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诫▪P3

  ..续本文上一页

  虎路,有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快乐。哪四种呢?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什么是信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有信仰,相信如来的觉悟(佛教强调信仰,但信仰的对象是佛陀的觉悟,即相信佛陀是断尽烦恼者、具足智慧与德行者,是导师、觉悟者等等。假如相信佛陀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梵天,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应、神奇灵验的神明,那是“迷信”。这与佛教所倡导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并论):那位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这十种德号都是对佛陀的尊称。阿拉汉:因为已经断尽烦恼而值得受到一切世间的恭敬、供养。全自觉者:通过自己完全地觉悟了一切法的人。明行具足:智慧与诸德行的具足者。善至:已到达善妙之处。世间解:完全了解世间。无上者:没有任何能超越他者。调御丈夫:能调伏应调御者。天人导师:诸天与人类的导师。佛陀:觉悟者。世尊:具足种种祥瑞者)。虎路,这称为信具足。

  虎路,什么是戒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导致放逸的诸酒类。虎路,这称为戒具足。虎路,什么是舍具足呢?虎路,在此,圣弟子以远离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净手者,喜欢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欢布施分与者。虎路,这称为舍具足。虎路,什么是慧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拥有观照五蕴生灭的智慧,具足导至苦之完全灭尽的圣决择智慧。虎路,这称为慧具足。虎路,这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快乐。”

  “勤勉理工作,不放逸安排;平衡持生活,守护所收入。具足信与戒,慷慨离悭吝;道路常清净,致后世平安。已以真实说,具信心家主,有此八种法,导两世快乐:为现世利益,及来世快乐。如此居家者,舍与慧增长。”

  《人经》本经译自《相应部.有偈品》第三相应第2经。高沙喇国(拘萨罗)的巴谢那地王(波斯匿王)前往请教世尊:有哪几种法(法:巴利语dhamma。在佛教中是很常用的名词。含多义,可以指佛法,也可以指一切事物、现象。在这里是指事物、现象)在人的心中生起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

  佛陀说:当一个人的心中生起贪、嗔或痴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唯有在贪嗔痴的驱使下,人们才会造作各种各样的恶行、不善业。姑且勿论不善业要在未来成熟时才带来苦报,就算一个人在内心生起贪求、怨恨或愚痴的当下,他就不可能过得快乐!

  在沙瓦提城。当时,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问世尊说:“尊者,有多少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有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哪三种呢?大王,贪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嗔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痴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有这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贪嗔与痴,恶心害人;芦苇结实,还毁自己。”

  《绑刀氏之子经》本经译自《相应部·六处品》第六相应第6经。有一天,村长绑刀氏之子前往谒见世尊,谈到了当时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习俗: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祭司据称能够超度亡灵,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汉、全自觉者,如果希望的话,必定也能超度整个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佛陀当然不会相信所谓的“超度亡灵”。佛陀回答说: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后仍然会堕落到苦界、恶趣。

  就像把一块大石头沉入水中,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大石仍然不会浮上水面。一个行善积德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将堕落恶趣,但他死后仍然会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油仍然还是会浮上水面来。透过本经,我们知道所谓的“超度亡灵”,其实是古代婆罗门教(外道)的信仰。佛陀并不承认他能够“超度亡灵”,甚至还用譬喻来揶揄这种迷信的荒诞不经!佛陀否定神权,也否定迷信!

  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唯有人们自己所造作的业,才能决定自己未来生命的升沉——善业能导致往生到善趣,恶业导致堕落到恶趣。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拱手给神佛菩萨,不应该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唱念祈祷。未来的幸福快乐取决于自己现在所做的身语意善业,而跟自我麻醉式的祭祀、斋醮或仪式无关。

  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佛陀或圣弟子为他人“超度亡灵”的例子。《长部·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在佛陀即将般涅槃之前,他甚至不要弟子们为处理他的后事以及供奉佛舍利操心。当时,侍者阿难尊者问:“我们要如何处理如来的遗体呢?”佛陀回答说:“阿难,你们不要操心如何供奉如来的遗体,你们只应专心禅修、精进不放逸。阿难,有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智者对如来有信心,他们将会供奉如来的遗体(舍利)。”

  经文: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那兰达的巴瓦利咖芒果林。当时,村长绑刀氏之子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村长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尊者,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带上水罐、佩戴水草鬘、浸入水中,奉祀圣火。他们被称为能使死者、命终者上生者,称为能指引、进入天界者。尊者,世尊是阿拉汉、全自觉者,若希望的话应该能使一切世间的身坏命终者往生善趣、天界吧?”

  “村长,我就这个问题反问你,请按你的意思回答。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善趣、天界呢?”

  “这不可能!尊者。”“村长,就好像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投入深湖中,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浮出来吧!亲爱的石头。浮上来吧!亲爱的石头。浮到陆地上来吧!亲爱的石头。”村长,你认为如何,这块石头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浮出来、浮上来、浮到陆地上来呢?”“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呢?”

  “这不可能!尊者。”“村长,就好像有人将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后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则向下沉,但是酥油或油却会向上浮。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沉下去吧!亲爱的酥油、油。沉没吧!亲爱的酥油、油。向下落吧!亲爱的酥油、油。”村长,你认为如何,这酥油、油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沉下去、沉没、向下落呢?”

  “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善趣、天界。”说了这些,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尊者,我归依世尊、法以及比库僧,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

  《愚人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二集第22经。原典无经名,经名为编译者根据经文内容所加。佛陀说:不知错者以及知错不改者这两种人都叫做愚人。反之则称为智者。不知错的人是可怜的。同样的,知错不改,不肯接受劝告批评,反而找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人也是可怜的。善恶分明者以及知错就改、虚心接受批评者才是有智慧的人。

  “诸比库,有两种愚人。哪两种呢?对错误不认为错误者,以及知道错误但却不肯如法接受者。诸比库,有这两种愚人。诸比库,有两种智者。哪两种呢?对错误认为错误者,以及知道错误能如法接受者。诸比库,有这两种智者。”

  《适当行为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四集第61经。在这部经中,佛陀向大慈善家给孤独居士讲述世间的人都喜欢且难得的四样事情:财富、名誉、长寿和死后生天。然而,人们可以通过拥有四种素质来获得这四样事情:1. 拥有信仰;2. 拥有戒德;3. 乐善好施;4. 培育智慧:应了解邪念、嗔恨、心的懒散无力、散乱追悔和怀疑不信能使心受污染…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