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P3

  ..续本文上一页叫做知道觉的胜如呢?(差别、优劣、种种性)。所谓当比丘的,觉受乐觉(乐受)之时,使知道为觉乐之觉,觉受苦觉时,便知道觉苦之觉,觉受不苦不乐之觉时,便知道为觉受不苦不乐之觉。如果为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等时,便知道觉不苦不乐无欲

  觉,就叫做知道觉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觉的灭尽呢?所谓更乐(触)之灭除,觉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觉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觉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觉之灭之道。如果一位比丘,像如是的知道觉,知道觉所生之因,知道觉之有果报,知道觉的胜如,知道觉之灭尽,知道觉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乃能尽一切之觉(受)。

  甚么叫做知道想呢?所谓有四种想。当比丘的,对于小想也能知,大想也能知,无量想也能知,无所有处想也能知道,就叫做知道想。甚么叫做知道想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则便有了想,就叫做知道想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道想之有果报呢?所谓言说是。随其有想,便会有言说,就叫做知道想之有果报(如是如是之想,就会有如是如是的说话)。甚么叫做知道想的胜如呢?所谓或者有想,而想色,或者有想,而想声,或者有想,而想香,或者有想,而想味,或者有想,而想触,就叫做知道想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想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灭尽,则想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想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想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想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像如是而知道想,知道想所生之因,知道想之有果报,知道想之胜如,知

  道想之灭尽,知道想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而能尽一切想。

  甚么叫做知道欲呢?所谓五欲功德(五种欲的功能),为可爱、可喜、美色、欲想应(欲相应)、甚为可乐。甚么为之五呢?所谓眼根知色尘,耳根知声尘,鼻根知香尘,舌根知味尘,身根知触尘,就叫做知道欲。怎么知道欲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则便有了欲,就叫做知道欲所生之因。怎样知道欲有果报呢?所谓随着欲种,而爱乐,而执着而住于欲之种,由此而受报,而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有福、无福之中性),就叫做知欲之有果报。怎样叫做知道欲之胜如呢?所谓或者有欲,而欲于色,或者有欲,而欲于声,或者有欲,而欲于香,或者有欲,而欲于味,或者有欲,而欲于触,就叫做知道欲之胜如。甚么为之知道欲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果消灭,则欲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欲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欲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欲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像如是的知道欲,知道欲所生之因,知道欲所受之报,知道欲之胜如,知道欲之灭尽,知道欲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而能尽一切之欲。

  怎样叫做知道业呢?所谓有二业,为思(思为意志之动作,思就是业)、已思业(思已,以身、

  口、意而造业),就叫做知业。甚么为之知业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就便会有了业,就为之知道业所生之因。甚么为之知道业之有果报呢?所谓业者,有业之黑的(邪业),而会有了黑报(恶报),或者有了业之白的(正业),就会有了白报(善报),或者有了业,为黑白的话,就会有了黑白之报,或者有了业,不黑,也不白的话,就不会有报(无报),所谓业与业都已尽,就叫做知道业之有报。甚么叫做知道业之胜如呢?所谓或者有业,而转生于地狱中,或者有业,而转生于畜生之中,或者有业,而转生在于饿鬼中,或者有了业,而往生于天上,或者有了业,而生在于人间,这叫做知道业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业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灭除的话,则业便会消灭,这叫做知道业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业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业之灭之道。如果一位比丘,像如是的知道业,知道业所生之因,知道业的果报,知道业的胜如,知道业的灭尽,知道业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是能尽一切之业的。

  甚么叫做知苦呢?所谓生之苦、老之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之苦、略而为五盛阴是苦,就叫做知道苦。甚么叫做知道苦所生之因呢?所谓爱是,因为有了爱,才会生苦,就

