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都欢喜奉行!

  一三九、息止道经第二十三(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年轻的比丘,始习戒时,应当安观想骨相,观想青相、腐相、食相、骨锁相,以便除去贪欲与瞋恚之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一位年轻的比丘,刚欲开始成就禁戒的话,应当安数数(常常)参诣息止道(止观),而观察诸相,所谓骨相(朽化而

  成为枯骨之状)、青相(尸体变为青瘀之状)、腐相(脓烂腐败之相)、食相(被狗鸟虫食残之状)、骨锁相(尸体骸骨为连锁之状)。他如果善受善持这些相状后,即还至于其住处,澡洗其手足,敷一尼师檀(坐具),在于床上(座席)结跏趺而坐,即念这些相,所谓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锁之相。为甚么呢?因为假若那位比丘修习此相的话,就能速除心中的贪欲、瞋恚之病的。」于是,世尊说此,而以偈颂说:

  若年少比丘学未得止意当诣息止道欲除其淫欲

  心中无恚诤慈愍于众生遍满一切方往至观诸身

  当观于青相及以烂腐坏观鸟虫所食骨骨节相连

  修习如是相远归至本处澡洗于手足敷床正基坐

  当以观真实内身及外身盛满大小便心肾肝肺等

  若欲分卫食到人村邑间如将铠缠络常正念在前

  若见色可爱清净欲相应见已观如真正念佛法律

  此中无骨筋无肉亦无血无肾心肝肺无有涕

  唾脑

  一切地皆空水种亦复然空一切火种风种亦复空

  若所有诸觉清净欲相应彼一切息止如慧之所观

  如是行精勤常念不净想永断淫怒痴除一切无明

  兴起清净明比丘得苦边

  (如果年轻的比丘,虽然学习,然而未能得止其意〔心不能安于禅定〕的话,应当要参诣于息止之道〔止观,休止其心的杂念〕,去完成其欲除其淫欲之行。心中应该没有恚诤,应该要慈愍于众生,而遍满于一切的地方,往至而观察于诸身。当应观察人死后其尸体变为青瘀之状,〔青相〕以及观察为已烂,已腐而坏之相〔腐相〕,观察被鸟虫所食之相〔食相,尸体被鸟兽食残之状〕,观察骨与骨节相连之相〔骨锁相,尸体骸骨连锁之状〕。修习如是之相状后,回到本来所住的地方,澡洗其手足,敷一床座〔座位〕,端正而基坐〔打禅观的基础之坐〕。)

  (应当要观察如是的真实之相,观察吾人的内身,以及外身,都盛满于大小便,为心、肾、肝、肺等物之所组成的。如果欲分卫而食,而到人间的村邑中去乞食时,就应如穿大将之铠,来缠络其身,常于保持正念,而向前而去。假如在那个时候看见色相之可爱,一看为清净,而会和欲念相应之状况的话,则看见之后,就赶快的观察如真,正念于佛法与律。在此真实相里面,并没有骨筋,没有肉,也没有血,没有肾、心、肝、肺,以及没有涕唾,没有脑袋。)

  (一切的地大,均为是空,水大的种性,也是同样为空的。也空一切的火种,风的种性又是同样的空。如果对于所有的种种之觉〔感受〕,觉得似清净,而与欲念相应的话,对于这一切的观念都应息止,要如智慧之所观去观察它。像如是而行,而精勤,而常念不清净之想的话,就能永断淫怒痴〔贪瞋痴〕,就能除灭一切的无明,而兴起清净的光明。一位比丘就能如是的得以脱离苦边。)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四○、至边经第二十四(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为了解脱生死的苦边,而甘行乞食,然而不依沙门法而修行的话,则那些为愚痴之人,既失其欲乐,而又失去了沙门

  义,可以说是二边都均予以忘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生活当中,为下极至边之事,就是所谓行乞食(为维持生命,而去向人托钵乞食,乃为生活的方法当中,最为下端的)。世间之人都所谓大忌讳之事,就是说:为秃头,而手擎钵器而行乞食事。而那些族姓子,为义之故,而甘受此种行。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厌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遇悲惨事之发生时),以及忧苦懊恼等事之故,或者为了能解脱此淳具足的大苦阴之边际而行乞食,而甘受人之忌讳的。你们不是为了如是之心,才出家学道的吗?」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是的,世尊!)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些愚痴之人,虽然以如是之心而出家学道,然而却行伺欲贪(心理不离欲贪),而被贪欲所染着至为严重,污浊缠在于心内,而憎嫉无信,懈怠而失去了正念,没有正定,被恶慧而狂心,掉乱诸根,持戒则极宽(不持戒行),不修为沙门之法,不增广其功行。有如有人,用墨水去洗洗物,而被墨水所污,用血想去除血,用垢想去除垢,用浊去除浊,用厕去除厕那

