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八十九、比丘请经第三(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大目揵连告诉诸比丘:当比丘的,应当请诸尊教我、诃我,莫难于我。并说成就戾语法,和成就善语法者之过失、功德,同时以照镜为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俱在,都在受夏坐(结夏安居)。

  那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或者有比丘。请诸比丘而说:『诸位尊者!请对我说,请教示我,请诃责我,不可为难于我!』(不使他落于不可救的人)。为甚么呢?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人,成就于戾语(粗暴之语,难以训服之语),成就于戾语法。由于戾语法之故,使诸梵行者不愿和他说话,也不教他,也不诃责他,而难彼人(使那个人为难)。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戾语法呢?甚么叫做如有人成就戾语法的话,诸梵行者就不语他,不教他,不诃责他而难彼人呢?诸位贤者!或有一人,为恶欲、念欲(起恶的欲,而念念不忘其恶的欲)。诸位贤者!如有人恶欲、念欲的话,就叫做戾语法。像如是的染行染(污染而常行污染),不语而结住,欺诳而谀谄,悭贪而嫉妒,无惭而无愧、瞋弊而恶意,瞋恚而语言,诃责比丘之诃(反骂),诃责比丘之轻慢,诃责比丘之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被责时,把话移往别事-外事),不语而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恶知识俱、与恶伴俱),无恩、不知恩,也同样的道理。诸位贤者!如果有人无恩、不知恩的话,就为之戾语法(包括如上之法,略举无恩与不知恩)。诸位贤者!这叫做诸戾语之法,如果有成就戾语法的话,则,诸梵行者不会语他(不肯和他讲话),不教他,不诃责他,而为难那个人。诸位贤者!当比丘的,应当要自思量。

  诸位贤者!如果有人恶欲、念欲的话,我就不会爱念他。如果我恶欲、念欲的话,他也不会爱念我。当比丘的,应该要作如是的观察。应该不行恶欲、不念欲,如这样的话,就当学如是之法!像如是的,那些染而行染、不语而结住,欺诳而谀谄,悭贪而嫉妒,无惭而无愧,瞋弊而恶意,瞋恚而语言,诃责比丘之诃责,诃责比丘之轻慢,诃责比丘之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语而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无恩、不知思,也是同样的道理。诸位贤者!如果有人无恩、不知恩的话,我就不爱念他。如果我无恩、不知恩的话,他也同样的不爱念我。当比丘的,应作如是之观察。应不行无恩、不行不知恩的,当学如是之法。

  诸位贤者!如有比丘不请诸比丘而说:『诸位尊者!请语我、教我、诃我,莫难于我!』为甚么呢?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人善语(善于语的人,善于教诲的人),成就于善语法(具备善于语之法-教诲之法),由于成就善语法之故,诸梵行者,就会善于语他(善于与他谈论),会善于教他,善于诃责他(做错时,有人肯纠正他),不会为难那个人(不使为难,而无所成就)。诸位贤者!甚么叫做善语法,而如有人成就善语法的话,诸位梵行者就会善语他,善教他,善诃他,不为难那个人呢?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人,并不恶欲,也不念欲。诸位贤者!如果有人不恶欲、不念欲的话,就是为之善语法。像如是的,那些不染行染,不不语结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恚语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不语瞋恚,不憎嫉炽盛,不恶朋友、不恶伴侣,不无恩,不不知恩等,也是同样的道理。诸位贤者!如果有人不无恩,不不知恩的话,这就叫做善语法。诸位贤者!这叫做诸善语法,如有人成就善语法的话,诸梵行者就会善于语他,善于教他,善于诃责他,不会为难那个人。诸位贤者!当比丘的,应当自思量。

  诸位贤者!如有人不恶欲,不念欲的话,我就会爱念那个人。如果我不恶欲,不念欲的话,他也会爱念我。比丘应如是之观,应不行恶欲,不念于欲,如这样的,当学如是!像如是的,那些不于染行染,不于不语结住,不于欺诳谀谄,不于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恚语言,不反诃责比丘之诃责,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于不语瞋恚,不憎嫉炽盛,不恶朋友,不恶伴侣,不无恩,不于不知恩,也是如是的道理。诸位贤者!如有人不无恩,不于不知恩的话,我就会爱念那个人。如我不无恩,不于不知恩的话,他也会爱念我。比丘应如是之观,应不无恩,不于不知恩,这样的话,就应当去学如是!