  叫做知道苦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道苦之有果报呢?所谓或者有苦,乃为微,而迟灭,或者有苦,为微,而疾灭(快灭),或者有苦,为盛,而迟灭,或者有苦,为盛,而疾灭,苦与之尽,就叫做知道苦之有果报。甚么为之知道苦之胜如呢?所谓不多闻的愚痴的凡夫,不值遇善知识,而不御圣法,身上生觉(感受),而极为苦,而甚重之苦,生命将欲断绝,出了此,而从于外,更求于彼。或者有沙门、梵志,持一句之咒,或者二、三、四句,或者持多句之咒,或者持百句之咒,他乃以此而治我之苦。像如是的由于求而生苦,由于集而生苦,而苦灭,就叫做知道苦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苦的灭尽呢?所谓爱灭,则苦便会灭,就叫做知道苦的灭尽。甚么叫做知道苦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苦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如是而知道苦,知道苦之所生之因,知道苦之有果报,知道苦之胜如,知道苦之灭尽,知道苦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是能尽一切之苦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二、阿奴波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阿难!佛陀乃以他心智所见,看见提惒达哆(提波达多)之堕地狱受苦难之事。并说如来大人之根智,得授记前后,各有三种人。其中有得清净之法,有得衰退之法,有得身坏命终而堕地狱者,以及得衰退法、得清净法、得现世般涅槃者。并劝人应勤加精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跋耆瘦(跋耆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住在于名叫阿奴波的跋耆国的都邑。

  那时,世尊就在于晡时,从宴坐而起,由堂上下来,而告诉阿难说:「阿难!我和你同到阿夷罗惒帝河(阿夷罗跋提河,五河之一。沿舍卫城傍,流经迦维城之南部,向东南注入之河),到那河中去沐浴吧!」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好的!)

  于是,世尊就带尊者阿难,到达阿夷罗惒帝河,到后,脱去衣服,放在岸上,便进入水中去沐浴。沐浴后,由河出来,就拭其身体而着衣(穿好袈裟)。

  那时,尊者阿难,乃执扇,在扇佛,于是,世尊就顾他,而告诉他说:「阿难!提惒达哆(提婆达哆,译为天与。佛陀的堂弟,出家后,想作教团的主持者,而提倡苦行。常和佛作对,且曾经欲害佛,而被佛制伏),乃由于放逸之故,会堕在于极苦难之处,必定会至于恶处,而会转生在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劫波,分别时节,极大的时限)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你不曾从诸比丘们听闻,说我一向(从来)记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救济之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是的,曾经听过)。

  那时,有一位比丘,对尊者阿难说:「世尊是否以他心智,而知道提惒达哆之心之故,而一向记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住至于一劫之久,而不可以救济吗?」

  世尊乃告诉阿难说:「阿难!那些比丘,或者有小的,或者有中的,或者有大的,或者为年少而不自知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来已一向记那位提惒达哆,因此之故,而有疑惑。阿难!我并不看见过在此世间里,有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说我能一向记说如提惒达哆者(并没有能了解其事的众生)。为甚么呢?阿难!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会

  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如果我看见(发觉)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善行),如一毛之许(极少之义)的话,我便不会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定会生在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而不可能救济。阿难!因为我乃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有如一毛发之许之少,因此之故,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而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阿难!犹如离开村邑不远之处,有一大深厕,或者有人堕入在于其里面,沉没在于其底。如果有人来,为之起大慈哀,怜念愍伤他,而求义,以及饶益,以求安隐快乐。那个人来后,旋转而察视,而作如是之说:『此人是否可得一处,如毛发之许,不被粪所污染,使我得以捉挽其出离吗?』他遍观而视察,都不见此人有一净处,如毛发之许,不被粪所污染,可得以手去捉挽其出来啊!像如是的,阿难!如果我看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的话,我就不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定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救济的。阿难!由于我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因此之故,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生于地狱之中,而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于是,尊者阿难,由于悲伤而啼泣,乃用手抆

  泪,而白佛说:「世尊!甚奇!甚特!谓世尊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当中,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如果你从如来之处听闻大人的根智分别的话,必定会得上信如来,而怀欢喜之念的。」

  于是,尊者阿难,就叉手向佛,而白佛说:「世尊!现在正是说明此法的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世尊为诸比丘们阐说大人的…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