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

  僧團之父---大迦葉尊者

   僧團之父---大迦葉尊者

   Mahakassapa---Father of the Sangha

  此文譯自 斯裏蘭卡佛教出版社與美國智慧出版社于1997年共同出版的

  《佛陀的偉大聖弟子/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之第叁章

  〈大迦葉:僧團之父/ Mahakassapa:Father of The Sangha〉

  by Nyanaponika Thera & Dr. Hellmuth Hecker

  陳慈蘭 譯 2003-3-30

  ■ 一、迦葉的早年 (Kassapa”s Early Years)

   佛陀入般涅槃之前,拒絕任命他的接替人,而是鼓勵弟子們要以法和律---教義和持戒----作爲自巳的導師,因爲他遊化人間45年所宣說的法,巳足以讓弟子們找到所要邁向的解脫之道。雖然,比丘們沒有推選出佛陀的繼承人,但是在他一入滅後,僧團即刻對一位散發著雄力和權威特性氣息的隱居長老生起格外的崇敬,這位人物,在巴利論書裏形容是:「與佛等質弟子(buddhapatibhaga-savaka)」,他就是大迦葉尊者。

   有很多因素,促成大迦葉尊者在剛失去依怙的僧團中超群顯赫。他不但擁有佛陀之叁十二種「大丈夫特相 / marks of a great man」的其中七種,而且被世尊誇贊他的修行成就和體證。他是唯一與佛陀交換僧袍的弟子,這是一項特殊榮譽;他具有最高程度的「十項樂法質量 / ten qualities that inspire confidence」;而且他是持戒和致力于頭陀行禅者的模範。 所以,他擔當這由他緊急建議所召喚的「第一次僧團大結集 / the First Council of the Sangha」之領導者,並不令人意外。顯然地,基于相同的理由,這位令人敬畏的尊者,後來在中國和日本成爲中國禅宗和日本禅的祖師。

   大迦葉尊者與佛陀的另外二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都是婆羅門的後矞。他比指佛陀早幾年出生于摩揭陀國(Magadha country)的一個大村莊Mahatittha,是Kapila和Sumanadevi的兒子,本名叫畢沛利(Pipphali)。他父親擁有十六個村莊,財勢有如一個小國王,所以畢沛利是在榮華富貴中長大的。但是,他年輕時就巳渴望脫離凡俗生活,不想結婚,他的父母卻不斷地摧促他趕快娶妻,他告訴父母說,他要侍奉他們終老,之後就要去出家去。可是他的父母一再的迫使他娶妻,爲了聊慰母親,他于是同意結婚---但有一個條件---這女子必須符合他的完美理想。

   他特意委請金匠爲他打造一尊美麗的黃金女人,又以精致的衣服和飾物將它裝扮一番,之後拿去給父母看,並且說:「如果你們可以爲我找到跟這金像一樣的女人,我才要留在家過凡俗生活。」他的母親是位聰明女人,這樣想著:「我的兒子一定是在過去生巳經完成了(波羅蜜)德懿善行,而且一定是與這金像一樣的女人共同完成了德懿善行。」她于是接洽了八位婆羅門,賞賜他們貴重的禮物,要他們帶著這金像,去尋找與之相似的女子。這些婆羅門思議:「我們先去Madda國,那兒是美女的黃金礦産地。」終于在Madda國的Sagala地方,他們找到了一位與金像同樣美麗的女子,她名叫巴達 迦畢蘭尼(Bhadda Kapilani),是一富豪婆羅門的女兒,今年十六歲,比畢沛利小四歲。巴達的父母答應了這門親事,這八位婆羅門就回去報喜了。

   跟畢沛利一樣,巴達也不願意結婚,她渴望修行生活,想離家當個女隱士。這與畢沛利一樣的意願,並非出于巧合,而是他們在過去生所共創的業力湧發出來的,于此生成熟結果了。他們的結合,是在年青時成爲夫妻,後來導向一個決定性的分離---這誓願再結合于更高層次的分離。爲了要證取最高聖果,他們同時歸依在世尊座下,奉獻他們的全心全力,臻至究竟解脫。

   畢沛利的最大苦惱是,聽到了他的計謀被拆穿,以及他的父母確實巳經找到一位與金像一模一樣的女子。但是他還想逃避這婚姻,他托人帶了一封信去給巴達,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巴達,請妳另尋匹配對象,祝你們生活快樂,至于我自己,該是個出家修行人,請妳不要悲歎。」至于巴達,心有默契的也私下托人帶一封信給畢沛利。但是他們的父母,都巳察覺到這交換信息的事會發生,所以雙方的信在半路被截,而以歡迎對方的信調換原來的信。

   于是巴達被接來摩揭陀國,這二個年青人結婚了。然而,在共同一致的向住出家修行意願下,二人協議要保持單身生活。爲了表示他們的決心,每個晚上睡覺之前,他們就擱置一束花環在彼此中間,他們這樣決議:「如果靠誰那一邊的花枯萎了,那麼我們就知道,是因爲對方生起的貪欲而使花枯萎了。」他們惟恐身體接觸,所以整晚都保持清醒。白天裏,他們甚至不曾相互微笑過。父母健在時,他們過著遠離世俗欲樂的生活,他們甚至不須要擔負照顧家産之責。