  诸位贤者!如果比丘作如是之观察的话,必定会多所饶益:我为恶欲,而念欲吗?为不恶欲而不念欲吗?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会知道我是恶欲而念欲的话,就不会欢悦,便会求欲断。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知道我乃无恶欲,不念欲的话,就便会欢悦我之自清净,而求学尊法,因此之故,而会欢悦。诸位贤者!犹如有目的人,用镜来自照自己之面,就会见到其面清净,及不清净之相。诸位贤者!如果有目的人,看见其面有垢的话,就不会欢悦,便会求欲洗掉。诸位贤者!如有目的人,看见其面无垢的话,就便会欢悦自己之面的清净,因此之故,而会欢悦。

  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知道我乃行恶念,而念欲的人的话,就不会欢悦,便会求欲断。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知道我乃不行恶欲,不念欲的人的话,就便会欢悦我自己之清净,而求学尊法,因此之故,而欢悦。像如是的,我乃为染而行染吗?为不染而不行染吗?为不语结住吗?为不不语结住吗?为欺诳谀谄吗?为不欺诳谀谄吗?为悭贪嫉妬吗?为不悭贪嫉妬吗?为无惭无愧吗?为不无惭无愧吗?为瞋弊恶意吗?为不瞋弊恶意吗?为瞋恚语言吗?为不瞋恚语言吗?为反诃比丘之诃吗?为不反诃比丘之诃吗?为诃比丘轻慢吗?为不诃比丘轻慢吗?为诃比丘发露吗?为不诃比丘发露吗?为更互相避吗?为不更互相避吗?为说外事吗?为不说外事吗?为不语瞋恚,不憎嫉炽盛吗?为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吗?为恶朋友,恶伴侣吗?为不恶朋友,不恶伴侣吗?为无恩、不知恩吗?为不无恩、不不知恩吗?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会知道我为无恩、不知恩的话,就不会欢悦,便求欲断。诸位贤者!如比丘观察时,就知道我乃不无恩、不不知恩的话,就便会欢悦我之自清净,而求学尊法,因此之故,而欢悦。诸位贤者!犹如有目之人,用镜来自照自己,就会看见其面为净,及不清净。诸位贤者!如有目的人,看见其面有垢的话,就不会欢悦,便会求欲洗掉。诸位贤者!如有目的人,看见其面没有垢的话,就便会欢悦我的面之清净,因此之故,会欢悦。

  诸位贤者!像如是的,如比丘观察时,就会知道我乃为无恩,不知恩的话,就不会欢悦,便求欲断。诸位贤者!如果比丘观察时,就知道我乃不无恩,不是不知恩的话,就便会欢悦我自己之清净,乃求学尊法而来的,因此之故,而会欢悦。由于欢悦之故,便会得欢喜,由于欢喜之故,便得止身,由于止身之故,便得觉乐,由于觉乐之故,便得厌离,由于厌离之故,便得无欲,由于无欲之故,便得解脱,由于解脱之故,便得知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大目揵连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尊者大目揵连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知法经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周那比丘告诉诸比丘,有关于知法与不知法者等事,同时用富人称贫,贫人称富之喻来譬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拘舍弥(憍赏弥,阿盘提国之首都),住在于瞿师罗园(美音,瞿师罗长者奉献的精舍)。

  那时,尊者周那(淳陀,大周那,摩揭陀国的婆罗门出家为比丘者)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说:『我知道诸法,所可知之法,并没有增伺(贪欲)。」然而那位贤者,却心生恶增伺而住(安住于贪欲,也就是贪欲制服此贤者)。像如是的(指被贪欲所制),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如是。也说没有恶欲,没有恶见。然而那位贤者,却心生恶欲、恶见而住。诸位修梵行的人,都知道那位贤者乃不知诸法所可知之法,而无增伺(并不如实而知道无贪之法)。为甚么呢?因为那

  位贤者,乃心生增伺而住(心里都是贪欲)之故。像如是的(指知道心生贪欲),对于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也是如是(也知道其心曾生如是的恶法)。也知道并不是无恶欲、无恶见。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乃心生恶欲、恶见而住之故(常起恶欲、恶见)。

  诸位贤者!犹如有人,并不是富有,而自称说他为富有,也没有国封,而说他有国封,又没有畜牧,却说他有畜牧。如果欲用的时候,则并没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价之物。同时也没有畜牧、米谷等物可饮食,也没有奴婢可使用。诸位亲朋友戚,往诣那个人所住的地方,而作如是之说:『你实在不富有,而自称说为富有,也没有国封,而说有国封,又没有畜牧,而说有畜牧。然而当要需用之时,则没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价之物,也没有畜牧、米谷可为饮食之用,更没有奴婢可使用。』

  像如是的,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说:『我知道诸法所可知之法,而没有增伺(贪欲)。』然而那位贤者,其心却生恶增伺而住。像如是的,那些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等恶法,也是同样(指心常生这些恶法)。也说没有恶欲、恶见,然

  而那位贤者,其心乃生恶欲、恶见而住。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贤者并不知道法所可知之法,知道他不是无增伺。为甚么呢?因为那位贤者,其心并不向于增伺(贪欲)之灭尽,并不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