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弥萨罗,住在于大天捺林。沙门瞿昙乃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间的天,以及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乃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上于其中。他所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了清净,显现梵行。如果有人,能拜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而去敬重礼拜,去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我们宁可同往,去拜见那位沙门瞿昙,去礼拜供养他。

  那些弥萨罗的梵志、居士们,各各都和其相等类的眷属相随,从弥萨罗出发,向北而行,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见世尊,欲去礼拜供养世尊。他们往诣佛所后,有的弥萨罗梵志、居士,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的。有的即与佛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的。有的乃叉手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遥见佛陀后,就默然而坐。那些弥萨罗的梵志、居士,各各坐定后,佛陀就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默然而坐。

  梵志梵摩也听闻沙门瞿昙为释种的子弟,而舍弃释迦的宗族,出家去学道,游行在鞞陀提国,和大比丘众俱在,展转而来到此弥萨罗国,住在于大天捺林。那位沙门瞿昙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那位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间的天,及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而能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所说的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如果有人能够拜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而去敬重礼拜,去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我宁可往见沙门瞿昙,去礼拜供养他。

  梵志梵摩乃告诉御者说:「你赶快严驾车辆,我现在欲往诣沙门瞿昙。」御者受教后,就速严驾完毕后,还白而说:「严驾已完毕,贤尊!请自知时。」于是,梵摩就乘那极为贤妙之车,从弥萨罗出发,向北行去,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见世尊,礼拜供养世尊。

  那时,世尊在无量的大众前后围绕之中,为他们说法。梵志梵摩遥见世尊在无量大众前后围绕之中,为他们说法,他看见后,乃起恐怖。于是,梵摩就避在道侧,至一树下而住,而告诉一摩纳(青年)说:「你到那位沙门瞿昙之处,代我问讯其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呢?就作如是之语而说:『瞿昙!我的师父梵摩叫我代他向您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吗?瞿昙!我的师父梵摩欲来拜见沙门瞿昙您。』」

  于是,摩纳就受教而行,就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而仰白佛说「「瞿昙!我的师父梵摩问讯您的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吗?瞿昙!我的师父梵摩欲来拜见沙门瞿昙您。」

  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令梵志梵摩能够安隐快乐,令天,以及人、阿修罗(非天)、揵沓惒(干闼婆,乐神,闻香而至,而歌乐的神)、罗剎(暴

  恶鬼),和其余的种种身都能安隐快乐。摩纳!梵志梵摩欲到这里来,可以随意而来!」

  于是,摩纳听佛所说,就善受善持,即从其座站起,绕佛三匝后而去。而还诣梵志梵摩之处,而白其师说:「师尊!我已经告知沙门瞿昙,那位沙门瞿昙现在住在那里,正等候师尊您,唯愿师尊知时!」

  梵志梵摩就从车下来,徒步而往诣佛所。那些先来的大众遥见梵志梵摩之到来,就从他们的座位站起,大家都开道而避之,为甚么呢?因为乃为有名德,以及多识之故。

  梵志梵摩告诉彼众而说:「诸位贤者!请各各复坐,我欲直往拜见沙门瞿昙。」于是,梵摩就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那时,梵志乃不坏二根,所谓眼根及耳根是。梵志梵摩坐后,乃谛观佛身的三十二相,他只看见三十相,对于二相存有疑问,所谓阴马藏,及广长舌相是。梵志梵摩实时用偈问世尊而说:

  如我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于中求不见二

  尊沙门瞿昙身为有阴马藏不一切人尊深密

  云何为人尊尊不现视微妙舌若尊有广长舌

  唯愿令我得见今实有疑惑心愿调御决我疑

  (如我从前曾经所听到的,则为有三十二大人之相。然而在于其中,寻求过后,不见其中的二相。

  贤尊沙门瞿昙之身,到底有阴马藏与否呢?一切人民都尊重您,乃为非常的深密,为甚么能为人最尊呢?)

  (现在不能看到您的微妙之舌,如果贤尊有广长舌的话,唯愿令我得以看见!现在实在是有疑惑的心,愿调御师您,决断我的疑惑吧!)

