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P4

  ..续本文上一页说戒。清净的人,乃为有清白之业〔善业〕,都常得清净之行。)

  (如果你不杀生,常行不与则不取〔不偷〕,真谛〔谛实〕而不妄语,而常于正念正知的话,则梵志啊!人都应该要如是而学,这样,则一切众生,都会得到安隐的。梵志!又何必还家去洗浴呢?家庭里的泉水仍然是无所清净啊〔不能净心〕!)

  (梵志!你应当要学真正之洗净之法,要用善法来洗净才对!何必须要那些弊恶之水,唯能洗去身体上的垢秽而已呢?)

  梵志白佛说:「我也是作如是之念:净洗要用善法,何须要用那些弊恶之水呢?」梵志就这样的听佛的教言,心中乃起大欢喜,实时礼拜佛陀的双足,皈命于佛、法、众(僧)。

  梵志这时,乃白佛说:「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我从现在起,要自皈依佛与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身都自皈依,乃至于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好首水净梵志,以及诸位

  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四、黑比丘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由于黑比丘之喜欢斗诤,而为说那些不可爱,以及可爱之法。同时也举出恶马与良马之喻以为教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东园的鹿母堂(为信女毘舍佉所捐建,位于城东。为弥迦罗长者之媳妇,因使长者皈依三宝,故长者对人说该信女不是我儿子的媳妇,是我母。弥迦罗译为鹿,故人都说毘舍佉信女为鹿母,其讲堂就为之鹿母堂)。

  这时,有一位黑比丘,为鹿母之子,为一常喜和人斗诤的比丘,他乃往诣佛所。世尊遥见黑比丘之到这边来,就由于黑比丘的缘故,而告诉诸比丘们说:「或者有一种人,常喜和人斗诤,不称赞止诤之法。如果有一种人,常喜和人斗诤,不称止诤的话,此法乃为不可乐之法,为不可爱喜,不能令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

  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为恶欲,而不称赞止恶欲之法。如果有这种人,为恶欲,而不称止恶欲的话,此法乃为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令人敬重,不得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乃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而不称赞持戒。如果有这一种人,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而不称赞持戒的话,则此法乃为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而不称赞惭愧。如果有这种人,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而不称赞惭愧的话,此法就不可以乐,不可以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到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不同于诸梵行者之经劳,不称叹同于诸梵行者之经劳。如有一种人,不同于诸梵行者之经劳,不称叹同于诺梵行者之经劳的话,则此

  法乃为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不观察诸法,不称叹观察诸法。如果有一种人,不观察诸法,不称叹观察诸法的话,则此法乃为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不宴坐(坐禅),不称叹宴坐。如果有一种人不宴坐,不称叹宴坐的话,此法就不可以乐,不可以爱喜,不能使人爱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习,不能使人摄持,不能使人得为沙门,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证涅槃。此人虽然曾作此念:使诸修习梵行者来供养,来恭敬,来礼事于我。然而诸修习梵行的人,却不供养他,不恭敬他,不礼事于他。为甚么呢?因为那人有此无量的恶法,由于他有此无量的恶法之故,使诸修习梵行的人不去供养他,不去恭敬他,不礼事于他。犹如恶马被系在于枥(养马的地方),而被饲养那样,马虽作如是之念:使人系我而安置在于安隐之处,给我好的饮食,好好的看顾我。然而人却不把牠系置在于安隐之处,不给牠好的饮食,不

  好好的看顾牠。为甚么呢?因为那匹马有恶法,所谓极为粗弊,不温良之故,使人不能把牠系置在于安隐之处,不能给牠以好的饮食,不能好好的看顾牠。像如是的,此人虽然曾作此念:使诸梵行的人供养、恭敬、礼事于我。然而诸梵行的人,却不供养、恭敬、礼事于他。为甚么呢?因为那个人乃有此无量的恶法,由于他乃有了此无量的恶法之故,使诸修习梵行的人不供养、恭敬、礼事于他。

  或者有一种人,不喜乐于斗诤,都称赞止诤。如果有一种人不喜于斗诤,而称叹止诤的话,则此法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是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令人摄持,能令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并不恶欲,而称誉止恶欲。如果有一人不恶欲,而称誉止恶欲的话,则此法为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并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而称誉持戒。如果有一种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而称誉持戒的话,则此法为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

  盘。

  或者有一种人,没有瞋缠,没有不语结,没有悭嫉、没有谀谄欺诳,没有无惭无愧,都称誉惭愧。如果有一种人,并没有瞋缠,没有不语结,没有悭嫉,没有谀谄欺诳,没有无惭无愧,而称誉惭愧的话,此法乃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同诸梵行者经劳,称誉同诸梵行者之经劳。如果有一种人,同诸梵行者经劳,称誉同诸梵行者之经劳的话,则此法为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令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能观察诸法,而称誉观察诸法。如果有一种人能观察诸法,而称誉诸法的话,则此法为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

  或者有一种人,能宴坐,而称誉宴坐。如果有人能宴坐,而称誉宴坐的话,则此法为可以乐,可以爱,可以喜,能使人爱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习,能使人摄持,能使人得为沙门,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证涅槃。此人虽不作如是之念:令诸

