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路,有四種法能給在家人帶來來世的幸福、來世的快樂。哪四種呢?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什麼是信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有信仰,相信如來的覺悟(佛教強調信仰,但信仰的對象是佛陀的覺悟,即相信佛陀是斷盡煩惱者、具足智慧與德行者,是導師、覺悟者等等。假如相信佛陀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上帝、梵天,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應、神奇靈驗的神明,那是“迷信”。這與佛教所倡導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並論):那位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這十種德號都是對佛陀的尊稱。阿拉漢:因爲已經斷盡煩惱而值得受到一切世間的恭敬、供養。全自覺者:通過自己完全地覺悟了一切法的人。明行具足:智慧與諸德行的具足者。善至:已到達善妙之處。世間解:完全了解世間。無上者:沒有任何能超越他者。調禦丈夫:能調伏應調禦者。天人導師:諸天與人類的導師。佛陀:覺悟者。世尊:具足種種祥瑞者)。虎路,這稱爲信具足。
虎路,什麼是戒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導致放逸的諸酒類。虎路,這稱爲戒具足。虎路,什麼是舍具足呢?虎路,在此,聖弟子以遠離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淨手者,喜歡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歡布施分與者。虎路,這稱爲舍具足。虎路,什麼是慧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擁有觀照五蘊生滅的智慧,具足導至苦之完全滅盡的聖決擇智慧。虎路,這稱爲慧具足。虎路,這四種法能給在家人帶來來世的幸福、來世的快樂。”
“勤勉理工作,不放逸安排;平衡持生活,守護所收入。具足信與戒,慷慨離悭吝;道路常清淨,致後世平安。已以真實說,具信心家主,有此八種法,導兩世快樂:爲現世利益,及來世快樂。如此居家者,舍與慧增長。”
《人經》本經譯自《相應部.有偈品》第叁相應第2經。高沙喇國(拘薩羅)的巴謝那地王(波斯匿王)前往請教世尊:有哪幾種法(法:巴利語dhamma。在佛教中是很常用的名詞。含多義,可以指佛法,也可以指一切事物、現象。在這裏是指事物、現象)在人的心中生起時,能夠給人帶來不利、痛苦和不安樂。
佛陀說:當一個人的心中生起貪、嗔或癡時,能夠給人帶來不利、痛苦和不安樂。貪嗔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唯有在貪嗔癡的驅使下,人們才會造作各種各樣的惡行、不善業。姑且勿論不善業要在未來成熟時才帶來苦報,就算一個人在內心生起貪求、怨恨或愚癡的當下,他就不可能過得快樂!
在沙瓦提城。當時,高沙喇國王巴謝那地來到世尊的地方。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高沙喇國王巴謝那地問世尊說:“尊者,有多少種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大王,有叁種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哪叁種呢?大王,貪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大王,嗔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大王,癡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大王,有這叁種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時對人不利、痛苦、不安樂。”“貪嗔與癡,惡心害人;蘆葦結實,還毀自己。”
《綁刀氏之子經》本經譯自《相應部·六處品》第六相應第6經。有一天,村長綁刀氏之子前往谒見世尊,談到了當時古印度的一種宗教習俗:在西部地區的婆羅門祭司據稱能夠超度亡靈,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漢、全自覺者,如果希望的話,必定也能超度整個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佛陀當然不會相信所謂的“超度亡靈”。佛陀回答說:一個爲非作歹的人,即使大衆爲他求神祈禱,祈願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後仍然會墮落到苦界、惡趣。
就像把一塊大石頭沈入水中,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大石仍然不會浮上水面。一個行善積德的人,即使大衆爲他求神祈禱,祈願他將墮落惡趣,但他死後仍然會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油仍然還是會浮上水面來。透過本經,我們知道所謂的“超度亡靈”,其實是古代婆羅門教(外道)的信仰。佛陀並不承認他能夠“超度亡靈”,甚至還用譬喻來揶揄這種迷信的荒誕不經!佛陀否定神權,也否定迷信!
