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获得涅槃,不能获得最高安全(解脱)境界的;相反的,一个比丘在这些况状下,如果生起这精诚和生怖畏心,他能获得开悟,获得涅槃,获得最高安全(解脱)境界。(SN 16:2;condensed)
另外一则经文,舍利弗问大迦叶,是否如来、世尊死后还存在,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亦不存在,或者不存在亦非不存在。大迦叶回答: 「世尊不宣说这些,何以世尊不宣说这些呢?因为这些不饶益,而且不属于梵行圣命的要素(内涵),因为这些不导向清醒、安定、止熄、寂静、明智、正觉和涅槃。」「但是,朋友,什么是世尊所宣说的呢?」「朋友,世尊宣说 “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灭”、“这是灭苦之法(道)”,朋友,这些才是世尊所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饶益,属于梵行圣命的要素(内涵),因为这些导向清醒、安定、止熄、寂静、明智、正觉和涅槃。」 (SN 16:12)
经上没有说明,为什么舍利弗要提出这些身为阿罗汉(指舍利弗)应该巳经完全了知的问题;然而,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因这次对话是在大迦叶刚出家之后和他体证阿罗汉之前,舍利弗有意要测试他的领悟力;或者也许这些问题是为了当时在场的其它比丘而问的。
《中部》〈大牛角经 / the Mahagosinga Sutta〉里记载,一群比丘,包括大迦叶和几位杰出弟子,共同参予舍利弗邀请的聚会。当时这些尊者都与佛陀安居在牛角森林里,其间有一个清朗月明的晚上,他们前去舍利弗住处共论法义。舍利弗开场白:「这牛角森林多么美丽怡人!今晚正是清朗月明,娑罗树花正盛开着,天香馥郁飘散四周。」接着他就问在座每一位各有特色的尊者---阿难、离婆多、阿那律、大迦叶和大目犍连---什么样的出家人能够增添牛角森林的光彩。大迦叶,和其它在座的尊者,都依着他们的特质回答这个问题,大迦叶这样回答:
「好友舍利弗,一个比丘是树林间的安居者,所以他赞扬安居树林间;他是托钵乞食者,所以他赞扬托钵乞食;他是穿破烂僧袍者,所以他赞扬穿破烂僧袍;他是只穿三衣者,所以他赞扬仅穿三衣;他少欲,知足,独一静处,远离人群,所以他赞扬这些生活质量;他巳获得戒德,定德,慧德,获得解脱知见德,所以他赞扬这些成就。像这样的出家人就够增添这牛角森林的光彩。」
根据《本生谈》记载,大迦叶与阿难在过去生也有过血缘关系。有二世阿难是他的兄弟(Jat. 488,535),一世是他的儿子(Jat.450),一世甚至是杀他儿子的凶手(Jat. 540),而这一世是他的学生(Vin.1:92)。在《相应部尼柯耶》的〈大迦叶相应〉里,他们有二次对话的记载。
第一次对话的因缘,是阿难请求大迦叶跟他去比丘尼的住处,大迦叶拒绝,叫他自己去。但是阿难似乎想要大迦叶给比丘尼开示,所以再度次请求他,最后大迦叶答应了。然而,所造成的结果却出乎阿难意料之外。在开示完后,一位名叫Thullatissa的比丘尼,提高嗓门作了一个非常无礼的批评:「大迦叶尊者怎敢在阿难尊者面前作开示,这好像是一个卖杵针的小贩要把他的杵针卖给制造杵针的人。」很明显的,这比丘尼喜欢阿难温和的开示,而不喜欢大迦叶严谨和时带挑剔的教法,这可能刺激到了她自己的弱点。
大迦叶听到这比丘尼的批评后,就问阿难:「好友阿难,到底我是卖杵针的小贩,而你是杵针的制造商,或者我是杵针的制造商,而你是卖杵针的小贩?」
阿难回答:「尊者,宽容她吧,她是个愚昧的女人。」
「好友阿难,你要留心,否则僧团可能进一步审核你;好友阿难,到底是你被世尊在僧团面前这样赞叹:“比丘们,我能到达四色界定和四无色界定,能到达灭受想尽定和六神通明智;而且阿难也与我等同”?」
「不,尊者。」
「或者世尊这样说:“迦叶也与我等同”?」
从上面的记述,我们看得出大迦叶尊者不认为阿难对此事的怀柔响应是适当或完全公正的。Thullatissa的批评显出她个人对阿难的偏爱,阿难总是受女人喜欢的,而且比丘尼僧团的成立,他给予强大的支持。Thullatissa对阿难的这种情绪化反应,不能仅凭阿难几句笼统言语就没事了。大迦叶以相当严厉的暗示回答他:「好友阿难,你要留心,否则僧团可能进一步审核你。」他的话在警告阿难,不要与比丘尼有太多政务上的牵涉,因为她们可能变得太过于喜欢他,而造成其它人对他心存怀疑。所以大迦叶的回答必须被了解---是一个巳漏尽的阿罗汉对一个尚未漏尽之有学者的最真诚的忠告。接着大迦叶强调说是他自己的修行成就被佛陀称赞,而不是阿难,这可能是用来说明二位尊者的心灵境界别有差距,同时它可能用来激励阿难要努力进取这些成就。不管怎么样,比丘尼Thullatissa离开了僧团。
