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P3

  ..续本文上一页慧)?」

   世尊回答:「迦叶,它是这样产生的,当众生堕落时,真实的佛法就消减了,所以多制戒律,反而较少比丘证得阿罗汉智慧。冒牌的佛法不出现世间,真实佛法将不会消减;但是,当冒牌的佛法出现世间,真实佛法就消减了。迦叶,它不是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流变使正法消失,也不是因为类似船只超载而造成灭顶;而是,因为有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男信徒、女信徒具有五种损坏性的习性造成了正法哀颓和消灭。这五种毁怀性的习性是: 1.不尊重、不信念佛,2.不尊重、不信念正法,3. 不尊重、不信念声闻僧伽,4.不尊重、不信念戒律,5.不尊重、不修习(止观平衡的)三昧定。但是,只要佛、正法、声闻僧伽、戒律和(止观平衡的)三昧定被尊重和被信念,那么真实的佛法将可免于哀颓和消灭。」(相应部尼柯耶16:13)

   我们应该注意到,根据经典的记载,在家男信徒、女信徒也是佛法的保护者;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当佛法被出家人遗忘,而被在家人尊重和修习时,它仍然得以保留下来。

   其它与大迦叶尊者有关的经文,主要谈到他的头陀行生活是被佛陀极力赞赏和推崇的。但是佛陀在晚年的教化期间,有一次却提示大迦叶,说他现在巳渐入老年了,必须放弃这粗糙、破烂、令人嫌恶的僧衣了;佛陀建议他,现在应该改穿在家人供养的僧衣,接受在家人的邀请,同时搬去住在靠近佛陀的地方;但是大迦叶尊者回答:「长久以来,我是森林中的隐居者,以托钵乞食为生和穿破烂僧衣,我推廌其它人过这样的生活;我少欲、知足,独一静处、专精修行,我也推廌其它人过这样的生活。」

   佛陀问他:「什么原因你要过这样的生活?」大迦叶尊者回答:「为了二个原因:为了我自己安住于当前、当下的喜帨,同时为了慈愍未来的出家人,当他们听到有这样的出家生活时,他们可能会想要仿效学。」佛陀于是说:「说得好,迦叶,说得好!你这样生活是为了种种安乐,是为了慈愍世间,是为了诸天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你可以继续穿你的粗糙、破烂僧衣,继续以托钵乞食为生,和继续住在林间树下。」(相应部尼柯耶16:5)

   「这就是我们的迦叶。」佛陀说:「他知足于任何破烂的僧衣、任何乞来的食物、任何栖身处、任何获得的药品。由于这(少欲知足的)缘故,他将不会做任何一件不适宜出家人的事。假如他没有得到任何四资俱的供养,他不会困扰,而如果他得到了,他不会执着或贪恋,不会犯下任何错失,他警觉于可能发生的危险,同时了知以它们来超越色身的苦恼。比丘们,我将教示你们,要以迦叶为榜样,或以与他等质的修行者为榜样。我如是教诫的,你们应该依照相同的方法去修持。」(相应部尼柯耶16:1)

   佛陀又提示说,大迦叶是跟他有因缘的在家人的榜样。当他去民家乞食或受他们邀请时,他不这样期望:「愿他们布施多一点和布施上好的东西!愿他们尽快布施和恭敬布施!」他没有这样的念头,而且他是像从遥远处发射着柔和光辉的月亮一样---远离贪着:当迦叶去民家乞食时,他的心不被逮住、不被束缚的远离贪着。他甚至这样思惟:「让要获得者获得!让要功德者行功德!」他欢喜、高兴别人获得,就好像欢喜、高兴他自己获得一样,像这样的出家人适合去民家乞食。他说法时,不是为了个人被认可和赞美,而是为了让他人知道这人天至尊的教法,希望他们听闻后,能接受它,并且依法修行。他是为了这至上究竟的教义以及慈爱、悲愍众生而说法。(相应部尼柯耶16:34)

   佛陀所给予大迦叶的最高赞赏,是强有力的认定他的修行成就,佛陀说,迦叶能获得与佛自己获得的一样---四色界定和四无色界定,以及灭受想定和六种神通明智(abhinna),它包括各种大神通和究竟涅槃漏尽智 (相应部尼柯耶16:9)。因此他的等同于佛的止观神通明智成就,展现出一颗别具特质特性的大迦叶的心;由于深湛禅定的沈稳内敛,使他对所有一切外在的环境,皆能自我摄受,而不被干扰,同时过着寡欲于物质与社交的生活。

   《长老偈》所保留的大迦叶的禅偈里,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赞扬禅那的宁静安详。他是其中一位从富裕走出来,又进入另一个富裕境界的人。未出家时,他生活在充裕的财富与和谐中,出家后,他安住在丰富的禅那体验里。虽然在某些经文里,他显得非常严厉,但这当不致于引导我们去相信他个性冷酷,当他偶尔以严厉的言辞斥责他人时,纯是为了教导上的理由,是为了帮助他们,这一层我们尤其可以从他与阿难尊者之间的关系看出来。

  ■ 六、与天人交会

  (Encounters with Deities)

