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得宿命通)。无恚!你的意见如何呢?像如是的此不了结可憎恶之行,能得其节吗?」
无恚回答说:「瞿昙!像如是的不了结而可憎恶之行,乃能得其节的。瞿昙!怎样此不了结可憎恶之行,能得第一,能得真实呢?」
世尊回答说:「无恚!或者有一位沙门、梵志,能行此四种行,所谓:1.不杀生、不教人杀生、不赞同人之杀生,2.不偷盗、不教人偷盗、不赞同人偷盗,3.不取他人的女人、不教他人取他人的女人,不赞同取他人的女人,4.不妄言、不教人妄言、不赞同人妄言。他行此四种行,乐而不进(安乐于此四行),他就能以清净的天眼超出过于人
眼,而能彻见此众生的死时、生时,好色恶色(美丑),妙与不妙,往来于善处,以及不善之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之业,见其如真(能如实而见)。如果此众生成就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诽谤圣人,由于邪见。而成就邪见之业的话,他就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如果此众生成就身的妙行,口与意的妙行,而不诽谤圣人,由于正见而成就正见之业,则他乃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能升上善处,乃能往生于天上(所谓得天眼通)。无恚!你的意见如何呢?像如是的,此不了结而可憎恶的行,能否得第一,能否得真实吗?」
无恚回答说:「瞿昙!像如是的,此不了结而可憎恶之行,为得第一,为得真实啊!瞿昙!怎样此不了结可憎恶之行,因作证之故,沙门瞿昙的弟子乃依沙门,而行梵行呢?」
世尊回答说:「无恚!并不是因此不了结而可憎恶之行而作证之故,我的弟子乃依我而行梵行的。无恚!更有不同的最上、最妙、最胜之行,能为他们证悟之故,我的弟子乃依我而行梵行的。」
于是,调乱的异学们,乃发高大的声而说:「如是!如是!为了那证悟之故,沙门瞿昙弟子乃依沙门瞿昙而行梵行的。」
于是,异学无恚乃自敕令自己的大众,叫他们要
静默。大众都默然后,就白世尊说:「瞿昙!甚么叫做更有不同而最上、最妙、最胜,为他们证悟之故,沙门瞿昙的弟子,乃依沙门瞿昙而行梵行呢?」
于是,世尊乃回答而说:「无恚!若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正偏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出现于世间,他已舍弃五盖之心秽、慧羸(慧弱),已经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得初禅),……乃至得证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已经像如是的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之心,而趣向于漏尽智通作证(漏尽通)。他知此苦如真(如实而知苦谛),知此苦之集(知集谛),知此苦之灭(灭谛),知此苦之灭之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谛)。也知此漏,知此漏之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如实而知漏之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实而知见),其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后,便知道已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理)。无恚!这叫做更有不同的,最上的,最妙的,最胜的,为他所证之故,我的弟子乃依我而行梵行。」
于是。实意居士乃发言而说:「无恚!世尊现在
来到这里,你现在可以用一种论而灭世尊之说,有如弄空瓶那样之容易,也可以为他说如瞎牛之在边地觅食之喻。」
世尊听其说后,就对异学无恚说:「你实在作如是之说吗?」异学无恚回答说:「实在如是的说过,瞿昙!」
世尊又问而说:「无恚!你是否曾经从长老旧学(宿德)之处听到如是之语:过去的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或者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有的在于高岩,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之处,而没有人民之处,在那里随顺宴坐。诸佛世尊乃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住于高岩,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而没有人民之处,随顺而宴坐。他们在于远离之处,常乐于宴坐,而安隐快乐。他乃自初以来,并不有一天一夜共聚集会,如你今天,以及诸眷属这样吗?」
异学无恚回答说:「瞿昙!我曾经从长老旧学之处闻到如是之语:过去的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或者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在于高岩,在于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而没有人民之处,随顺而宴坐。诸佛世尊乃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在于高岩,在于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而没有人民之处,而随顺宴坐。他们在于远离处常乐于宴坐,而安隐快乐,从初以来,并没有一日一夜之间共聚
集会,如我今天这样,以及诸眷属之事。」
佛陀说:「无恚!你不作如是之念:如那位世尊在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住在于高岩,在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而没有人民之处,随顺宴坐。他在远离处常乐于宴坐,而安隐快乐。那位沙门瞿昙乃学正觉之道吗?」异学无恚回答说:「瞿昙!我如果知道是这样的话,则我那里有理由当又作如是之说:以一论便能灭沙门霍昙之说,有如弄空瓶那样之容易?也如瞎牛在边地觅草之说呢?」
世尊又对他说:「无恚!我现在有一种法,是善,而与善相应,为彼彼(各各)解脱之句,而能以之而作证,如来乃以此而自称为无畏。诸位比丘为我的弟子以来,都没有谀谄,不会欺诳,质直而无虚,随我的教训后,必定能得究竟智。无恚!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沙门瞿昙乃贪着为人之师之故,而说法。则你千万不可作如是之念!以师号还给与你,我还是为你说法。无恚!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沙门瞿昙乃贪着弟子之故而说法。你不可作如是之念:弟子还给与你,我还是为你说法,无恚!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沙门瞿昙乃贪着人家之供养之故而说法。你不可作如是之念!供养还皈于你,我还是为你说法,无恚!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沙门瞿曼乃贪称誉之故,而说法.你不可以作如是之念:称誉还给与你,我仍然为你说法。无恚!如果你作如是
之念:我若有法,为善的,而与善相应,彼彼解脱之句,能用以之而作证,而那位沙门瞿曼乃夺我而灭我的话。你则不可以作如是之念!我乃以法还你,我仍然为你说法。」
于是,大众乃默然而住。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被魔王所制持之故。那时,世尊告诉实意居士说:「你看此大众,都默然而住。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被魔王所制持之故。魔王乃使异学之众,没有一异学作如是之念:我试在于沙门瞿昙之处,去修行梵行。」
