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彌薩羅,住在于大天捺林。沙門瞿昙乃有大的名稱,周聞于十方。沙門瞿昙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間的天,以及魔、梵天、沙門、梵志,從人至于天,乃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上于其中。他所說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具足了清淨,顯現梵行。如果有人,能拜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而去敬重禮拜,去供養承事的話,就能快得善利。我們甯可同往,去拜見那位沙門瞿昙,去禮拜供養他。

  那些彌薩羅的梵志、居士們,各各都和其相等類的眷屬相隨,從彌薩羅出發,向北而行,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見世尊,欲去禮拜供養世尊。他們往詣佛所後,有的彌薩羅梵志、居士,乃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的。有的即與佛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的。有的乃叉手向佛,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遙見佛陀後,就默然而坐。那些彌薩羅的梵志、居士,各各坐定後,佛陀就爲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爲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默然而坐。

  梵志梵摩也聽聞沙門瞿昙爲釋種的子弟,而舍棄釋迦的宗族,出家去學道,遊行在鞞陀提國,和大比丘衆俱在,展轉而來到此彌薩羅國,住在于大天捺林。那位沙門瞿昙有大的名稱,周聞于十方,那位沙門瞿昙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間的天,及魔、梵天、沙門、梵志,從人至于天,而能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他所說的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如果有人能夠拜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而去敬重禮拜,去供養承事的話,就能快得善利。我甯可往見沙門瞿昙,去禮拜供養他。

  梵志梵摩乃告訴禦者說:「你趕快嚴駕車輛,我現在欲往詣沙門瞿昙。」禦者受教後,就速嚴駕完畢後,還白而說:「嚴駕已完畢,賢尊!請自知時。」于是,梵摩就乘那極爲賢妙之車,從彌薩羅出發,向北行去,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見世尊,禮拜供養世尊。

  那時,世尊在無量的大衆前後圍繞之中,爲他們說法。梵志梵摩遙見世尊在無量大衆前後圍繞之中,爲他們說法,他看見後,乃起恐怖。于是,梵摩就避在道側,至一樹下而住,而告訴一摩納(青年)說:「你到那位沙門瞿昙之處,代我問訊其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與否呢?就作如是之語而說:『瞿昙!我的師父梵摩叫我代他向您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與否嗎?瞿昙!我的師父梵摩欲來拜見沙門瞿昙您。』」

  于是,摩納就受教而行,就往詣于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而仰白佛說「「瞿昙!我的師父梵摩問訊您的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與否嗎?瞿昙!我的師父梵摩欲來拜見沙門瞿昙您。」

  世尊告訴他說:「摩納!令梵志梵摩能夠安隱快樂,令天,以及人、阿修羅(非天)、揵沓惒(幹闼婆,樂神,聞香而至,而歌樂的神)、羅剎(暴

  惡鬼),和其余的種種身都能安隱快樂。摩納!梵志梵摩欲到這裏來,可以隨意而來!」

  于是,摩納聽佛所說,就善受善持,即從其座站起,繞佛叁匝後而去。而還詣梵志梵摩之處,而白其師說:「師尊!我已經告知沙門瞿昙,那位沙門瞿昙現在住在那裏,正等候師尊您,唯願師尊知時!」

  梵志梵摩就從車下來,徒步而往詣佛所。那些先來的大衆遙見梵志梵摩之到來,就從他們的座位站起,大家都開道而避之,爲甚麼呢?因爲乃爲有名德,以及多識之故。

  梵志梵摩告訴彼衆而說:「諸位賢者!請各各複坐,我欲直往拜見沙門瞿昙。」于是,梵摩就往詣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那時,梵志乃不壞二根,所謂眼根及耳根是。梵志梵摩坐後,乃谛觀佛身的叁十二相,他只看見叁十相,對于二相存有疑問,所謂陰馬藏,及廣長舌相是。梵志梵摩實時用偈問世尊而說:

  如我昔曾所聞叁十二大人相于中求不見二

  尊沙門瞿昙身爲有陰馬藏不一切人尊深密

  雲何爲人尊尊不現視微妙舌若尊有廣長舌

  唯願令我得見今實有疑惑心願調禦決我疑

  (如我從前曾經所聽到的,則爲有叁十二大人之相。然而在于其中,尋求過後,不見其中的二相。

  賢尊沙門瞿昙之身,到底有陰馬藏與否呢?一切人民都尊重您,乃爲非常的深密,爲甚麼能爲人最尊呢?)

  (現在不能看到您的微妙之舌,如果賢尊有廣長舌的話,唯願令我得以看見!現在實在是有疑惑的心,願調禦師您,決斷我的疑惑吧!)

