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勿得放逸,须勤加精进,不使有后悔才好。这就是我的教敕,就是我

  的训诲。」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大周那,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二、青白莲华喻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有的法乃从身而灭,有的法乃从口而灭,有的法乃从慧见而灭。所谓能修身、戒、心、慧,有如莲华为水生水长,出于水上而不着于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或者有的法,乃从身而得以灭,而不从口而灭;或者有的法,乃从口而得以消灭,而不从身而灭;或者有的法,乃不从身口而得以消灭,但以慧见而得以消灭。

  甚么叫做有的法乃从身而得以消灭,而不从口而灭呢?在比丘当中,有一类为有不善的身行,充满而具足,而受持,而着于身。诸位比丘看见后,诃责那位比丘说:『贤者!你为甚么被那些不善的身

  行充满,而具足受持,而着于其身呢?贤者!你应该舍弃不善的身行,去修习善的身行啊。』那个人就在于后来之时,舍弃不善的身行,而修习善的身行。这叫做有一种法,乃从身而得以消灭,而不是从口而消灭。

  甚么叫做法乃从口而灭,而不从身而灭的呢?一位比丘,被不善的口行充满,而具足,而受持,而着于口。诸位比丘看见后,诃责那位比丘而说:『贤者!你为甚么被那些不善的口行充满,而具足,而受持,而着于口呢?贤者!你应该舍弃那不善的口行,而修习善的口行啊!』那位比丘就在于后来之时,舍弃了不善的口行,而修习善的口行。这叫做有一种法乃从口而灭,而不从身而灭。

  甚么叫做法乃不从身口而灭,但以慧见而得以消灭呢?因为如增伺(贪欲)这种法,乃不从身与口而得以消灭,但以慧见而得以消灭的。像如是的,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及恶欲、恶见等恶法,均不从身口而得以消灭,但以慧见而得以消灭的。这叫做,有一种法,乃不从身口而灭,但以慧见而得以消灭的。

  如来或者有时会观察,会观察他人之少,而知道此人乃不如是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如果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话,就能得以灭除增伺

  (贪欲)。为甚么呢?因为此人乃心生恶的增伺(贪欲)而住之故,才不得消灭。像如是的,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同样的(如修身,乃至修慧的话),就得以消灭恶欲、恶见的。为甚么呢?因为此人的心,乃生恶欲、恶见而住之故。知道此人像如是的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如果此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话,就得以灭除增伺(贪欲)。为甚么呢?因为此人的心,并不生恶增伺而住之故。像如是的,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一样。应该得以灭除恶欲、恶见的,为甚么呢?因为此人之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之故。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都是在水中而生,在水中而生长,而能浮出于水面之上,而不着于水那样。像如是的,如来虽然在于世间降生,在于世间生长,而能超出于世间,其行为乃不着于世间之法。为甚么呢?因为如来乃无所著、等正觉,乃超出于一切世间之故。」

  那时,尊者阿难,正在执拂而侍在佛的身边,于是尊者阿难乃到佛前,叉手(合掌)向佛,而白佛说:「世尊!此经应当名叫甚么?要怎样的受持呢?」

  于是,世尊告诉他说:「阿难!此经名叫青白莲

  华喻经,你当照如是的善于受持而诵。」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应当受持此青白莲华喻经,要诵习守持。为甚么呢?因为此青白莲华经,乃为如法,而有真义,是修梵行的根本,能致于通,致于觉,也致于涅槃。如果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学道的话,就应当要受持此青白莲华喻经,应善于讽诵受持。」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三、水净梵志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由于水净梵志而告诉诸比丘:有二十一秽(烦恼)污于心的,就必至于恶处,而生地狱中。如不秽污于心,就必至于善处,而生于天上。并为梵志说用善法净洗之偈。梵志听后,有所解,而心大欢喜,并终身自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郁鞞罗(译为苦行林,位于摩揭陀国),尼连然河(译为不乐着,恒河支流,佛陀舍苦行,而沐浴之河)岸,在于阿耶惒罗尼拘类的树下,初得道之时。