世尊知道此事后,乃为实意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于法,成就其欢喜之念。以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座起,便接实意居士之臂,用神足而飞,乘虚空而去。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实意居士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五、愿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希望能得佛陀慰劳他,和他共语,为他说法,而能得具足戒,而不废禅。能成就观行在于空静之处。佛陀乃为
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希望之愿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远离处独住,在那闲居的静处宴坐思惟,心乃作如是之念:愿世尊能慰劳我,而共我语言(和我谈话),为我说法,使我能得具足戒,而不废于禅,能成就观行在于空静之处。于是,这位比丘作如是之念后,就在于晡时,从宴坐而起,而往诣佛所。
世尊遥见那位比丘之来到,而由于那位比丘的缘故,乃告诉诸比丘们说:「(1)你们当愿世尊,慰劳于我,共我语言,为我说法,使我得具足戎,而不废禅,而成就观行于空静之处。(2)比丘!当愿我有亲族,都由于我,而能使他们在身坏命终之后,必定升上善处,乃往生于天上。而令我得具足戒,而不废禅,而能成就观行于空静之处。(3)比丘!当愿诸布施我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的人们,能使他们此布施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而获大的果报。使我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之处。
(4)比丘!当愿我能忍耐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也能忍耐恶声、捶杖。身遇诸疾,
极为苦痛,而至于身命欲绝等种种不可乐之事时,都能堪以忍耐。使我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5)比丘!当愿我堪以忍耐不乐之事,如果生不乐时,心终不会执着,而能得具足戒,而不废于禅,而成就观行于空静处。(6)比丘!当愿我堪以耐忍恐怖,如果生恐怖时,心终不于执着,而得具足戒,而不废于禅,而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7)比丘!当愿我如果生三恶不善之念,所谓欲念、恚念、害念。对于此三种恶不善之念,心终不会执着,而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而成就观行于空静处。(8)比丘!当愿我能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而成就观行于空静处。(9)比丘!当愿我的三结已尽,而得须陀洹(入流,初果),不堕于恶法,定趣于正觉,极受七有(最多受七生),在天上人间七往来后,便得苦边(苦尽而得阿罗汉),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0)比丘!当愿我的三结已尽,淫、怒、痴也已微薄,得一往来于天上人间(于天人处各生一次,一来果,二果),人天一往来后,便得苦边(得阿罗汉),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成就观行于空静处。(11)比丘!当愿我对于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见、疑)都已灭尽(不还果,三果),生
于彼间(色界),便般涅槃(得解脱而成阿罗汉),得不退法,不再还来此世间,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成就观行于空静处。(12)比丘!当愿我得息解脱,离色而得无色,如其像定(禅定),身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观察,而断漏、知漏,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3)比丘!当愿我有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天眼通,为王通,连下面之无漏,就为之六神通),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得具足戒而不废禅定,成就观行于空静之处。」
于是,那位比丘听佛所说,乃善受善持,就从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绕佛的身边三匝后离去。那位比丘受佛的此教,就在于闲居的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由于在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不放逸之故,就像族姓子之所为那样,发心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没有家庭牵累的学道者,唯修无上的梵行已完毕,在于现法当中,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那位尊者知法后,至得阿罗诃(阿罗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想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如果对于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一切悉知为: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有,神非一切所有。如果他不计量一切就是神后,他便能知道一切。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地,有地想,而认为地即是神,地即是神所有,神是地所有。他计量(认为)地即是神后,便不知道地之所以(神为神我,也就是我)。
像如是的,对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对于净
(舍念清净地,四禅天),有净想,认为净即是神,净即是神所有,神即是净所有。他这样的计量净即是神后,便不能知道净之所以。对于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而能观察意之所念、意之所思,从此世而至于彼世,从彼世而至于此世等事。他对于一切有一切之想,认为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有,神是一切所有。他计量一切即是神后,便不能知道一切之所以。
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地,则正确的认知地,认为地乃非是神,地非神所有,神非地所有。他不妄计地即是神后,他便正确的认知地。像如是的,对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也是同样之理。他对于净(清净地之天),则知净,认知净乃非是神,净非神所有,神非净所有。他不妄计净即是神后,他便能正确的知道清净之天(色界天)。对于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而得以观察意之所念、意之所思,从此世而至于彼世,从彼世而至于此世等事。他对于一切,则知一切,知道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有,神非一切所有。他不妄计一切即是神后,他便知一切。
所谓知道:我对于地,则知为地,地并不是神,
地不是神所有,神不是地所有。我不妄计地即是神后,我便知道地。像如是的知道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也是同样的。我对于净天,则知为净天,净天不是神,净天非是神所有,神也不是净天之所有。我不妄计净天即是神后,我便正确的知道净天。对于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而得以观意之所念、意之所思,从此世而至于彼世,从彼世而至于此世等事。我对于一切,则知一切,所谓一切并不是神,一切并不是神所有,神不是一切所有。我不妄计一切即是神后,我便正确的知道一切。」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位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