  样,唯有增加其污秽,好像从冥而入于冥,从闇而入于闇那样。我说那些愚痴之人之持沙门戒,也是同于这道理。因为那些人,乃行伺欲(贪欲),而被欲贪所染者,至为严重,被污浊缠在其心中,而憎嫉无信,懈怠而失去了正念,而没有正定,被恶慧狂惑其心,掉乱其诸根,持戒极宽,不修习沙门之法,不增广其功行。犹如在无事处之烧人的残木那样,那些火燃已燃烬之物,则已不是无事处所可应用之物,也不是村邑里所可用之物(已被烧尸过之木,已不堪作为任何地方之用途)。我说那些愚痴的人之所谓沙门之戒,也和此道理一样。所谓那些人,因行伺欲,被欲染着,极为严重,被污浊缠在其心中,憎嫉而无信,懈怠而失去正念,而没有正定,都被恶慧狂惑其心,掉乱其诸根,持戒又极宽,不修沙门之法,不增广其功行。」于是,世尊说此,而以偈颂说:

  愚痴失欲乐复失沙门义俱忘失二边犹烧残火烬

  犹如无事处烧人残火烬无事村不用人着欲亦然

  犹烧残火烬俱忘失二边

  (愚痴的人,因出家而失去了人间的欲乐。然而出家后不修持,故又失去当沙门的意义。都失去了二边应有的内涵。有如薪木烧燃后之残火之烬〔燃烧后的剩余物〕那样,也如在于无事处〔指荒郊〕把尸烧燃的残火之烬那样。不管是无事处,或者是村内的人,都不用它。人们之执着于贪欲,也是和这道理一样。都如烧燃后的残火之烬那样,都忘失了二边的意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四一、喻经第二十五(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诸善法中,乃以不放逸为第一,有如沉香,有如须弥山王,有如转轮王,乃至如来。修行的人如能勇猛的观察而行不放逸之法的话,则慧者必能得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说,有无量的善法可得,则那一切之行,均为是以不放逸为根本,均为是以不放逸为习,都是由于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为首的。所谓不放逸,乃在于诸善法当中,为最第一的,犹如作田业(农耕之业),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由于土地,依于土地,立在于土地,才能得以作田业的。像如是的,假若有无量的善法可得,则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习,由于不放逸而生,不放逸为首的。不放逸这事情,乃在于诸善法当中,为最第一的。有如种子那样,在村里,以及鬼村(荒郊)里,那些百谷药木,能得滋生长养的原因,其一切都是由于有了土地,依于土地,立在于土地,才能得以滋生长养的那样。

  像如是的,如果有无量的善法可得的话,则其一切,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习,由于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为首的。不放逸这事情,在于诸善法当中,乃为最第一的。有如诸根之香,乃以沉香为第一,犹如诸树之香,乃以赤旃檀为第一,犹如诸水中之华,乃以青莲华为第一,犹如诸陆上之华,乃以须摩那华(悦意花)为第一,犹如诸兽之迹,其一切均容入于象迹中,象迹乃尽摄其一切之迹,那象迹可说就是为最第一,所谓广大之故。像如是的,如果有无量的善法可得的话,其一切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习,由于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为首的。不放逸这事情,在于诸善法当中,为最第一。有如诸兽当中,那狮子王为最第

  一,犹如列阵共斗战时,唯有安誓为第一,犹如楼观之橡(承屋瓦的圆木条),其一切均依承橡梁(支撑屋顶主干之材),而得以立,都是以承橡梁,这承橡梁皆能摄持它,承橡梁可说为之最第一,所谓尽能摄持之故。

  像如是的,如果有无量的善法可得,其一切,均为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习,由于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为首的。不放逸这一法,乃在于诸善法当中,为最第一。有如诸山,乃以须弥山王为第一,有如诸泉水,乃以大海能摄持诸水之故,是以大海为第一,有如诸大身,乃以阿须罗(非天)王为第一,有如诸瞻侍,乃以魔王为第一,犹如诸行欲,乃以顶生王为第一,犹如诸小王,乃以转轮王为第一,犹如虚空的诸星宿当中,乃以月殿为第一,犹如诸彩衣,乃以白练为第一,犹如诸光明,乃为慧光明为第一,犹如诸大众,乃以如来的弟子众为第一,犹如诸法当中之有为,以及无为,乃以爱尽、无欲、灭尽的涅槃为第一,犹如诸众生当中,不管是无足,是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乃以如来在于其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犹如由于牛而有了乳,由于乳而有了酪,由于酪而有了生酥,由于生酥而有了熟酥,由于熟酥而有酥精(醍糊),是以酥精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像如是的,如有诸众生,不管是无足,或者是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乃以如来为他们当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于是,世尊说此,而以偈颂说:

  若有求财物极好转增多称誉不放逸事无事慧说

  有不放逸者必取二俱义即此世能获后世亦复得

  雄猛观诸义慧者必解脱

  (如有人求财物那样,极好而会展转的增多。应称誉这不放逸之法,不管是有事,或者是无事,是有智慧的人所说的。有不放逸之法的话,必定会取得此二项俱有之义。即在于此世间当中能获,在于后世当中也能得到。应雄猛的观察其中的真义,有智慧的人,必定会由之而得解脱。)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