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P4

  ..续本文上一页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干为木的呢?或者为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缠为是牛筋?或者为麞鹿之筋?或者为是丝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羽为飘(白面青羽之鸟)之毛呢?或者为鵰鹫之毛呢?为鹍鸡(大只鸡)之毛呢?为鹤之毛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要先知道箭为錍(箭镞之类,其形状为广长

  而薄镰)呢?为矛呢?为铍(实剑而用刀削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作箭师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出身)?长的为长(高)、为短(矮)、为麄、为细?为黑、为白,为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呢?那个人究竟(终归)并不知道这些,而在于其中间,乃告命终的了。

  如果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假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就不跟从世尊去学梵行。那位愚痴的人,究竟不得知道真理,在于其中间,就命终的了。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如果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如果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其余的均为是虚妄之言的话,我就不跟从世尊去学梵行。那位愚痴的人,究竟不得知此道理,在于其中间,就命终了。

  世间为有常,由于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由于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尽然的。世间为有常,有此见之故,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也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命-我和身为不同而有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有此见之故,而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然。

  世间为有常,无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乃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没有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为不同),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没有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世间为有常,没有此见之故,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无此见之故,而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

  世间为有常的话,就是那些所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阴之产生。像如是的,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为异物),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的话,则所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忧戚、啼哭、忧苦、懊恼,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阴之产生。

  世间为有常之事,我并不一向说此。为甚么缘故,我不一向说此事呢?因为此乃不是与义相应,并不是与法相应,非为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觉,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说此事。像如是的,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不相同),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为非终了亦非不终了,等事,我都不一向说此事。为甚么缘故,我乃不一向说此事呢?因为这些事并不是与义相应,并不是与法相应,并不是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觉,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说这些事的。

  到底甚么法,是我一向都在说的呢?下面的这些义,就是我一向所说的:苦、苦之集、苦之灭、苦之灭道迹,就是我一向阐说之法。为甚么缘故,我乃一向都说这些法呢?因为这是与义相应,是与法相应,是梵行之本,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

  之故,因此之故,我乃一向阐说此法。如这是不可说的,则不说,可说的,则说。应当要如是而持!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二、例经第十一(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欲断无明,别知无明,乃至老死的话,就应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十一切处,十无学法。佛陀并详说各项之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舍卫城),住锡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念处。甚么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当应修学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恶,乃至断五盖(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能覆盖善心)、心秽、慧羸(无智慧),而观察内身如身(观身不净),至于观觉(观受是苦)、心(观心无常)、法如法(观法无我),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像如是的数断(屡次的断灭),和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也是同样的道理。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为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如法(观察身为不净,受的为苦的,心为无常的,诸法为无我-色受想行识等结成之故),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身受心法)。

  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1.断断,恶法断之又断。2.律仪断,持戒律、守威仪,不使恶起。3.随护断,随顺守护正道,使不退没,令恶法不起。4.修断,修作正道,使其增长,而断除诸恶。)甚么为之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已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为了断此恶法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未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不生此法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未生起的善法,为了生起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已生起的善法,为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的举心去断它。这叫做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经文之四断:1.已生恶,令消灭,2.未生恶,令不起,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其义都同)。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果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已生之恶不善之法,为断除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不生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未生的善

  法,为了其生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已生的善法,为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之故,发欲(发心)去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

  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1.欲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2.勤定,依勤之力,3.心定,一心专注欲心之力,4.观定,依观之力,故是引发而起。通常都为四神足)。甚么为之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修习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勤定)、心定,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修习思惟定(观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之出现于世,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

  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心定,也同样的道理。而修习思惟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甚么为之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