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P2

  ..续本文上一页使整个丛林成为一座光团,同时现出大丈夫的32相。当大迦叶尊者走近光团,看见佛陀端坐在一位正觉者所盈满的辉芒中时,他趋向佛前,伏首顶礼佛足,宣说:「世尊,伟大的圣者,您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世尊,伟大的圣者,您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

   世尊回答:「迦叶,假如任何人不如实知,不如实见,却对一个像你这么秉赋真诚的弟子说,“我如实知,我如实见,” 那么他的头将会裂开。但是,大迦叶,如实知道的,我说 “我知道”; 如实见到的,我说 “我见到”

  Kassapa, if anyone who does not know and see were to say to a disciple endowed with such sincerity as yourself, “I know, I see,” his head would split. But Kassapa, knowing, I say “I know”;seeing, I say “I see.”」

  于是,佛陀给大迦叶尊者如下三个教诫,作为第一次正式的「法」的传授。

   迦叶,你应该如是训练自己:「在僧团长老、沙弥和中阶比丘面前,我要生起敏锐之犯错的羞惭心和怖畏心(有惭有愧)。

  You should train yourself thus, Kassapa: ”A keen sense of shame and fear of wrong-doing (hiri-ottappa) shall be present in me towards seniors, novices, and those of middle status in the Order.」

  「我所听到的任何法义,都是有益于导向正善的,应该专注听闻、抉择它、实践它、全心融入其间。

  Whatever teaching I hear that is conducive to something wholesome, I shall listen to with an attentive ear, examining it, reflecting on it, absorbing it with all my heart.」

  「与身观念处连结的高兴觉受,我不应忽视!」大迦叶,你应该如是训练自己。

  Mindfulness of the body linked with gladness shall not be neglected by me!」Thus should you train yourself.

  论书记载,这三个教诫完成了大迦叶的出家和具足戒。然后,二位师生向王舍城方向走去。半途中,佛陀要歇息,便走到路旁的一个树敦,大迦叶就将自己的僧伽梨外衣折迭为四分之一,请求世尊坐在上面:

  「这将是为了我久远的利益

  (as this will be for my benefit for a long time)。」

  佛陀于是坐在他的僧伽梨外衣上,并说:「大迦叶,你的僧衣细柔。」听了这话,大迦叶回答:「世尊,伟大的圣者,为慈愍我请您接受这件缀接的僧衣。」

   「但是,大迦叶,你能穿我这件破烂的粗麻僧衣吗?」大迦叶尊者满怀欢喜的说:「当然愿意,伟大的圣者,我可以穿世尊的粗糙、破烂僧衣。」

   这交换僧袍,是授予大迦叶尊者一个崇高的荣誉---一个不被其它弟子分享的殊荣。论书里解释说,佛陀与大迦叶尊者交换僧衣的用意,是在激励他从一入僧团开始,便要持守头陀行。虽然,佛陀正觉后,谴责那过度 “自我虐待”的苦行是盲目行为,是 “痛苦、卑贱和无益的”,但佛陀决不否定头陀行与「中道」架构的谐调。 真实的「中道」义,不是一条建立在轻易迎合(自己或他人习气) 的舒适大道,而是一条建立在舍离贪爱和能忍受艰辛、贫匮的孤寂、岩峭道路。因此,佛陀鼓励那些能从深心处最微细的执取之根解脱出来的真正利根者采取头陀行---殊胜的头陀行有益于安贫、知足、舍离和精进---而且佛陀经常赞扬那些遵行头陀行者。原始圣典重复地例举了几项头陀行持:只用三衣 (即上衣、下裳和僧伽梨外衣);只穿检来的破布所缀接的僧衣 (而拒绝在家人供养的僧衣);仅以托钵为生 (而拒绝在家人的邀请);仅安居在森林中 (而拒绝住在城市的寺庙里)。在论书里,头陀行持被扩充到十三条,就如《清净道论》里所详细叙述的头陀行禅修生活。

   佛陀给大迦叶的这件僧衣是从火葬场检来的包裹死人的布块所缀接而成的。他问大迦叶是否能穿这件僧衣,是暗示着他如果完全承诺要持守头陀行,就须要一件这样的僧衣。大迦叶肯定他能够穿上这件僧衣:「是的,伟大的圣者,我能实践您要我承担的头陀行。」从那时起,大迦叶尊者立志终生严持头陀行,甚至到了老年,依然坚持要履行他年轻时的誓言。后来佛陀宣称,大迦叶是所有头陀行者的模范---头陀行第一者,由是圆满成就了大迦叶尊者于过去无数生的本志初衷。

