支:一支传与上座十六人,此十六人具虹光身,弘法于四大洲及三十三天等处,非具大福德者不得见其人。一支传与迦叶,迦叶传阿难陀,阿难陀传日中罗汉(又名水中罗汉),及草衣两支。草衣则传与近藏,近藏传圣达德迦,圣达德迦传圣黑,圣黑传圣善现,圣善现传与龙猛。至日中罗汉则于阿难陀灭后二十年,以大神变,化成迦湿弥罗国(即今印度克什米尔地)。对于这种传说,似可视为是小乘与大乘,南北两支分传的反映。

  有关金刚乘本身,旧教的说法,是本书的重点,故其传播史实,具见以后各章。至于新教的观点,是以为释迦授记,将一切密续传与邬金(有些译本称乌仗那或乌苌)国王因渣菩提。──或以为密主金刚手传与因渣菩提。其后法统,为巴苏嘉巴得密集金刚续,龙猛得喜金刚续,姑姑叶巴得马哈玛那及大威德等续。支噜巴则自香拔拉得时轮金刚续。

  一般对密宗生误解者,常以为密宗缺乏理论。本章叙述。大乘之论师时,极力推崇龙猛、提婆、法称、无著、世亲、陈那等…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底峡略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