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

  僧团之父---大迦叶尊者

   僧团之父---大迦叶尊者

   Mahakassapa---Father of the Sangha

  此文译自 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与美国智慧出版社于1997年共同出版的

  《佛陀的伟大圣弟子/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之第三章

  〈大迦叶:僧团之父/ Mahakassapa:Father of The Sangha〉

  by Nyanaponika Thera & Dr. Hellmuth Hecker

  陈慈兰 译 2003-3-30

  ■ 一、迦叶的早年 (Kassapa”s Early Years)

   佛陀入般涅槃之前,拒绝任命他的接替人,而是鼓励弟子们要以法和律---教义和持戒----作为自巳的导师,因为他游化人间45年所宣说的法,巳足以让弟子们找到所要迈向的解脱之道。虽然,比丘们没有推选出佛陀的继承人,但是在他一入灭后,僧团即刻对一位散发着雄力和权威特性气息的隐居长老生起格外的崇敬,这位人物,在巴利论书里形容是:「与佛等质弟子(buddhapatibhaga-savaka)」,他就是大迦叶尊者。

   有很多因素,促成大迦叶尊者在刚失去依怙的僧团中超群显赫。他不但拥有佛陀之三十二种「大丈夫特相 / marks of a great man」的其中七种,而且被世尊夸赞他的修行成就和体证。他是唯一与佛陀交换僧袍的弟子,这是一项特殊荣誉;他具有最高程度的「十项乐法质量 / ten qualities that inspire confidence」;而且他是持戒和致力于头陀行禅者的模范。 所以,他担当这由他紧急建议所召唤的「第一次僧团大结集 / the First Council of the Sangha」之领导者,并不令人意外。显然地,基于相同的理由,这位令人敬畏的尊者,后来在中国和日本成为中国禅宗和日本禅的祖师。

   大迦叶尊者与佛陀的另外二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都是婆罗门的后矞。他比指佛陀早几年出生于摩揭陀国(Magadha country)的一个大村庄Mahatittha,是Kapila和Sumanadevi的儿子,本名叫毕沛利(Pipphali)。他父亲拥有十六个村庄,财势有如一个小国王,所以毕沛利是在荣华富贵中长大的。但是,他年轻时就巳渴望脱离凡俗生活,不想结婚,他的父母却不断地摧促他赶快娶妻,他告诉父母说,他要侍奉他们终老,之后就要去出家去。可是他的父母一再的迫使他娶妻,为了聊慰母亲,他于是同意结婚---但有一个条件---这女子必须符合他的完美理想。

   他特意委请金匠为他打造一尊美丽的黄金女人,又以精致的衣服和饰物将它装扮一番,之后拿去给父母看,并且说:「如果你们可以为我找到跟这金像一样的女人,我才要留在家过凡俗生活。」他的母亲是位聪明女人,这样想着:「我的儿子一定是在过去生巳经完成了(波罗蜜)德懿善行,而且一定是与这金像一样的女人共同完成了德懿善行。」她于是接洽了八位婆罗门,赏赐他们贵重的礼物,要他们带着这金像,去寻找与之相似的女子。这些婆罗门思议:「我们先去Madda国,那儿是美女的黄金矿产地。」终于在Madda国的Sagala地方,他们找到了一位与金像同样美丽的女子,她名叫巴达 迦毕兰尼(Bhadda Kapilani),是一富豪婆罗门的女儿,今年十六岁,比毕沛利小四岁。巴达的父母答应了这门亲事,这八位婆罗门就回去报喜了。

   跟毕沛利一样,巴达也不愿意结婚,她渴望修行生活,想离家当个女隐士。这与毕沛利一样的意愿,并非出于巧合,而是他们在过去生所共创的业力涌发出来的,于此生成熟结果了。他们的结合,是在年青时成为夫妻,后来导向一个决定性的分离---这誓愿再结合于更高层次的分离。为了要证取最高圣果,他们同时归依在世尊座下,奉献他们的全心全力,臻至究竟解脱。

   毕沛利的最大苦恼是,听到了他的计谋被拆穿,以及他的父母确实巳经找到一位与金像一模一样的女子。但是他还想逃避这婚姻,他托人带了一封信去给巴达,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巴达,请妳另寻匹配对象,祝你们生活快乐,至于我自己,该是个出家修行人,请妳不要悲叹。」至于巴达,心有默契的也私下托人带一封信给毕沛利。但是他们的父母,都巳察觉到这交换信息的事会发生,所以双方的信在半路被截,而以欢迎对方的信调换原来的信。

   于是巴达被接来摩揭陀国,这二个年青人结婚了。然而,在共同一致的向住出家修行意愿下,二人协议要保持单身生活。为了表示他们的决心,每个晚上睡觉之前,他们就搁置一束花环在彼此中间,他们这样决议:「如果靠谁那一边的花枯萎了,那么我们就知道,是因为对方生起的贪欲而使花枯萎了。」他们惟恐身体接触,所以整晚都保持清醒。白天里,他们甚至不曾相互微笑过。父母健在时,他们过着远离世俗欲乐的生活,他们甚至不须要担负照顾家产之责。