   畢沛利的父母過逝後(據說是他們結婚十二年後),他們必須擔起照顧龐大家産的責任了。然而他們覺得這刺激是安排他們走向出家的過程。有一天,當畢沛利正在巡視農田時,他像是以新的眼睛看到了以前經常看到的事物,他覺察到農夫在犁田時,很多鳥群飛過來急切地在田畦間啄食蟲類,這景像對農夫而言是稀松平常事,如今對他而言,卻是警駭的,它強有力的打擊著他;這帶給他財富的農田地産,卻是與其它生物的痛苦有著這麼密切的關系,他的生計代價是無數生活在土壤裏之生物的死亡,思想到這問題,他于是問其中一個工人:「誰必需承擔這惡業果報?」工人回答他:「先生,是你自己。」

  覺察到業力報應的可怕,畢沛利回家去,作了這樣的考慮:「如果我必須獨自擔負這殺生的罪惡,那所有財富對我有何用處呢?我甯可放棄,全部都給巴達,然後去出家過修行生活。」

   幾乎同時,在家裏的巴達,也有著相似的體驗,她更深層的認知觀察到以前經常看到的一些事物。當家仆在鋪曬芝麻子時,烏鴉和其它鳥類飛來啄食被芝麻子吸引來的昆蟲;巴達問家仆,誰必須擔負殺死這麼多生物的道德過失;家仆回答說,是她自己要背負這業報。她想:「如果我犯下了這麼大的罪過,我的頭甚至無法在未來一千世的大海輪回中浮上來,等畢沛利回來,我要歸還他一切,然後去出家過修行生活。」

   二人一致協定要出家,于是就從集市場買回來土黃色布塊和土製缽碗,然後互相削發,現出出家修行人的樣子,他們發願:「我們立志出家,要歸依于世間的阿羅漢。」雖然他們尚未遇見佛陀或者佛陀的教法,但是直覺地,他們知道將會跟隨著真正的智者和聖者們有戒律的團體過修行生活,不論他們是什麼種姓。于是,他們將缽碗系著帶子,背在肩上,離開他們的莊園宅邸,當時沒有被家仆發現。然而,當他們到達下一個村莊時,卻被工人和其家人注意到了;他們哭泣、悲傷,趴伏在這二位修行人的腳足上請求:「喔,親愛的聖者,爲什麼你們要讓我們成爲無助的孤兒呢?」

   「因爲我們已經體認到這叁界如火宅,所以我們要出家過修行生活。」畢沛利允許這些農奴自由。二人繼續行進,抛下了尚在哭泣的村民。

   行進時,畢沛利走在前頭,巴達跟在後面。後來,畢沛利生起這樣的思慮:「巴達緊跟著我,她是一個漂亮的女人,很容易引起別人這麼遐想:“他們雖然是修行人,但卻不能舍離對方,他們這樣做很不體面!” 假如這些人放縱他們錯誤的心思,或者甚至傳播惡言,這將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傷害,最好我們分開吧。」所以,當他們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時,畢沛利告訴巴達他的思慮,並且說:「巴達,妳選擇其中一條路走,而我,選擇另外一條路走。」巴達回答:「這是真的,一個女人對修行人來說,是一個障礙,別人可能會懷疑我們行爲不正,而且诋毀我們,就讓我們分開吧,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于是,巴達恭敬地繞行畢沛利叁圈,再伏首在他的足前禮拜,最後雙手合掌說:「我們親近的伴侶和友誼關系,是續接于不可測知的過去,而終止于今日,就請你往右邊的路走,而我,應該往另一邊去。」就這樣,他們分開了,他們各走各的路,爲尋求那崇高的目標---滅苦---究竟解脫的阿羅漢聖道。據說,由于他們戒德威力的震撼,使得大地搖動、顫抖,天上發出轟隆雷響,而且世界邊境的山脈擊蕩共鳴。

  ■ 二、〈Bhadda Kapilani / 巴達 迦比藍尼〉之中譯

  (移至最後面)

  ■ 叁、〈The Samsaric Background〉

  (未譯)

  ■ 四、迦葉歸依佛陀 (How Kassapa Came to The Buddha)

   當這二位修行人分開時,大地被他們舍斷出離的威德力量所搖動,這時佛陀感受到大地的顫抖,知曉其中意義---一位超拔的弟子正向著他而來。于是佛陀沒有知會任何比丘,就單獨外出,走了五哩路遠去會見他未來的學生---佛陀這慈悲行爲後來經常被贊揚(Jat. 469, Introd.)

   就在王舍城(Rajagaha)和那蘭陀(Nalanda)之間的路上,世尊坐在靠Bahuputtaka神殿的一株榕樹下,等候他未來的學生到達。他不像傳統修行者那樣盤坐著,而是展現出莊嚴燦爛的佛光,他發射80公尺圓周的光芒,…

《僧團之父 大迦葉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