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P3

  ..續本文上一頁慧)?」

   世尊回答:「迦葉,它是這樣産生的,當衆生墮落時,真實的佛法就消減了,所以多製戒律,反而較少比丘證得阿羅漢智慧。冒牌的佛法不出現世間,真實佛法將不會消減;但是,當冒牌的佛法出現世間,真實佛法就消減了。迦葉,它不是因爲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流變使正法消失,也不是因爲類似船只超載而造成滅頂;而是,因爲有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男信徒、女信徒具有五種損壞性的習性造成了正法哀頹和消滅。這五種毀懷性的習性是: 1.不尊重、不信念佛,2.不尊重、不信念正法,3. 不尊重、不信念聲聞僧伽,4.不尊重、不信念戒律,5.不尊重、不修習(止觀平衡的)叁昧定。但是,只要佛、正法、聲聞僧伽、戒律和(止觀平衡的)叁昧定被尊重和被信念,那麼真實的佛法將可免于哀頹和消滅。」(相應部尼柯耶16:13)

   我們應該注意到,根據經典的記載,在家男信徒、女信徒也是佛法的保護者;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到結論,當佛法被出家人遺忘,而被在家人尊重和修習時,它仍然得以保留下來。

   其它與大迦葉尊者有關的經文,主要談到他的頭陀行生活是被佛陀極力贊賞和推崇的。但是佛陀在晚年的教化期間,有一次卻提示大迦葉,說他現在巳漸入老年了,必須放棄這粗糙、破爛、令人嫌惡的僧衣了;佛陀建議他,現在應該改穿在家人供養的僧衣,接受在家人的邀請,同時搬去住在靠近佛陀的地方;但是大迦葉尊者回答:「長久以來,我是森林中的隱居者,以托缽乞食爲生和穿破爛僧衣,我推廌其它人過這樣的生活;我少欲、知足,獨一靜處、專精修行,我也推廌其它人過這樣的生活。」

   佛陀問他:「什麼原因你要過這樣的生活?」大迦葉尊者回答:「爲了二個原因:爲了我自己安住于當前、當下的喜帨,同時爲了慈愍未來的出家人,當他們聽到有這樣的出家生活時,他們可能會想要仿效學。」佛陀于是說:「說得好,迦葉,說得好!你這樣生活是爲了種種安樂,是爲了慈愍世間,是爲了諸天人類的利益和福祉,你可以繼續穿你的粗糙、破爛僧衣,繼續以托缽乞食爲生,和繼續住在林間樹下。」(相應部尼柯耶16:5)

   「這就是我們的迦葉。」佛陀說:「他知足于任何破爛的僧衣、任何乞來的食物、任何棲身處、任何獲得的藥品。由于這(少欲知足的)緣故,他將不會做任何一件不適宜出家人的事。假如他沒有得到任何四資俱的供養,他不會困擾,而如果他得到了,他不會執著或貪戀,不會犯下任何錯失,他警覺于可能發生的危險,同時了知以它們來超越色身的苦惱。比丘們,我將教示你們,要以迦葉爲榜樣,或以與他等質的修行者爲榜樣。我如是教誡的,你們應該依照相同的方法去修持。」(相應部尼柯耶16:1)

   佛陀又提示說,大迦葉是跟他有因緣的在家人的榜樣。當他去民家乞食或受他們邀請時,他不這樣期望:「願他們布施多一點和布施上好的東西!願他們盡快布施和恭敬布施!」他沒有這樣的念頭,而且他是像從遙遠處發射著柔和光輝的月亮一樣---遠離貪著:當迦葉去民家乞食時,他的心不被逮住、不被束縛的遠離貪著。他甚至這樣思惟:「讓要獲得者獲得!讓要功德者行功德!」他歡喜、高興別人獲得,就好像歡喜、高興他自己獲得一樣,像這樣的出家人適合去民家乞食。他說法時,不是爲了個人被認可和贊美,而是爲了讓他人知道這人天至尊的教法,希望他們聽聞後,能接受它,並且依法修行。他是爲了這至上究竟的教義以及慈愛、悲愍衆生而說法。(相應部尼柯耶16:34)

   佛陀所給予大迦葉的最高贊賞,是強有力的認定他的修行成就,佛陀說,迦葉能獲得與佛自己獲得的一樣---四色界定和四無色界定,以及滅受想定和六種神通明智(abhinna),它包括各種大神通和究竟涅槃漏盡智 (相應部尼柯耶16:9)。因此他的等同于佛的止觀神通明智成就,展現出一顆別具特質特性的大迦葉的心;由于深湛禅定的沈穩內斂,使他對所有一切外在的環境,皆能自我攝受,而不被幹擾,同時過著寡欲于物質與社交的生活。

   《長老偈》所保留的大迦葉的禅偈裏,他是一而再、再而叁地贊揚禅那的甯靜安詳。他是其中一位從富裕走出來,又進入另一個富裕境界的人。未出家時,他生活在充裕的財富與和諧中,出家後,他安住在豐富的禅那體驗裏。雖然在某些經文裏,他顯得非常嚴厲,但這當不致于引導我們去相信他個性冷酷,當他偶爾以嚴厲的言辭斥責他人時,純是爲了教導上的理由,是爲了幫助他們,這一層我們尤其可以從他與阿難尊者之間的關系看出來。