  于是(在此时),有一位名叫水净的梵志,在于中午之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世尊遥见水净梵志之到来,就由于水净梵志的因缘,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二十一种秽(烦恼),来污人心的话,必定会至于恶处,而生在于地狱之中。甚么叫做二十一种秽呢?所谓:(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3)恶贪心秽。(4)邪法心秽。(5)贪心秽。(6)恚心秽。(7)睡眠心秽。(8)掉悔心秽。(9)疑惑心秽。(10)瞋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憍傲心秽。(21)放逸心秽是。如果有这些二十一种秽,污于心的话,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犹如将垢腻之衣,拿来给与染家,那位染师得其垢衣后,或者就用淳灰,或者就用澡豆,或者会用土渍,极力的把其洗浣,使此垢腻衣得到清洁。而染家虽为了洗衣,或用淳灰,或用澡豆,或用土渍,极力的洗浣,使其洁净,然而此污衣,仍然如故,还会存有秽色的。像如是的,如果有此二十一秽,污于心的话,必定会

  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那二十一秽呢?所谓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傲心秽、放逸心秽是。如有此二十一秽,污于心的话,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

  如果有人对于此二十一种秽,已不会污染其心的话,必定会至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上。那二十一秽呢?所谓(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3)恶贪心秽。(4)邪法心秽。(5)贪心秽。(6)恚心秽。(7)睡眠心秽。(8)掉悔心秽。(9)疑惑心秽。(10)瞋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憍傲心秽。(21)放逸心秽是。如果有人对于此二十一种秽,已不污其心的话,必定会至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上。犹如将白净的波罗奈衣(鹿苑出产的净洁之衣),拿去交给染家那样,那位染师得此衣后,或者用淳灰,或者用澡豆,或者用土渍,极力的把衣洗浣,使其净洁。对于此白净的波罗奈衣,染家虽为了治它,而或用淳灰,或用澡豆,或用土渍,极力的洗浣,而使其净洁,然而此白净的波罗

  奈衣,本来就已经是净衣,又洗而为洁净。像如是的,如有二十一种秽,不污染于心的话,必定会至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上。那二十一秽呢?所谓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傲心秽、放逸心秽是。如有人对于此二十一种秽,已不会污其心的话,必定会至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上。

  如果知道邪见就是心秽的话,则知道后,便已断除。像如是的对于那些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傲心秽、放逸心秽等也是同样的。如知道那放逸是心秽的话,则知道后,便断除。他的心,与慈俱,遍满于一方,而成就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于一切,而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与悲与喜,也是同样。而心与舍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

  而游止于其中。梵志!这就是所谓洗浴内心,而不是洗浴外身。」

  那时,梵志向世尊说:「瞿昙!可诣多水的河水中沐浴。」世尊问说:「梵志!如诣多水的河中沐浴的话,在那里会得到甚么呢?」梵志回答说:「瞿昙!在那多水河中沐浴的话,则因为这是世间斋洁之相,是度相,是福相之故,瞿昙!如诣多水河中去洗浴的话,那些人就会净除一切的罪恶啊!」

  那时,世尊为了那位梵志,就说颂而说:

  妙好首梵志若入多水河是愚常游戏不能净黑业

  好首何往泉何义多水河人作不善业清水何所益

  净者无垢秽净者常说戒净者清白业常得清净行

  若汝不杀生常不与不取真谛不妄语常正念正知

  梵志如是学一切众生安梵志何还家家泉无所净

  梵志汝当学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但去身体垢

  (妙好首梵志啊!如果进入多水的河中去沐浴,这是一种愚者的常行的游戏而已,并不能洗净黑业

  〔黑业为恶业,是污染之业〕啊!)

  (妙好首!为甚么须用泉水干么?在多水河洗浴有甚么意义呢?人若作那些不善之业的话,则那些清水有甚么利益呢?)

  (清净的人,就没有垢秽,清净的人乃常常…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