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于无余涅槃(不想灭尽贪欲,不向于解脱之道)。像如是的,对于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一样(也知道那个人无心灭除这些恶法)。也知道其对于无恶欲,无恶见之法(并没有用功灭除)。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其心并不向于恶见法之灭尽,也不向于无余涅槃。

  诸位贤者!或者有比丘,并不作如是之说:『我知道诸法所可知之法,而没有增伺。』(谦称自己不知道法,还有贪欲)。然而那位贤者,其心乃不生恶增伺而住(安住于无贪)。像如是的,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恶法,也是同样(已没有这些恶法之心,却不自说)。也不说他已无恶欲、恶见,然而那位贤者,其心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贤者实在知道诸所可知之法而无增伺。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其心不生恶增伺而住之故(心无贪欲)。像如是的,对于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同样(心无这些恶法)。也没有

  恶欲、恶见。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其心并不生恶欲、恶见而住之故。

  诸位贤者!犹如有人,乃为大富,然而却谦虚而自己说他并不富有。也有国封,却谦说没有国封,又有畜牧,却谦说没有畜牧。如欲需用之时,却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价之物,也有畜牧、米谷可饮食,也有奴婢可使用。诸亲朋友往诣其所住的地方,作如是之说:『你实在是大富有的人,却自说不富有,也有国封,却说无国封,又有畜牧,却说无畜牧。然而欲需用时,则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价之物,也有畜牧、米谷可饮食,也有奴婢可以使用。』

  像如是的,诸位贤者!如有比丘,不作如是之说:『我知道诸所可知的法,而无增伺。』然而那位贤者的心,乃不生恶增伺而住。像如是,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一样。也不说他无恶欲、恶见,然而那位贤者的心,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安住于无恶欲、无恶见)。诸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贤者乃知诸法所可知之法,而无增伺。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其心乃向于增伺尽、无余涅槃(心向贪欲之灭尽,也向无余涅槃)。像如是的,对于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同样的道理。也没有恶

  欲、恶见,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的心,乃向恶见法尽、无余涅槃。」(心向灭尽恶见法,也向于无余涅槃。)

  尊者周那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尊者周那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九十一、周那问见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周那讲说渐损法、发心法、对法、升上法,以及涅槃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拘舍弥,住在于瞿师罗园。

  于是,尊者大周那.(周那比丘,和前经同人),就在于晡时,从宴坐寤起,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旁。他仰白佛陀说:「世尊!在世间里,有诸见(种种的见解)之产生,而生在于此。所谓计量(推想)为有神(神我),计量为有众生,有人、有寿、有命、有世。(人、我相,众生、寿者等差别相)世尊!要怎样知?怎样见?(要如何得以如实而知见),使这些

  见解得以消灭,得以舍离,而使这些余见(种种推测思量的见解)不得延续,不得被人受持呢?」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周那!在世间中有诸见解,生而又生,所谓计为有神,计为有众生、有人、有寿、有命、有世。周那!如果欲使诸法灭尽,而无余的话,就应如是而知,如是而见,使这些见解得以消灭,得以舍离,而使余见不续、不受,当应学习渐损法。

  周那!在于圣法与律当中,甚么叫做渐损之法呢?当一位比丘的,就应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应作如是之念:我行渐损之法(渐渐削减其过失)。周那!在于圣法与律当中,不但是有渐损而已,也有四增上心,与现法乐居。行者则从此起,而又还入。他应作如是之念:我行渐损之法。周那!在于圣法与律当中,不但有此渐损法而已,当比丘的,应度一切的色想,而得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四种无色之定)。他应作如是之念:我行渐损之法。周那!在于圣法与律当中,不但有此渐损之法而已,也有四息解脱,而离开色,而得无色。行者从此起,而当为他人讲说。他应作如此之念:我行渐损之法。周那!在于圣法与律当中,不但是有此渐损之法而已。

  周那!他人有恶欲、念欲,我乃无恶欲、念欲,

  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害意之瞋,我乃没有害意之瞋,应当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杀生、不与而取、非梵行,我乃没有非梵行,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增伺(贪欲)、诤意、睡眠所缠、调(掉举)、贡高,而有疑惑,我乃没有疑惑,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而我乃有惭愧,当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慢,我乃没有慢,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增慢,我乃没有增慢,应当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不多闻,我乃有多闻,当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不观诸善法,我乃观诸善法,应当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行非法的恶行,我乃行是法的妙行,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我乃没有恶戒,当应学渐损之法。周那!他人有不信、懈怠、无念、无定,而有恶慧,我乃没有恶慧,当学渐损之法。