  ■ 六、與天人交會

  (Encounters with Deities)

   我們手邊的數據記載著大迦葉尊者曾與天人二次交會。它們被記載的原因,是在彰顯他的獨立精神以及他決毅堅持頭陀行,而不接受從更高層次的天人所給予的特殊待遇。

   第一次會合是與一位名叫Laja的年青女天人。她回憶說,她之所以得到目前的天人享樂,是因爲她前一生在人間時是個貧婦,但她曾經以一顆誠信之心供養燒焦的飯給大迦葉長老,供養時她表露這樣的願望:「願我分享你體證到的真理!」在回家的路上,她正回想著這供養時,不幸地被毒蛇咬傷致死立刻投生到33天的大光明中

  (in the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 in the midst of great splendor)。

   這位女天人爲了感恩回報大長老,就下降到地球要來替大長老清掃茅舍和加灌壺水。她這樣做了叁天後,大長老終于在茅舍中發現她的光體,經過問話後,叫她離去,大長老不願讓未來的出家人批評他接受天人服務;經數次請求她離去,女天人非常傷心的升上空中,佛陀覺知了這件事,于是出現在女天人面前,說了一些行持功德的珍貴和大果報來安慰她,但是佛陀又說,謹守戒律是大迦葉的職責。

   另一個故事,是記述大迦葉尊者當年住在Pipphali 洞窖時,曾經進入一個七天的深定。在出定後,他去托缽乞食。那時Sakka天王的五百位隨行女天人熱烈地想要供養他,她們帶著備好的食物,來到大長老面前請求賜予恩惠接受她們的供養;可是,大長老拒絕了,因爲他要將恩惠賜予窮人,讓窮人獲得功德福報。女天人懇求了好幾次,他依然拒絕,最後她們離去了。Sakka天王聽到她們供養不成的事,卻也生起熱烈要供養大長老的心願。爲了避免遭到拒絕,Sakka天王裝扮成一個老織工的模樣,當大長老走過來時,他供養他米飯,當這米飯被大長老接過來的那一剎那變得格外芳香,于是大長老知道這老織工不是人類,而是天王,大長老責備他:「你犯了重大的錯誤,你這樣做是在剝奪窮人的福報功德,下次不能再做這種事了!」 Sakka天王回答:「我們也須要福報功德啊!大迦葉尊者,我們也須要福報功德啊!透過這種欺瞞的布施方式,我是否巳經得到福報功德了呢?」「朋友!你是巳經得到福報功德了。」 Sakka天王離開時,宣說了如下莊嚴的詞句:

  啊!供養,最崇高的供養!美好的布施--予大迦葉尊者!

  ■ 七、與其它比丘的關系

  (Relations with Fellow Monks)

   一個像大迦葉尊者這樣獻身于修行生命的人,是不能被期待有熱切心要接收和訓練弟子的,所以經典裏僅提到他的極少數弟子。

   在這極少數的其中一個,是記載他向比丘們開示關于高估自己成就的問題:「可能有比丘宣稱自己巳經獲得最高智慧---阿羅漢了,然而經過有他心通的老師或弟子的審查和質問後,這比丘便畢露了窘態和困惑。質問者知道這比丘是由于自大妄想而高估自己獲得了最高智慧。了解個中原因後,質問者知道這比丘聞得很多法義上的知識,而且熟悉于這些法義知識,他套用它們來宣稱他的自我高估是真實的;再深入洞察這比丘的心,質問者知道這比丘還是被五蓋障礙于半途中,還須要付出相當的努力。」(AN 10:86)

   除了這少數被記載在經典裏的有關大迦葉尊者對無名比丘們的開示外,其它的,就僅記載他與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的關系。根據《本生談》故事,舍利弗尊者曾經二世生爲大迦葉尊者的兒子(Jat. 509,515),二世爲他的兄弟(326,488),各一世是他的孫子(450)和朋友(525)。在大迦葉的禅偈中提到,他曾看到數千位梵天神從梵天下降來頂禮舍利弗,並贊揚舍利弗(Thag. 1082~86)。

   大迦葉和舍利弗有二則對話記載在《相應部尼柯耶》的〈大迦葉相應〉篇裏。其背景都是在他們禅修後的傍晚,舍利弗去見大迦葉。在第一則經文裏,舍利弗問:

   「好友迦葉,就我所聞,一個犯錯而不精誠改過和不生怖畏心的人,是不能獲得開悟,不能獲得涅槃,不能獲得最高解脫境界的;相反的,一個犯錯而精誠改過和生怖畏心的人,能獲得這些成就。然而要做到何種程度,才能獲得這些成就呢?」

   「好友舍利弗,一個比丘應如是思惟:“尚未生起之惡心、不善心如令其生起,將會帶給我禍害”,如果他未生起這精誠和怖畏心,那麼他是缺乏了這精誠和怖畏心。當他如是思惟:“巳經生起之惡心、不善心如未令其斷離,將會帶給我禍害”,或者,“尚未生起之善心,如果不令其生起,將會帶給我禍害”,或者,“已經生起之善心,如果令其消失,將會帶給我禍害”---在這些況狀下,如果他沒有生起這精誠和怖畏心的話,那麼他是缺乏了這精誠和怖畏心,他是不能獲得開悟,不…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