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獲得涅槃,不能獲得最高安全(解脫)境界的;相反的,一個比丘在這些況狀下,如果生起這精誠和生怖畏心,他能獲得開悟,獲得涅槃,獲得最高安全(解脫)境界。(SN 16:2;condensed)
另外一則經文,舍利弗問大迦葉,是否如來、世尊死後還存在,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亦不存在,或者不存在亦非不存在。大迦葉回答: 「世尊不宣說這些,何以世尊不宣說這些呢?因爲這些不饒益,而且不屬于梵行聖命的要素(內涵),因爲這些不導向清醒、安定、止熄、寂靜、明智、正覺和涅槃。」「但是,朋友,什麼是世尊所宣說的呢?」「朋友,世尊宣說 “這是苦”、“這是苦集”、“這是苦滅”、“這是滅苦之法(道)”,朋友,這些才是世尊所宣說的,爲什麼呢?因爲這些饒益,屬于梵行聖命的要素(內涵),因爲這些導向清醒、安定、止熄、寂靜、明智、正覺和涅槃。」 (SN 16:12)
經上沒有說明,爲什麼舍利弗要提出這些身爲阿羅漢(指舍利弗)應該巳經完全了知的問題;然而,這也並非不可能的事,因這次對話是在大迦葉剛出家之後和他體證阿羅漢之前,舍利弗有意要測試他的領悟力;或者也許這些問題是爲了當時在場的其它比丘而問的。
《中部》〈大牛角經 / the Mahagosinga Sutta〉裏記載,一群比丘,包括大迦葉和幾位傑出弟子,共同參予舍利弗邀請的聚會。當時這些尊者都與佛陀安居在牛角森林裏,其間有一個清朗月明的晚上,他們前去舍利弗住處共論法義。舍利弗開場白:「這牛角森林多麼美麗怡人!今晚正是清朗月明,娑羅樹花正盛開著,天香馥郁飄散四周。」接著他就問在座每一位各有特色的尊者---阿難、離婆多、阿那律、大迦葉和大目犍連---什麼樣的出家人能夠增添牛角森林的光彩。大迦葉,和其它在座的尊者,都依著他們的特質回答這個問題,大迦葉這樣回答:
「好友舍利弗,一個比丘是樹林間的安居者,所以他贊揚安居樹林間;他是托缽乞食者,所以他贊揚托缽乞食;他是穿破爛僧袍者,所以他贊揚穿破爛僧袍;他是只穿叁衣者,所以他贊揚僅穿叁衣;他少欲,知足,獨一靜處,遠離人群,所以他贊揚這些生活質量;他巳獲得戒德,定德,慧德,獲得解脫知見德,所以他贊揚這些成就。像這樣的出家人就夠增添這牛角森林的光彩。」
根據《本生談》記載,大迦葉與阿難在過去生也有過血緣關系。有二世阿難是他的兄弟(Jat. 488,535),一世是他的兒子(Jat.450),一世甚至是殺他兒子的凶手(Jat. 540),而這一世是他的學生(Vin.1:92)。在《相應部尼柯耶》的〈大迦葉相應〉裏,他們有二次對話的記載。
第一次對話的因緣,是阿難請求大迦葉跟他去比丘尼的住處,大迦葉拒絕,叫他自己去。但是阿難似乎想要大迦葉給比丘尼開示,所以再度次請求他,最後大迦葉答應了。然而,所造成的結果卻出乎阿難意料之外。在開示完後,一位名叫Thullatissa的比丘尼,提高嗓門作了一個非常無禮的批評:「大迦葉尊者怎敢在阿難尊者面前作開示,這好像是一個賣杵針的小販要把他的杵針賣給製造杵針的人。」很明顯的,這比丘尼喜歡阿難溫和的開示,而不喜歡大迦葉嚴謹和時帶挑剔的教法,這可能刺激到了她自己的弱點。
大迦葉聽到這比丘尼的批評後,就問阿難:「好友阿難,到底我是賣杵針的小販,而你是杵針的製造商,或者我是杵針的製造商,而你是賣杵針的小販?」
阿難回答:「尊者,寬容她吧,她是個愚昧的女人。」
「好友阿難,你要留心,否則僧團可能進一步審核你;好友阿難,到底是你被世尊在僧團面前這樣贊歎:“比丘們,我能到達四色界定和四無色界定,能到達滅受想盡定和六神通明智;而且阿難也與我等同”?」
「不,尊者。」
「或者世尊這樣說:“迦葉也與我等同”?」
從上面的記述,我們看得出大迦葉尊者不認爲阿難對此事的懷柔響應是適當或完全公正的。Thullatissa的批評顯出她個人對阿難的偏愛,阿難總是受女人喜歡的,而且比丘尼僧團的成立,他給予強大的支持。Thullatissa對阿難的這種情緒化反應,不能僅憑阿難幾句籠統言語就沒事了。大迦葉以相當嚴厲的暗示回答他:「好友阿難,你要留心,否則僧團可能進一步審核你。」他的話在警告阿難,不要與比丘尼有太多政務上的牽涉,因爲她們可能變得太過于喜歡他,而造成其它人對他心存懷疑。所以大迦葉的回答必須被了解---是一個巳漏盡的阿羅漢對一個尚未漏盡之有學者的最真誠的忠告。接著大迦葉強調說是他自己的修行成就被佛陀稱贊,而不是阿難,這可能是用來說明二位尊者的心靈境界別有差距,同時它可能用來激勵阿難要努力進取這些成就。不管怎麼樣,比丘尼Thullatissa離開了僧團。