   我们手边的数据记载着大迦叶尊者曾与天人二次交会。它们被记载的原因,是在彰显他的独立精神以及他决毅坚持头陀行,而不接受从更高层次的天人所给予的特殊待遇。

   第一次会合是与一位名叫Laja的年青女天人。她回忆说,她之所以得到目前的天人享乐,是因为她前一生在人间时是个贫妇,但她曾经以一颗诚信之心供养烧焦的饭给大迦叶长老,供养时她表露这样的愿望:「愿我分享你体证到的真理!」在回家的路上,她正回想着这供养时,不幸地被毒蛇咬伤致死立刻投生到33天的大光明中

  (in the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 in the midst of great splendor)。

   这位女天人为了感恩回报大长老,就下降到地球要来替大长老清扫茅舍和加灌壶水。她这样做了三天后,大长老终于在茅舍中发现她的光体,经过问话后,叫她离去,大长老不愿让未来的出家人批评他接受天人服务;经数次请求她离去,女天人非常伤心的升上空中,佛陀觉知了这件事,于是出现在女天人面前,说了一些行持功德的珍贵和大果报来安慰她,但是佛陀又说,谨守戒律是大迦叶的职责。

   另一个故事,是记述大迦叶尊者当年住在Pipphali 洞窖时,曾经进入一个七天的深定。在出定后,他去托钵乞食。那时Sakka天王的五百位随行女天人热烈地想要供养他,她们带着备好的食物,来到大长老面前请求赐予恩惠接受她们的供养;可是,大长老拒绝了,因为他要将恩惠赐予穷人,让穷人获得功德福报。女天人恳求了好几次,他依然拒绝,最后她们离去了。Sakka天王听到她们供养不成的事,却也生起热烈要供养大长老的心愿。为了避免遭到拒绝,Sakka天王装扮成一个老织工的模样,当大长老走过来时,他供养他米饭,当这米饭被大长老接过来的那一剎那变得格外芳香,于是大长老知道这老织工不是人类,而是天王,大长老责备他:「你犯了重大的错误,你这样做是在剥夺穷人的福报功德,下次不能再做这种事了!」 Sakka天王回答:「我们也须要福报功德啊!大迦叶尊者,我们也须要福报功德啊!透过这种欺瞒的布施方式,我是否巳经得到福报功德了呢?」「朋友!你是巳经得到福报功德了。」 Sakka天王离开时,宣说了如下庄严的词句:

  啊!供养,最崇高的供养!美好的布施--予大迦叶尊者!

  ■ 七、与其它比丘的关系

  (Relations with Fellow Monks)

   一个像大迦叶尊者这样献身于修行生命的人,是不能被期待有热切心要接收和训练弟子的,所以经典里仅提到他的极少数弟子。

   在这极少数的其中一个,是记载他向比丘们开示关于高估自己成就的问题:「可能有比丘宣称自己巳经获得最高智慧---阿罗汉了,然而经过有他心通的老师或弟子的审查和质问后,这比丘便毕露了窘态和困惑。质问者知道这比丘是由于自大妄想而高估自己获得了最高智慧。了解个中原因后,质问者知道这比丘闻得很多法义上的知识,而且熟悉于这些法义知识,他套用它们来宣称他的自我高估是真实的;再深入洞察这比丘的心,质问者知道这比丘还是被五盖障碍于半途中,还须要付出相当的努力。」(AN 10:86)

   除了这少数被记载在经典里的有关大迦叶尊者对无名比丘们的开示外,其它的,就仅记载他与舍利弗尊者和阿难尊者的关系。根据《本生谈》故事,舍利弗尊者曾经二世生为大迦叶尊者的儿子(Jat. 509,515),二世为他的兄弟(326,488),各一世是他的孙子(450)和朋友(525)。在大迦叶的禅偈中提到,他曾看到数千位梵天神从梵天下降来顶礼舍利弗,并赞扬舍利弗(Thag. 1082~86)。

   大迦叶和舍利弗有二则对话记载在《相应部尼柯耶》的〈大迦叶相应〉篇里。其背景都是在他们禅修后的傍晚,舍利弗去见大迦叶。在第一则经文里,舍利弗问:

   「好友迦叶,就我所闻,一个犯错而不精诚改过和不生怖畏心的人,是不能获得开悟,不能获得涅槃,不能获得最高解脱境界的;相反的,一个犯错而精诚改过和生怖畏心的人,能获得这些成就。然而要做到何种程度,才能获得这些成就呢?」

   「好友舍利弗,一个比丘应如是思惟:“尚未生起之恶心、不善心如令其生起,将会带给我祸害”,如果他未生起这精诚和怖畏心,那么他是缺乏了这精诚和怖畏心。当他如是思惟:“巳经生起之恶心、不善心如未令其断离,将会带给我祸害”,或者,“尚未生起之善心,如果不令其生起,将会带给我祸害”,或者,“已经生起之善心,如果令其消失,将会带给我祸害”---在这些况状下,如果他没有生起这精诚和怖畏心的话,那么他是缺乏了这精诚和怖畏心,他是不能获得开悟,不…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