  世尊乃作如是之念:這位梵志梵摩正在尋求我的叁十二相,然而他只見叁十相,對于其它的二相存有疑念,所謂陰馬藏,以及廣長舌之相是,我現在甯可除去他的疑惑爲是。世尊知道此事後,就作如其像定的如意足(入定而現神通),因此,梵志梵摩乃得以看見世尊的身上的陰馬藏,以及廣長舌之相。就中,所謂廣長舌,就是其舌乃從口出外,能盡覆其面之義。世尊現出神通,達成梵志之望後,就止其如意足(神通),然後爲梵志梵摩說此偈頌而說:

  謂汝昔曾所聞叁十二大人相彼一切在我身

  滿具足是上正調禦所于我疑梵志發微妙信

  至難得見聞最上正盡覺出世爲極難

  最上正盡覺梵志我正覺無上正法王

  (所謂你在于過去之時,曾經所聽聞過的叁十二大人之相,其一切都在于我的身上,我都圓滿具足,爲最上而正真的。你應調卸,應斷除對于我的疑念。梵志!你應該要發微妙的信心。)

  (最爲難得以見聞的,就是最上的正盡煩惱的覺者。出世間爲極爲難能可貴的就是最上的正盡覺。梵志!我就是正覺者,就是無上的正法之王。)

  梵志梵摩聽後,曾作如是之念:這位沙門瞿昙,乃成就叁十二大人之相。所謂成就大人之相的話,必定會有二處的真谛不虛。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話,必定會爲轉輪王。爲聰明而有智慧,有四種的軍隊,能整禦天下,爲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賽。那七寶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就是所謂的七寶。有千子的具足,其顔貌都很端正,爲勇猛無畏,能伏他衆生。他必定能統領一切土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用法而教令,使人得到安隱的。第二就是:假如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的話,必定能證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其名稱會流布,而周聞于十方。

  于是,世尊,乃作如是之念:這位梵志梵摩乃長夜無谄(長時不會谀谄而討好人家),不會欺诳他人。其所欲望的,其所啓問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夠知道真相,並不是爲了觸娆他人,他也是這樣的人,我甯可說那甚深的阿毘昙(對法,對于法而作概括性的對論,和後世之所謂論,用意不同)。世尊了知應這麼做後,就爲梵志梵摩,說頌而說:

  現世樂法故饒益爲後世梵志汝問事隨本意

  所思

  彼彼諸問事我爲汝斷疑

  (現世因爲喜樂于法之故,會饒益到了後世的。梵志你如有疑問之事,就隨著你的本意之所思念,彼彼有所疑問的諸事,我都能爲你斷除疑惑的。)

  梵志梵摩也說偈問佛而說:

  世尊已許問梵志梵摩故便問世尊事隨本意所思

  雲何爲梵志叁達爲何義以何說無著何等正盡覺

  (世尊已許允問疑之事,爲了梵志梵摩之故。因此,就請問世尊有些疑問之事,乃隨著本意所思而啓問的〔以上四句,不一定是梵志之偈,可能爲集經者的敘述。〕)

  (甚麼叫做梵志?叁達是甚麼意義呢?〔叁達是甚麼呢?〕。甚麼叫做無著?甚麼叫做正盡覺呢?)〔叁達爲宿命、天眼、漏盡的叁明。以婆羅門教來說,就是通達于梨俱、娑摩、夜柔之叁吠陀〕。

  那時,世尊,也以偈頌回答而說:

  滅惡不善法立住擇梵行修習梵志行以此爲梵志

  明達于過去見樂及惡道得無明盡說知是立牟尼

  善知清淨心盡脫淫怒癡成就于叁明以此爲叁達

  遠離不善法正住第一義第一世所敬以此爲無著

  饒益天及人與眼滅壞诤普知現視盡以此正盡覺

  (滅除惡不善之法,立住于擇滅的梵行,修習于梵志之行,這就是爲之梵志的了。)

  (明達于過去世之事,徹見于安樂,以及惡道,而得證無明之滅盡之說,就能知道已建立爲牟尼〔寂靜,解脫的聖者〕的了。)

  (善知于清淨之心,盡脫那些淫怒癡〔貪瞋癡〕,成就于叁明〔上記之叁明: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所謂叁事通達無礙的智明〕,以此而爲之叁達〔叁達則叁明,也是叁證法,是無學的果位〕。)

  (遠離于不善之法,正住于第一義,爲第一世間的人之所敬重的,以此爲之無著。)

  (能饒益于天,以及人們,給與他們以眼目,而滅壞诤鬧的。普知一切,現在能視透一切,以此而名叫正盡覺。)

  于是,梵摩就從其座位站起,欲稽首在佛陀的雙足下。那時,大衆即同時發出高大的音聲而說:「沙門瞿畏乃爲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爲甚麼呢?因爲在此彌薩羅國所有的梵志、居士當中,梵志梵摩乃在于這些人當中最爲第一的人。所謂出生之故,則梵志梵摩乃爲良家的父母所舉(所出身),受生爲清淨的家庭,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于其種族,生生都不惡。而他卻能爲沙門瞿昙極爲低下其意,而去尊敬作禮,去供養奉事。沙門瞿昙實在爲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爲甚麼呢?因爲在此彌薩羅國所有的梵志、居士裏,這位梵志梵摩在于那些人當中,可說是最爲第一,所謂學書之故,梵志梵摩乃爲博聞而能總持,誦過于四典經,深達于因、緣、正、文、戲等五句說。他卻能爲沙門瞿昙極爲低下其意,而尊敬作禮,而供養奉事。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