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運。唯有人們自己所造作的業,才能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升沈——善業能導致往生到善趣,惡業導致墮落到惡趣。佛教強調的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不應該將自己的命運拱手給神佛菩薩,不應該將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唱念祈禱。未來的幸福快樂取決于自己現在所做的身語意善業,而跟自我麻醉式的祭祀、齋醮或儀式無關。
在整套巴利叁藏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有關佛陀或聖弟子爲他人“超度亡靈”的例子。《長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在佛陀即將般涅槃之前,他甚至不要弟子們爲處理他的後事以及供奉佛舍利操心。當時,侍者阿難尊者問:“我們要如何處理如來的遺體呢?”佛陀回答說:“阿難,你們不要操心如何供奉如來的遺體,你們只應專心禅修、精進不放逸。阿難,有些刹帝利、婆羅門、居士之智者對如來有信心,他們將會供奉如來的遺體(舍利)。”
經文: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那蘭達的巴瓦利咖芒果林。當時,村長綁刀氏之子來到世尊的地方,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村長綁刀氏之子對世尊這樣說:“尊者,在西部地區的婆羅門,帶上水罐、佩戴水草鬘、浸入水中,奉祀聖火。他們被稱爲能使死者、命終者上生者,稱爲能指引、進入天界者。尊者,世尊是阿拉漢、全自覺者,若希望的話應該能使一切世間的身壞命終者往生善趣、天界吧?”
“村長,我就這個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村長,你認爲如何,若這裏有個人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嗔心、邪見者。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他祈禱、贊頌、巡回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村長,你認爲如何,這個人是否因爲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爲贊頌,或因爲巡回禮拜,他在身壞命終後就能往生到善趣、天界呢?”
“這不可能!尊者。”“村長,就好像有人將一塊大石頭投入深湖中,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它祈禱、贊頌、巡回禮拜:“浮出來吧!親愛的石頭。浮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村長,你認爲如何,這塊石頭是否因爲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爲贊頌,或因爲巡回禮拜,就能浮出來、浮上來、浮到陸地上來呢?”“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嗔心、邪見者。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他祈禱、贊頌、巡回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村長,你認爲如何,若這裏有個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他祈禱、贊頌、巡回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村長,你認爲如何,這個人是否因爲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爲贊頌,或因爲巡回禮拜,他在身壞命終後就能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呢?”
“這不可能!尊者。”“村長,就好像有人將酥油瓶或油瓶沈入深湖後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則向下沈,但是酥油或油卻會向上浮。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它祈禱、贊頌、巡回禮拜:“沈下去吧!親愛的酥油、油。沈沒吧!親愛的酥油、油。向下落吧!親愛的酥油、油。”村長,你認爲如何,這酥油、油是否因爲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爲贊頌,或因爲巡回禮拜,就能沈下去、沈沒、向下落呢?”
“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爲他祈禱、贊頌、巡回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善趣、天界。”說了這些,綁刀氏之子對世尊這樣說: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猶如扶起跌倒的東西,顯露遮蔽的東西,爲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讓明眼人能夠看見顔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種種方式開示法。尊者,我歸依世尊、法以及比庫僧,願世尊接受我爲近事男,從今日起直至命終都歸依!”
《愚人經》本經譯自《增支部》第二集第22經。原典無經名,經名爲編譯者根據經文內容所加。佛陀說:不知錯者以及知錯不改者這兩種人都叫做愚人。反之則稱爲智者。不知錯的人是可憐的。同樣的,知錯不改,不肯接受勸告批評,反而找一大堆理由來爲自己開脫的人也是可憐的。善惡分明者以及知錯就改、虛心接受批評者才是有智慧的人。
“諸比庫,有兩種愚人。哪兩種呢?對錯誤不認爲錯誤者,以及知道錯誤但卻不肯如法接受者。諸比庫,有這兩種愚人。諸比庫,有兩種智者。哪兩種呢?對錯誤認爲錯誤者,以及知道錯誤能如法接受者。諸比庫,有這兩種智者。”
《適當行爲經》本經譯自《增支部》第四集第61經。在這部經中,佛陀向大慈善家給孤獨居士講述世間的人都喜歡且難得的四樣事情:財富、名譽、長壽和死後生天。然而,人們可以通過擁有四種素質來獲得這四樣事情:1. 擁有信仰;2. 擁有戒德;3. 樂善好施;4. 培育智慧:應了解邪念、嗔恨、心的懶散無力、散亂追悔和懷疑不信能使心受汙染…
《佛陀對在家人的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