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王。辦妥此事後,他開始思考要保留世尊的精神遺産---正法和聖戒。這必要性是由于蘇跋陀明目張顯地違反僧團紀律和放逸戒行的倡導行爲所促使的。大迦葉以此警覺到,如果現在不建立明確的約束,將來不知會如何的頹敗。假如蘇跋陀的惡行繼續囂張---以及佛陀在世時的那群惡比丘也持相同的態度--- 那麼將迅速墮落、敗壞僧團與正法。爲了防患,當務之急,大迦葉計劃舉行僧團集會結集經典和律典,同時將它們保留下來給後代。
他開始在王舍城召集僧衆,向他們提出這議案。僧衆同意,並咐囑他選出五百長者---除了一位以外,其余四百九十九位皆是大阿羅漢。這位非阿羅漢的長者便是阿難,阿難的職位是有取舍沖突的。既然他還未獲得最高智慧,是不能被准許參加大結集的;但是因爲他特勝于能記憶所有佛陀的開示,所以他的列席是必要的。這取舍兩難的唯一解決方法是給予他最後通牒---在大結集開始之前他必須證得阿羅漢果,就在大結集開始的前一天晚上他證得了阿羅漢果。因此阿難被認定爲組成第一次大結集的五百僧團。在結集期間,其它所有僧衆都離開王舍城。
結集的程序是,先由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背誦僧衆僧團的規約。其次是編纂佛陀的教義,建立經典,由阿難尊者背誦,然後經大迦葉質詢他背誦的內容;全部經文後來被分類爲五部尼柯耶,統稱爲經藏。最後,有關僧團的一些特案也提出討論;其中,阿難提及佛陀在入滅前曾允許可以舍去不重要的微小戒,但當阿難被質詢是否他有探問佛陀什麼樣的小戒可以舍去時,阿難坦承說他疏忽了。所以現在個個出家人對于這案件持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因爲沒有共同認可,大迦葉就征求結集的僧團要考慮到這一層,假如他們任意廢除戒律,在家信衆和一般百姓將非難鄙視他們---怎麼世尊才過世,他們就松懈于持戒了。因此大迦葉建議,戒律應該完整保留,無有例外,這建議被集會決定通過了。
第一次大結集之後,大迦葉尊者所受到的敬重遙遙增上,而且他被視爲是實際的僧團領導者。他的資曆是其因素,因爲他是當時其中一位年紀最長的佛弟子。晚年,大迦葉將佛陀的乞食缽交給阿難,作爲一種貞忠于保護正法的默契。因此被僧團普遍公認是最佳繼承者的大迦葉,個人選定了阿難爲他的最佳接棒人。
在巴利文獻裏,沒有記載大迦葉入滅的時間和地點,但是在北傳佛教的梵文年事史,〈尊者們的戒律/ the Masters of the Law〉文獻裏,提供了一個大長老入滅的有趣故事。根據它的記載,結集正法和聖戒後(據說約二、叁十年後)大迦葉覺得他巳圓滿完成任務了,于是決定入涅槃(據說此時他巳超過百歲了);他將正法付囑阿難繼承,並向佛陀的各聖地作最後一次禮拜,然後回王舍城;他曾有意的要去告知阿阇世王他即將入滅,但阿阇世王正在睡覺,他不想吵醒他就離去了。他獨自攀上雞足山的頂峰(the summit of Mount Kukkatapada),在一個峰谷中盤腿禅坐,並立下誓願---他的身體將完整保存到彌勒佛出世 (據說,約要六十七億年以後),他要把喬達摩佛陀的僧袍---第一次見面時賜予他的這一件破爛僧袍,親手轉交給彌勒佛。之後,大迦葉就入了涅槃,或稱,入滅受想盡定(the meditative attainment of cessation / nirodhasamapatti);此時大地震動,天神灑落香花在他身上,同時山脈自動合攏蓋住了他的身體。
阿阇世王和阿難很快地趕來雞足山看大迦葉,這時山脈自動分開現出大迦葉的身體給他們瞻視。阿阇世王想要火化他,但阿難告訴他大迦葉的遺體必須完整保存到彌勒佛出世人間。之後,山脈再度合攏蓋住了他,阿阇世王和阿難于是離去了。中國北傳佛教將雞足山設定在中國的西南方,而且中國佛教史傳有很多記載,來雞足山朝聖的虔誠出家人都渴望一見大迦葉結趺禅坐等待彌勒佛的遺體。
■ 九、大迦葉的禅偈 (The Verses of Mahakassapa)
在《長老偈》裏,有40首(1051~90)禅偈是屬于大迦葉尊者的。這些詩節反映著這位偉大長老的一些特質和戒德:他的頭陀行習慣和少欲知足,他對自巳和他人的嚴謹,他的獨立精神和自信,他的偏好獨居修行和遠離群衆,他的獻身于修習止觀和獻身于禅那的甯靜。這些禅偈同時展現著在散文體製的經典裏面所不曾流露的---他對周圍幽美大自然的情愫。
下面所提供的詩選,可能是C. A. F. Rhys Davids 和 K. R. Norman所讀到的將之英譯的作品。開頭的禅偈,是大迦葉尊者告誡出家人,對出家生活之四資俱(衣、食、住、醫藥)的要求要修習少欲知足:
我從山上茅蓬下來,
Having come down from my mountain lodging.
進城去托缽乞食。
I entered the city to collect my alms.
我謙恭地走向一個人,
Courteously I came up to a man,
一個正在用餐的痲瘋病人。
A leper who was eating a meal.
他以鱗片狀染病的手
With his hand all leprous and diseased
拈起一撮食物供養我。
He offered me a morsel of food.
當他將這撮食物放進缽中時
As he placed the morsel in my bowl
一段破爛的指頭脫落在缽中。
A finger broke off and toppled in.
我在一處牆腳邊坐下
I sat down at the base of a wall
吃著他布施的這撮食物。
And ate the morsel he had given me.
我食用時和食用後
While I was eating and after I had finished
全無厭惡的感受。
I did not feel the least disgust.
殘渣碎物爲食,
Using left-over scraps as food,
腐臭尿液爲藥,(牛尿爲藥)
putrid urine as medicine (Cow”s urine for medicine),
林間樹下爲居,
The foot of a tree for lodging,
拾綴碎布爲衣;
A robe made from cast-off rage;
巳經克服欲望的人
One who has gained mastery over these
是真正隨遇而安者。
Is truly a man everywhere at home.
(Thag. 1054~57)
有人問大迦葉尊者,爲什麼他巳到了老邁之年,還要住在岩石山上每天爬上爬下的?
他如是回答:
當人們倦累于攀爬
While some grow weary as they climb
這險峻陡峭的岩石山時,
The steep slope of the rocky mountain,
迦葉以神通力浮行而上--- Kassapa ascends, buoyed by psychic power---
以正念明覺,爲佛陀的法的繼承人。
The Buddha”s heir, aware and mindful.
每天托缽乞食歸來,
Having returned from his daily alms round,
攀上岩石山,
Having climbed up the rocky mountain,
迦葉安住在離欲的止觀裏,
Kassapa meditates free from clinging,
懼怕和怖畏全然舍離。
With fear and trembling well abandoned.
每天托缽乞食歸來,
Having returned from his daily alms round,
攀上岩石山,
Having climbed up the rocky mountain,
迦葉安住在清淨的止觀裏,
Kassapa meditates free from clinging,
止熄了那些灼傷人的情欲。
Quenched among those who burn with passion.
每天托缽乞食歸來,
Having returned from his daily alms ro…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