  周那!如果只要发心去念欲诸善法,去如是的求学的话,就能有多所饶益,何况又有身与口之在行善法呢?周那!他人有恶欲、念欲,我乃没有恶欲、念欲,就当要发心。周那!他人有害意瞋,我乃没有害意瞋,就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有杀生、不与而取、非梵行,我乃没有非梵行,就应当发心。周那!他人有增伺、诤意、睡眠所缠、调、

  贡高,而有疑惑,我乃没有疑惑,就应当要发心。周邦!他人有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我乃有惭愧,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有慢,我乃没有慢,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有增慢,我乃没有增慢,就当应发心。周那!他人不多闻,我乃有多闻,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不观诸善法,我乃观诸善法,就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行非法的恶行,我乃行是法的妙行,当应要发心。周那!他人有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我乃没有恶戒,就应当要发心。周那!他人有不信、懈怠、无念、无定,而有恶慧,我乃没有恶慧,就应当要发心。周那!犹如恶道与正道相对(恶路与好路),也犹如恶度(恶津渡)与正度(好的津渡)相对(有恶道则应回避而行,而有其它平坦之道。有恶津渡,就应回避它,应有其它好的津渡)。

  像如是的,周那!那些恶欲,乃与非恶欲为对(相反),害意瞋,乃与不害意瞋为对,杀生、不与而取、非梵行,乃与梵行为对,增伺、诤意、睡眠、掉举、贡高、疑惑,乃与不疑惑为对,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乃与惭愧为对,高慢的和不慢的为对,增慢的和不增慢为对,不多闻的和多闻的为对,不观察诸善法的和观察诸善法的为对,行非法的恶行的和行是法的妙行的为对,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的和善戒的为对,不

  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的,就和善慧的为对。

  周那!如有法,为黑的话,就会有黑的报应,而会趣至于恶处。如有法,是属于白的话,就会有白的报应,而得以升于上。像如是的,周那!恶欲者,就是以非恶欲为升上;害意瞋者,是以不害意瞋为升上;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者,就以梵行为升上;增伺、诤意、睡眠、掉举、贡高、疑惑者,是以不疑惑为升上;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以惭愧为升上;慢者,是以不慢为升上,增慢者,是以不增慢为升上,不多闻者,是以多闻为升上,不观察诸善法者,是以观察诸善法为升上,行非法的恶行者,是以行是法的妙行为升上,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者,是以善戒为升上,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是以善慧为升上的。

  周那!如果有人不能调御自己,而欲调御那些不调御的人的话,终究是没有这道理的。自已为没溺的人,而欲拔出他人之没溺的话,终究是没有这道理的。自己不般涅槃,而欲使那些不般涅槃的人般涅槃的话。终究是没有这道理的(自己不证果,则不能使人证果。然而教人向果证迈进一事,必定会有的事)。

  周那!如果有人,自已已调御,他人还不能调

  御,而欲调御那个人的话,必定会有这道理的。自己不没溺,他人已没溺,而欲拔出那位没溺的人,必定是会有的事。自己已经般涅槃,而欲使那些还未般涅槃的人般涅槃的话,必定是会有的事。

  像如是的,周那!恶欲者,是以非恶欲为之般涅槃。害意瞋者,是以不害意瞋为之般涅槃。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者,是以梵行为之般涅槃。增伺、诤意、睡眠、掉举、贡高、疑惑者,是以不疑惑为之般涅槃。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以惭愧为之般涅槃。慢者,是以不慢为之般涅槃,增慢者,是以不增慢为之般涅槃。不多闻者,是以多闻为之般涅槃。不观察诸善法者,是以观察善法为之般涅槃。行非法的恶行者,是以行是法的妙行为之般涅槃。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者,是以善戒为之般涅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是以善慧为之般涅槃。

  这就是,周那!我已经为你说渐损法,已经说发心法,已经说对法,已经说升上法,已经说般涅槃之法的了。如为人的尊师,为了其弟子所为,而发起大慈哀,而怜念愍伤其弟子,为其弟子求义,以及饶益,和求安隐快乐之事那样,我现在都已作过了。你们也应当自作,应至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那些空安诤之处,去坐禅思惟,…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