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拔箭!我應該先知道箭幹爲木的呢?或者爲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應該先知道箭纏爲是牛筋?或者爲麞鹿之筋?或者爲是絲的呢?未可先拔箭!我應該先知道箭羽爲飄(白面青羽之鳥)之毛呢?或者爲鵰鹫之毛呢?爲鹍雞(大只雞)之毛呢?爲鶴之毛呢?未可先拔箭!我應該要先知道箭爲錍(箭镞之類,其形狀爲廣長
而薄鐮)呢?爲矛呢?爲铍(實劍而用刀削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應該先知道作箭師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出身)?長的爲長(高)、爲短(矮)、爲麄、爲細?爲黑、爲白,爲不黑不白?爲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呢?那個人究竟(終歸)並不知道這些,而在于其中間,乃告命終的了。
如果有愚癡的人作如是之念:假若世尊不爲我一向說世間爲有常的話,我就不跟從世尊去學梵行。那位愚癡的人,究竟不得知道真理,在于其中間,就命終的了。像如是的,世間爲無有常,世間爲有底(有邊),世間爲無底(無邊),命(我)即是身,爲命異而身異,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不終了,如來死後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呢?如果有愚癡的人,作如是之念:如果世尊不爲我一向說此是真谛,其余的均爲是虛妄之言的話,我就不跟從世尊去學梵行。那位愚癡的人,究竟不得知此道理,在于其中間,就命終了。
世間爲有常,由于此見之故,而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此事乃爲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間爲無有常,世間爲有底(有邊),世間爲無底(無邊),命(我)即是身,爲命異而身異,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爲不終了,如來死後爲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呢?由于此見之故,而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此事乃爲不盡然的。世間爲有常,有此見之故,不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此事也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間爲無有常,世間爲有底,世間爲無底,命即是身,爲命異而身異(命-我和身爲不同而有異),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爲不終了,如來死後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呢?有此見之故,而不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此事乃爲不然。
世間爲有常,無此見之故,而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則此事乃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間爲無有常,世間爲有底,世間爲沒有底,命即是身,爲命異身異(我與身爲不同),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不終了,如來死後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呢?沒有此見之故,而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則此事爲不然。世間爲有常,沒有此見之故,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則此事爲不然。像如是的,世間爲無有常,世間爲有底,世間爲無底,命(我)即是身,爲命異身異,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爲不終了,如來死後爲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呢?無此見之故,而不跟從我學習梵行的話,則此事爲不然。
世間爲有常的話,就是那些所謂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愁戚、啼哭、憂苦、懊惱,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陰之産生。像如是的,世間爲無常,世間爲有底,世間爲無底,命(我)即是身,爲命異身異(我與身爲異物),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爲不終了,如來死後終了不終了,如來亦非終了亦非不終了的話,則所謂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憂戚、啼哭、憂苦、懊惱,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陰之産生。
世間爲有常之事,我並不一向說此。爲甚麼緣故,我不一向說此事呢?因爲此乃不是與義相應,並不是與法相應,非爲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覺,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說此事。像如是的,世間爲無常,世間爲有底(有邊),世間爲無底(無邊),命(我)即是身,爲命異身異(我與身不相同),如來死後爲終了,如來死後爲不終了,如來死後爲終了不終了,如來死後爲非終了亦非不終了,等事,我都不一向說此事。爲甚麼緣故,我乃不一向說此事呢?因爲這些事並不是與義相應,並不是與法相應,並不是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覺,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說這些事的。
到底甚麼法,是我一向都在說的呢?下面的這些義,就是我一向所說的:苦、苦之集、苦之滅、苦之滅道迹,就是我一向闡說之法。爲甚麼緣故,我乃一向都說這些法呢?因爲這是與義相應,是與法相應,是梵行之本,是趣于智、趣于覺、趣于涅槃
之故,因此之故,我乃一向闡說此法。如這是不可說的,則不說,可說的,則說。應當要如是而持!應當要如是而學!」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二二、例經第十一(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如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的話,就應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佛陀並詳說各項之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舍衛城),住錫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欲斷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念處。甚麼叫做欲斷無明的話,當應修學四念處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乃斷惡,乃至斷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能覆蓋善心)、心穢、慧羸(無智慧),而觀察內身如身(觀身不淨),至于觀覺(觀受是苦)、心(觀心無常)、法如法(觀法無我),這叫做欲斷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念處。像如是的數斷(屢次的斷滅),和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也是同樣的道理。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念處。甚麼爲之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念處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爲斷滅,乃至斷滅五蓋、心穢、慧羸,而觀察內身如身,至于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如法(觀察身爲不淨,受的爲苦的,心爲無常的,諸法爲無我-色受想行識等結成之故),這叫做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念處(身受心法)。
欲斷除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正斷(1.斷斷,惡法斷之又斷。2.律儀斷,持戒律、守威儀,不使惡起。3.隨護斷,隨順守護正道,使不退沒,令惡法不起。4.修斷,修作正道,使其增長,而斷除諸惡。)甚麼爲之欲斷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正斷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乃斷滅,乃至斷滅五蓋、心穢、慧羸。已生起的惡不善之法,爲了斷此惡法之故,發欲(發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舉心去斷它;未生起的惡不善之法,爲了不生此法之故,發欲(發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舉心去斷它;未生起的善法,爲了生起之故,發欲(發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舉心去斷它;已生起的善法,爲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之故,發欲(發心)而求方便,而精勤的舉心去斷它。這叫做欲斷除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正斷(經文之四斷:1.已生惡,令消滅,2.未生惡,令不起,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長,其義都同)。像如是的,數(屢)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如果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正斷。甚麼爲之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正斷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乃斷滅,乃至斷除五蓋、心穢、慧羸。已生之惡不善之法,爲斷除之故,發欲而求方便,而精勤舉心去斷它;未生的惡不善之法,爲了不生之故,發欲而求方便,而精勤舉心去斷它;未生的善
法,爲了其生之故,發欲而求方便,而精勤舉心去斷它;已生的善法,爲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之故,發欲(發心)去求方便,而精勤舉心去斷它。這叫做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正斷。
欲斷除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如意足(1.欲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2.勤定,依勤之力,3.心定,一心專注欲心之力,4.觀定,依觀之力,故是引發而起。通常都爲四神足)。甚麼爲之欲斷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如意足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乃斷行,乃至斷除五蓋、心穢、慧羸。修習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習精進定(勤定)、心定,也是同樣的道理。而修習思惟定(觀定)如意足,而成就斷行,依于離,依于無欲,依于滅,而趣于非品。這叫做欲斷無明的話,就應當修習四如意足。像如是的數(屢)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如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如意足。甚麼爲之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如意足呢?如有時如來之出現于世,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
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乃斷行,乃至斷除五蓋、心穢、慧羸,而修習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斷行。依于離,依于無欲,依于滅,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習精進定、心定,也同樣的道理。而修習思惟定如意足,而成就斷行。依于離;依于無欲,依于滅,而趣于非品。這叫做如欲別知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如意足。
欲斷滅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禅。甚麼爲之欲斷滅無明的話,就應當要修習四禅呢?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