   毕沛利的父母过逝后(据说是他们结婚十二年后),他们必须担起照顾庞大家产的责任了。然而他们觉得这刺激是安排他们走向出家的过程。有一天,当毕沛利正在巡视农田时,他像是以新的眼睛看到了以前经常看到的事物,他觉察到农夫在犁田时,很多鸟群飞过来急切地在田畦间啄食虫类,这景像对农夫而言是稀松平常事,如今对他而言,却是警骇的,它强有力的打击着他;这带给他财富的农田地产,却是与其它生物的痛苦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他的生计代价是无数生活在土壤里之生物的死亡,思想到这问题,他于是问其中一个工人:「谁必需承担这恶业果报?」工人回答他:「先生,是你自己。」

  觉察到业力报应的可怕,毕沛利回家去,作了这样的考虑:「如果我必须独自担负这杀生的罪恶,那所有财富对我有何用处呢?我宁可放弃,全部都给巴达,然后去出家过修行生活。」

   几乎同时,在家里的巴达,也有着相似的体验,她更深层的认知观察到以前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当家仆在铺晒芝麻子时,乌鸦和其它鸟类飞来啄食被芝麻子吸引来的昆虫;巴达问家仆,谁必须担负杀死这么多生物的道德过失;家仆回答说,是她自己要背负这业报。她想:「如果我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过,我的头甚至无法在未来一千世的大海轮回中浮上来,等毕沛利回来,我要归还他一切,然后去出家过修行生活。」

   二人一致协定要出家,于是就从集市场买回来土黄色布块和土制钵碗,然后互相削发,现出出家修行人的样子,他们发愿:「我们立志出家,要归依于世间的阿罗汉。」虽然他们尚未遇见佛陀或者佛陀的教法,但是直觉地,他们知道将会跟随着真正的智者和圣者们有戒律的团体过修行生活,不论他们是什么种姓。于是,他们将钵碗系着带子,背在肩上,离开他们的庄园宅邸,当时没有被家仆发现。然而,当他们到达下一个村庄时,却被工人和其家人注意到了;他们哭泣、悲伤,趴伏在这二位修行人的脚足上请求:「喔,亲爱的圣者,为什么你们要让我们成为无助的孤儿呢?」

   「因为我们已经体认到这三界如火宅,所以我们要出家过修行生活。」毕沛利允许这些农奴自由。二人继续行进,抛下了尚在哭泣的村民。

   行进时,毕沛利走在前头,巴达跟在后面。后来,毕沛利生起这样的思虑:「巴达紧跟着我,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很容易引起别人这么遐想:“他们虽然是修行人,但却不能舍离对方,他们这样做很不体面!” 假如这些人放纵他们错误的心思,或者甚至传播恶言,这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最好我们分开吧。」所以,当他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毕沛利告诉巴达他的思虑,并且说:「巴达,妳选择其中一条路走,而我,选择另外一条路走。」巴达回答:「这是真的,一个女人对修行人来说,是一个障碍,别人可能会怀疑我们行为不正,而且诋毁我们,就让我们分开吧,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于是,巴达恭敬地绕行毕沛利三圈,再伏首在他的足前礼拜,最后双手合掌说:「我们亲近的伴侣和友谊关系,是续接于不可测知的过去,而终止于今日,就请你往右边的路走,而我,应该往另一边去。」就这样,他们分开了,他们各走各的路,为寻求那崇高的目标---灭苦---究竟解脱的阿罗汉圣道。据说,由于他们戒德威力的震撼,使得大地摇动、颤抖,天上发出轰隆雷响,而且世界边境的山脉击荡共鸣。

  ■ 二、〈Bhadda Kapilani / 巴达 迦比蓝尼〉之中译

  (移至最后面)

  ■ 三、〈The Samsaric Background〉

  (未译)

  ■ 四、迦叶归依佛陀 (How Kassapa Came to The Buddha)

   当这二位修行人分开时,大地被他们舍断出离的威德力量所摇动,这时佛陀感受到大地的颤抖,知晓其中意义---一位超拔的弟子正向着他而来。于是佛陀没有知会任何比丘,就单独外出,走了五哩路远去会见他未来的学生---佛陀这慈悲行为后来经常被赞扬(Jat. 469, Introd.)

   就在王舍城(Rajagaha)和那兰陀(Nalanda)之间的路上,世尊坐在靠Bahuputtaka神殿的一株榕树下,等候他未来的学生到达。他不像传统修行者那样盘坐着,而是展现出庄严灿烂的佛光,他发射80公尺圆周的光芒,…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