在〈大迦葉相應〉裏,他們的另外一次對話因緣如下(SN 16:11)。有一回阿難尊者與一群比丘結夥到南山遊行,就在這次遊蕩中,有叁十個最年少的阿難的學生還俗了。阿難遊行回來後,就去王舍城見大迦葉尊者;他禮敬畢退坐一旁後,大迦葉便開口了:「好友阿難,是什麼理由世尊限製不准叁人以上結群去俗家托缽乞食?」
「尊者,有叁個理由:1.爲製止行持不端的比丘(結黨作惡);2.爲行持端正的優良比丘;3.爲顧及在家人的負擔。」
「好友阿難,那麼,你爲何跟那些不能善攝諸根,飲食不節製,不能精誠于正念的新比丘一起去遊蕩呢?你的所爲似乎像是個踐踏糧食的人,你似乎破壞了在家人的信心,你的同黨分散了,你的新比丘還俗了,你這個少年夥子真的是不知輕重!」
「尊者,我巳白發滿頭了,你還要稱我是少年夥子。」
但大迦葉尊者又重複說一遍他剛說過的話。
這件事本該就此結束了,因爲阿難沒有否認他的責備是不公正的。他僅是反對大迦葉這樣傷人的責備方式;爲響應這告誡,阿難得盡力教導他的學生嚴守戒律。但,再次地,這件事又被比丘尼給複雜化了,Thullananda跟 Thullatissa 一樣是比丘尼僧團的其中一只黑羊。她聽到阿難被大迦葉尊者稱爲「少年夥子」,于是以充滿憤慨的口氣說,迦葉沒有權利苛責像阿難這樣聰慧的比丘,因爲迦葉從前是外道行者。就這樣地,Thullananda 把僧團的法規事件轉變成私人的人身诋損---幾近于毀謗的人身诋損。就我們前面的檔案顯示,大迦葉原本是獨立的出家人,他並未依止其它教派。Thullananda跟先前的那位任性比丘尼一樣,很快的就離開了僧團。
當大迦葉尊者聽到Thullananda的論調時,他對阿難說:「Thullananda 出言鹵莽、輕率,自從我出家後,我不曾有任何其它老師,唯有正等正覺的阿羅漢世尊一人。」接著他敘述他第一次遇見世尊的故事給阿難聽。(詳見 SN 16:11)
■ 八、佛陀入般涅槃之後
(After the Buddha”s Parinibbana)
最後要說的關于大迦葉尊者與阿難之間的關系,是佛陀入滅後他擔起領導僧團職位時與阿難的親近接觸。佛陀入滅時,五位最傑出的聖弟子當中僅有阿難和阿那律在場,舍利弗和目犍連巳在此年比佛陀早先入滅了,而當時大迦葉正領著大僧衆從波婆(Pava)向拘屍那羅(Kusinara)的途中前行。當大迦葉與大僧衆出離馬路坐在一棵樹下休息時,一位裸身苦行者剛好帶著一株珊瑚樹花(曼陀羅花)經過。據說珊瑚樹花只生長在天國。大迦葉看到此花時,知道了一定有不尋常的事發生,所以它才會出現在地球上,于是他就問這苦行者,是否有聽到任何關于導師的消息,苦行者回答:「修行者喬達摩 巳在一周前入涅槃了,這花是在他入滅的地方拾得的。」
與大迦葉隨行的大群僧衆中,只有巳經證得阿羅漢者保持沈著靜定,而那些尚未解脫者都悲恸得不支倒地,哭戚著:「世尊太早入涅槃了!世界的明燈在我們眼前熄滅得太早了!」 然而,有一位老來才受比丘戒,名叫蘇跋陀的這樣對大衆說:「夠了吧!朋友們,別再傷心悲恸了!我們完全脫離這位偉大行者的約束了,過去他不斷地給予我們煩擾的教誡:“你等應這樣做,不應那樣做”,現在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了,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大迦葉尊者當時沒有回答這無情不仁的言語。苛責或令他脫去僧衣是他應得的處置,然而大迦葉可能要避免用這樣的處罰來打擊這個荒腔走調的謬論。當時,他僅是忠告僧衆不要悲恸,但要記取一切因緣法皆無常。他繼續與大僧衆往拘屍那羅前進。
拘屍那羅的部落族王皆無法點燃火葬佛陀遺體的香材,天眼通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就向他們解釋說,肉眼見不到但出席在現場的天神們有意延遲火化時間,爲的是要等待大迦葉尊者回來向世尊作最後一次禮拜。當大迦葉抵達後,他恭敬地合掌,行繞香材叁圈,然後在如來的腳足下稽首禮拜;當其它的僧衆也跟著如是禮拜後,香材就自動地燃燒起來了。
如來的遺體火化後,幾乎沒有留下炱灰,早巳會集的各部落族王和稍後遺使來的部族,爲了爭取佛陀的舍利而生異見。大迦葉尊者遠離這些爭議,其它的一些僧人,像阿那律和阿難等也都遠離。後來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婆羅門,名叫東那(Dona),公正的將佛陀的舍利平分爲八,分給八個爭取者,他自巳則留下裝舍利的甕罐。
大迦葉尊者帶著摩竭陀國所分得的一份舍利,親自送去給阿阇…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