  修习梵行的人都来供养我,都来恭敬、礼事于我。然而诸修习梵行的人,却会来供养、恭敬、礼事于他。为甚么呢?因为那个人,有了此无量的善法,由于他有了此无量的善法之故,能使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他。犹如良马,被系在于枥而被养时,牠虽不作如是之念:使人系我而放在于安隐之处,给我以好的饮食,好好的看顾于我。然而人却会把牠系放在于安隐之处,而给牠好的饮食,好好的看顾牠。为甚么呢?因为那匹马,乃有善法,所谓软顺而调好,极为温良之故。使人会系放在于安隐之处,会给牠好的饮食,会好好的看视牠。像如是的,此人虽然不作如是之念:使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然而诸梵行者却会供养、恭敬、礼事于他。」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此,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五、住法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比丘对于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须要自观察,而知善、不善的法,而求断、求增,要如救头燃那样之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说退善之法乃不住、不增,我说住善之法,乃不退、不增,我说增善之法乃不退、不住。

  甚么叫做退善之法,为不住、不增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笃信,而持禁戒,而博闻、布施、智慧、辩才,也知道阿含(教、法),及对其有所得,然而此人对于此法(善法),有时会有退,而不住,而不增,这叫做退善之法,乃为不住、不增。甚么叫做住善之法,为不退、不增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笃信,有持禁戒,而博闻,而布施,而有智慧、有辩才、认知阿含,以及对其有所得的话,则此人如果对于此法(善法)安住时,就为不退、不增,这叫做住善之法,乃为不退、不增。甚么叫做增善之法,为不退、不住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笃信,有持禁戎,而博闻、布施,而有智慧、辩才,而知阿含,及对其有所得,而此人对于此法(善法),也有增,而不退、不住的话,就叫做增善之法,乃为不退、不住。

  一位比丘,应该要作如是的观察,如能做到,就必定会有多所饶益。即:我到底为多行增伺(贪

  欲)吗?或者为多行没有增伺吗?我为多行瞋恚心吗?或者为多行没有瞋恚心吗?我为多行睡眠之缠吗?或者为多行无睡眠之缠呢?我为多行掉举、贡高吗?或者为多行没有掉举、贡高吗?我为多行疑惑吗?或者为多行没有疑惑呢?我为多行身诤吗?或者为多行无身诤呢?我为多行秽污心吗?或者为多行没有秽污心呢?我为多行信吗?或者为多行不信呢?我为多行精进吗?或者为多行懈怠呢?我为多行念吗?或者为多行无念呢?我为多行定呢?或者多行无定呢?我为多行恶慧吗?或者为多行无恶慧呢?

  如果一位比丘,观察之时,则知道我(指比丘自己)乃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缠、掉举、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而无念、无定,而多行恶慧的话,则这位比丘乃为了欲灭这些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会以速求方便,而修学,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退转。犹如有人,被火烧及其头,烧燃其衣,就会急求方便去救其头,去扑灭其衣之火那样。像如是的,一位比丘,乃欲灭这些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会以速求方便,修学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转。

  如果一位比丘,作观察时,则知我(指比丘自己)乃多行没有贪增伺,或者没有瞋恚心,没有睡

  眠之缠,没有掉举贡高,没有疑惑,没有身诤,没有秽污心,而有信、有进、有念、有定,而多行无恶慧的话,则这位比丘乃欲住于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广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退转。犹如有人,被火烧及其头,烧燃其衣的话,就急求方便,而去救头、救衣。像如是的比丘,乃欲住于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广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退转。」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六、无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舍梨子告诉诸比丘,有关于净法之衰退,以及转增之由,并述说断恶修善,如救头燃之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对于那些未闻之法,不能得以闻到,已经听闻之法,便则忘失;倘使有法,为本来所修行,所广布诵习,为其智慧之所了解的,然而他却不再忆知,而变为不知其法的话,则,诸位贤者!这叫做比丘、比丘尼之净法之衰退。

  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对于未闻之法,便能得以闻到,已经听闻之法,则不忘失;倘使有法,乃为他本来所修行,所广布诵习,为其智慧所了解的,而他乃常能忆念而知,而一再的忆知,这叫做比丘、比丘尼之净法转增。

  诸位贤者!一位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观:我到底为有增伺(贪欲)呢?或者为没有增伺呢?我为有瞋恚心吗?或者没有瞋恚心呢?我为有睡眠之缠吗?或者为没有睡眠之缠呢?我为有掉举、贡高呢?或者为没有掉举、贡高呢?我为有疑惑呢?或者为没有疑惑呢?我为有身诤呢?或者为没有身诤呢?我为有秽污之心呢?或者为没有秽污之心呢?我为有信呢?或者为没有信呢?我为有进呢?或者为没有进呢?我为有念呢?或者为没有念呢?我为有定呢?或者为没有定呢?我为有恶慧呢?或者为没有恶慧呢?

  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观察之时,就会知道:

  我为有增伺、有瞋恚心、有睡眠之缠、有掉举、贡高、有疑惑、有身诤、有秽污心,而无信、无进、无念、无定,而有恶慧的话,则,诸位贤者!那位比丘,乃欲灭此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会速求方便,而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衰退。诸位贤者!犹如有人,被火所烧着其头,烧燃着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那样。诸位贤者!像如是的,一位比丘,欲灭除此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衰退。

  诸位贤者!如果比丘观察时,就能知道:我并没有增伺,没有瞋恚心,没有睡眠之缠,没有掉举、贡高,没有疑惑,没有身诤,没有秽污之心,而有信、有进、有念、有定,而没有恶慧的话,则那位比丘,便欲住于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而广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衰退。犹如有人被火所烧其头,被火燃烧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那样。诸位贤者!像如是的,一位比丘欲住于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广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学习,而极为精勤,而正念正智,忍住而不使其衰退。」

  尊者舍梨子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位比丘们,听尊者舍梨子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