在〈大迦叶相应〉里,他们的另外一次对话因缘如下(SN 16:11)。有一回阿难尊者与一群比丘结伙到南山游行,就在这次游荡中,有三十个最年少的阿难的学生还俗了。阿难游行回来后,就去王舍城见大迦叶尊者;他礼敬毕退坐一旁后,大迦叶便开口了:「好友阿难,是什么理由世尊限制不准三人以上结群去俗家托钵乞食?」
「尊者,有三个理由:1.为制止行持不端的比丘(结党作恶);2.为行持端正的优良比丘;3.为顾及在家人的负担。」
「好友阿难,那么,你为何跟那些不能善摄诸根,饮食不节制,不能精诚于正念的新比丘一起去游荡呢?你的所为似乎像是个践踏粮食的人,你似乎破坏了在家人的信心,你的同党分散了,你的新比丘还俗了,你这个少年伙子真的是不知轻重!」
「尊者,我巳白发满头了,你还要称我是少年伙子。」
但大迦叶尊者又重复说一遍他刚说过的话。
这件事本该就此结束了,因为阿难没有否认他的责备是不公正的。他仅是反对大迦叶这样伤人的责备方式;为响应这告诫,阿难得尽力教导他的学生严守戒律。但,再次地,这件事又被比丘尼给复杂化了,Thullananda跟 Thullatissa 一样是比丘尼僧团的其中一只黑羊。她听到阿难被大迦叶尊者称为「少年伙子」,于是以充满愤慨的口气说,迦叶没有权利苛责像阿难这样聪慧的比丘,因为迦叶从前是外道行者。就这样地,Thullananda 把僧团的法规事件转变成私人的人身诋损---几近于毁谤的人身诋损。就我们前面的档案显示,大迦叶原本是独立的出家人,他并未依止其它教派。Thullananda跟先前的那位任性比丘尼一样,很快的就离开了僧团。
当大迦叶尊者听到Thullananda的论调时,他对阿难说:「Thullananda 出言卤莽、轻率,自从我出家后,我不曾有任何其它老师,唯有正等正觉的阿罗汉世尊一人。」接着他叙述他第一次遇见世尊的故事给阿难听。(详见 SN 16:11)
■ 八、佛陀入般涅槃之后
(After the Buddha”s Parinibbana)
最后要说的关于大迦叶尊者与阿难之间的关系,是佛陀入灭后他担起领导僧团职位时与阿难的亲近接触。佛陀入灭时,五位最杰出的圣弟子当中仅有阿难和阿那律在场,舍利弗和目犍连巳在此年比佛陀早先入灭了,而当时大迦叶正领着大僧众从波婆(Pava)向拘尸那罗(Kusinara)的途中前行。当大迦叶与大僧众出离马路坐在一棵树下休息时,一位裸身苦行者刚好带着一株珊瑚树花(曼陀罗花)经过。据说珊瑚树花只生长在天国。大迦叶看到此花时,知道了一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出现在地球上,于是他就问这苦行者,是否有听到任何关于导师的消息,苦行者回答:「修行者乔达摩 巳在一周前入涅槃了,这花是在他入灭的地方拾得的。」
与大迦叶随行的大群僧众中,只有巳经证得阿罗汉者保持沉着静定,而那些尚未解脱者都悲恸得不支倒地,哭戚着:「世尊太早入涅槃了!世界的明灯在我们眼前熄灭得太早了!」 然而,有一位老来才受比丘戒,名叫苏跋陀的这样对大众说:「够了吧!朋友们,别再伤心悲恸了!我们完全脱离这位伟大行者的约束了,过去他不断地给予我们烦扰的教诫:“你等应这样做,不应那样做”,现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了,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迦叶尊者当时没有回答这无情不仁的言语。苛责或令他脱去僧衣是他应得的处置,然而大迦叶可能要避免用这样的处罚来打击这个荒腔走调的谬论。当时,他仅是忠告僧众不要悲恸,但要记取一切因缘法皆无常。他继续与大僧众往拘尸那罗前进。
拘尸那罗的部落族王皆无法点燃火葬佛陀遗体的香材,天眼通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就向他们解释说,肉眼见不到但出席在现场的天神们有意延迟火化时间,为的是要等待大迦叶尊者回来向世尊作最后一次礼拜。当大迦叶抵达后,他恭敬地合掌,行绕香材三圈,然后在如来的脚足下稽首礼拜;当其它的僧众也跟着如是礼拜后,香材就自动地燃烧起来了。
如来的遗体火化后,几乎没有留下炱灰,早巳会集的各部落族王和稍后遗使来的部族,为了争取佛陀的舍利而生异见。大迦叶尊者远离这些争议,其它的一些僧人,像阿那律和阿难等也都远离。后来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婆罗门,名叫东那(Dona),公正的将佛陀的舍利平分为八,分给八个争取者,他自巳则留下装舍利的瓮罐。
大迦叶尊者带着摩竭陀国所分得的一份舍利,亲自送去给阿阇…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