   就在大迦叶尊者受具足戒与佛陀交换僧衣后仅仅7天,他获得了竭力进取的目标---阿罗汉果---烦恼漏尽,心得究竟解脱。在晚期,他向阿难尊者个别提起这段事件:「好友,我就如一个负债者吃了7天从民间托钵得来的食物,然后在第8天,阿罗汉的究竟智慧在我心中生起。(相应部尼柯耶16:11)」

  ■ 五、迦叶与佛陀的因缘

  (Kassapa”s Relationship to the Buddha)

   我们巳看到了大迦叶尊者与佛陀之间有着很深的内在因缘(inner relationship)。根据我们的传统资料,这内在因缘在他们的过去世就巳扎根了;根据《本生谈》的故事,大迦叶尊者与菩提萨达(指佛陀前生)有十九世关系,大多数是家庭血缘的结合,至少有六次他是佛陀的父亲,二次是兄弟,其余皆是朋友或老师关系。这次的会合不是他们的第一次,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当大迦叶尊者一看到佛陀时,心中即刻生起强烈的挚诚和全心全意的归向。

   大迦叶尊者的最后一生里,记载着佛陀与这位伟大圣弟子之间的许多对话。有三个场合世尊跟他说:「大迦叶,去教示比丘们,给他们一个法义的开示。大迦叶,我,或者你应该教示比丘们,我,或者你应该给他们一个法义的开示。(相应部尼柯耶16:6)」这些对话里意味着佛陀对大迦叶的能力的高度认可,因为不是每个阿罗汉都能够切要和实效地将法义解说出来。

   论书里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大迦叶被佛陀放在如此崇高的地位,而不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呢?论书说,佛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舍利弗和目犍连将比他早入涅槃,而大迦叶将比他晚,因此他要在众比丘面前树立大迦叶的威德形像,让比丘们认知大迦叶的教诫是要留心的。

   在三个场合里,每当佛陀要大迦叶去教诫比丘时,他都拒绝答应;第一次他告诉佛陀:「现在的出家人很难教化,他们忠言逆耳、不顺从、不虚心接受告诫;甚至有二个比丘这样自夸他们的演说技巧:“来,让我们来看看谁的演说较为丰富、华丽和耐久。”」佛陀于是传来这二个比丘,给予他们严厉的训话,令他们去除了幼稚的自负行为 (相应部尼柯耶16:6)。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迦叶负面的报告使这二个比丘转变,得到正面的利益,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要苛责他人。

   第二个场合,大迦叶也一样不愿去教诫比丘,原因是,他们不服从告诫、缺乏善益的热诚、缺乏敏锐犯错的羞惭心和怖畏心(有惭有愧),而且智慧迟滞、空洞。大迦叶比喻这些出家人的倾堕状况,有如阴缺的月亮:日渐褪失其清丽(信心/热诚),日渐退失其圆度(羞惭心),日渐退失其光辉(犯错的怖畏心/有愧心),日渐退失其高度(精进心),日渐退失其宽度(智慧)。

  They are like the waning moon that daily loses in beauty (confidence), in roundness (shame), in splendor (fear of wrong-doing), in height (energy), and in width (wisdom). (SN.16:7)

   第三个场合,当佛陀要求大迦叶去教诫比丘时,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之。这次佛陀似乎不免强他改变意愿,但是佛陀说出何以出家人日渐退堕的原因:

  「大迦叶,从前僧团的长老们都是住在树林间,以托钵为生,穿破布缝接的僧衣,只用三衣,少欲知足,独一静处,远离大众,精神充沛,而且他们赞扬和鼓励这种生活方式;当这些长老们被邀请到寺庙去时,他们的献身致力于修行受到热烈欢迎和礼敬,而且年青出家人也竭力仿学长老们的修行生活方式,这样对他们有长远的大利益。」

   「但是,大迦叶,如今那些被邀请到寺庙受礼敬的,不是简朴和认真修行的出家人了,反而是那些有知名度、大众化,以及被大量供应资具的出家人;这些出家人受到欢迎和礼敬,而且年青出家人极力效仿他们,这样将带给他们长远的祸害。(摘录自相应部尼柯耶16:8)」

   在另外一个场合,大迦叶问佛陀:「世尊,是什么原因?以前少制戒律,却有较多比丘证得阿罗汉智慧(最高智慧),现在多制戒律,反而较少比丘证得阿罗汉智慧(最高智…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