  世尊乃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梵摩正在寻求我的三十二相,然而他只见三十相,对于其它的二相存有疑念,所谓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是,我现在宁可除去他的疑惑为是。世尊知道此事后,就作如其像定的如意足(入定而现神通),因此,梵志梵摩乃得以看见世尊的身上的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就中,所谓广长舌,就是其舌乃从口出外,能尽覆其面之义。世尊现出神通,达成梵志之望后,就止其如意足(神通),然后为梵志梵摩说此偈颂而说:

  谓汝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彼一切在我身

  满具足是上正调御所于我疑梵志发微妙信

  至难得见闻最上正尽觉出世为极难

  最上正尽觉梵志我正觉无上正法王

  (所谓你在于过去之时,曾经所听闻过的三十二大人之相,其一切都在于我的身上,我都圆满具足,为最上而正真的。你应调卸,应断除对于我的疑念。梵志!你应该要发微妙的信心。)

  (最为难得以见闻的,就是最上的正尽烦恼的觉者。出世间为极为难能可贵的就是最上的正尽觉。梵志!我就是正觉者,就是无上的正法之王。)

  梵志梵摩听后,曾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瞿昙,乃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所谓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的真谛不虚。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为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的军队,能整御天下,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赛。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的具足,其颜貌都很端正,为勇猛无畏,能伏他众生。他必定能统领一切土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用法而教令,使人得到安隐的。第二就是:假如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必定能证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其名称会流布,而周闻于十方。

  于是,世尊,乃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梵摩乃长夜无谄(长时不会谀谄而讨好人家),不会欺诳他人。其所欲望的,其所启问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够知道真相,并不是为了触娆他人,他也是这样的人,我宁可说那甚深的阿毘昙(对法,对于法而作概括性的对论,和后世之所谓论,用意不同)。世尊了知应这么做后,就为梵志梵摩,说颂而说:

  现世乐法故饶益为后世梵志汝问事随本意

  所思

  彼彼诸问事我为汝断疑

  (现世因为喜乐于法之故,会饶益到了后世的。梵志你如有疑问之事,就随着你的本意之所思念,彼彼有所疑问的诸事,我都能为你断除疑惑的。)

  梵志梵摩也说偈问佛而说:

  世尊已许问梵志梵摩故便问世尊事随本意所思

  云何为梵志三达为何义以何说无着何等正尽觉

  (世尊已许允问疑之事,为了梵志梵摩之故。因此,就请问世尊有些疑问之事,乃随着本意所思而启问的〔以上四句,不一定是梵志之偈,可能为集经者的叙述。〕)

  (甚么叫做梵志?三达是甚么意义呢?〔三达是甚么呢?〕。甚么叫做无着?甚么叫做正尽觉呢?)〔三达为宿命、天眼、漏尽的三明。以婆罗门教来说,就是通达于梨俱、娑摩、夜柔之三吠陀〕。

  那时,世尊,也以偈颂回答而说:

  灭恶不善法立住择梵行修习梵志行以此为梵志

  明达于过去见乐及恶道得无明尽说知是立牟尼

  善知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以此为三达

  远离不善法正住第一义第一世所敬以此为无着

  饶益天及人与眼灭坏诤普知现视尽以此正尽觉

  (灭除恶不善之法,立住于择灭的梵行,修习于梵志之行,这就是为之梵志的了。)

  (明达于过去世之事,彻见于安乐,以及恶道,而得证无明之灭尽之说,就能知道已建立为牟尼〔寂静,解脱的圣者〕的了。)

  (善知于清净之心,尽脱那些淫怒痴〔贪瞋痴〕,成就于三明〔上记之三明: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三事通达无碍的智明〕,以此而为之三达〔三达则三明,也是三证法,是无学的果位〕。)

  (远离于不善之法,正住于第一义,为第一世间的人之所敬重的,以此为之无着。)

  (能饶益于天,以及人们,给与他们以眼目,而灭坏诤闹的。普知一切,现在能视透一切,以此而名叫正尽觉。)

  于是,梵摩就从其座位站起,欲稽首在佛陀的双足下。那时,大众即同时发出高大的音声而说:「沙门瞿畏乃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当中,梵志梵摩乃在于这些人当中最为第一的人。所谓出生之故,则梵志梵摩乃为良家的父母所举(所出身),受生为清净的家庭,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于其种族,生生都不恶。而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低下其意,而去尊敬作礼,去供养奉事。沙门瞿昙实在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里,这位梵志梵摩在于那些人当中,可说是最为第一,所谓学书之故,梵志梵摩乃为博闻而能总持,诵过于四典经,深达于因、缘、正、文、戏等五句说。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低下其意,而尊敬作礼,而供养奉事。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